母親盡心盡力地養育孩子, 在母親懷中度過孩童時代的女兒會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成為好媽媽, 如果不能如願, 她會感到很鬱悶。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呢?
有一位母親有著令人羡慕的家庭, 過著優雅的生活。 那位母親對事業成功的丈夫、生活穩定的子女, 以及健康成長的孫子都感到無比自豪。 無論何時何地, 她都會以樂觀的形象出現, 就像在照片上定格了一樣——那經過修改, 沒有一丁點兒瑕疵和褶皺的, 定格在最美的一瞬間的表情, 一直保持那份美好。
但是在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 這位母親經歷過無數緊要關頭,
Advertisiment
家人之間不能互相隱瞞, 子女應該去瞭解父母, 父母也不能欺騙自己的孩子。 我兒子在一篇作文中寫過一句話, 讓我重新領悟了這一真理:“媽媽在我長大成人之後才開始瞭解我, 但是我從一出生就開始瞭解媽媽!”
子女對媽媽如此瞭若指掌, 而媽媽卻經常不瞭解子女。
Advertisiment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往往可以很快、很自然地明白大人的眼色, 所以能經常做出大人們喜歡的行為。 然而, 即使沒有多少年齡差距, 後出生的老二由於天生是家裡最小的角色, 因此他也許會習慣性地做出一些幼稚的、不成熟的舉動(相對于老大來說)。 如果媽媽用對待老大的標準來看待老二, 就會產生問題。 雖然她認為自己是“平等”對待兩個子女,
Advertisiment
所有的媽媽都“我為我的孩子盡心盡力”, 這當然是真話, 但並不充分。 “媽媽”只有在孩子面前才有存在價值, 如果我們站在子女的立場上觀看、瞭解、思考他們, 就不能說媽媽已經盡全力了。 好媽媽要瞭解孩子所感受的、思考的、希望的, 並認真對待, 所以我建議媽媽學會用“不同的”眼睛去看待老二。
如果媽媽可以理解老二, 她就會看到老大為了適應大人的世界而竭盡全力地努力著。 如果孩子這麼努力地生活, 媽媽就應該主動幫助孩子。 一般老大是溫順的孩子, 但是孩子一定就要溫順嗎?孩子應該有孩子的風格, 我們不能讓他們難以成為真正的孩子。
Advertisiment
如果媽媽不懂得也不願瞭解子女的心理, 那麼在她膝下長大的孩子是很難學會如何表達內心的。 只有當身邊有真正的聽眾時, 人們才能表達心聲。 如果長時間地保持沉默, 不與外界交流, 孩子就會成為不懂得表達感覺的人。 這樣長大的女性成為媽媽後, 雖說不一定會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媽媽,
Advertisiment
按照其他媽媽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實是非常困難和不現實的:孩子的身高必須比平均值高, 體重也需要達到相應的程度, 必須和其他孩子一樣睡相好, 甚至連走路、說話也要達到所謂的好孩子標準……但是我們都知道, 即便是同卵雙胞胎, 他們的內心也不相同。 如果我們一定要用別人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孩子, 就等於把孩子捆在了別人的身上。
成為好媽媽, 就要成為閱讀孩子內心的專家。 在我們小時候, 我們不能充分表達童年本該有的感受, 成為父母後, 就不要讓孩子重蹈覆轍了。 勇敢地挖掘出深藏在內心的痛苦回憶,然後勇敢地說:“我真的非常艱辛。就算是我一個人的經驗,也聽我說一說吧。”當我們解開心結的時候,整個人就真的會有奇跡般的改變。
在我的利他社心理學教室中專門設有這樣的時間:一個人主動在其他人面前講述自己兒時所遭受到的痛苦,聽故事的人們一邊流淚一邊鼓勵分享經歷的人。在講述和聆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起初以為只有自己才經歷的事情,原來還有其他人也有相似的經歷,而且,當其他人代替自己說出未曾吐露的真實感受時,自己內心的感覺就被分化了。
當你回想起童年感覺的時候,內心會隨之蘇醒,就像傷口長出新肉一樣。這時候你就具備了成為好媽媽的所有條件。
勇敢地挖掘出深藏在內心的痛苦回憶,然後勇敢地說:“我真的非常艱辛。就算是我一個人的經驗,也聽我說一說吧。”當我們解開心結的時候,整個人就真的會有奇跡般的改變。在我的利他社心理學教室中專門設有這樣的時間:一個人主動在其他人面前講述自己兒時所遭受到的痛苦,聽故事的人們一邊流淚一邊鼓勵分享經歷的人。在講述和聆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起初以為只有自己才經歷的事情,原來還有其他人也有相似的經歷,而且,當其他人代替自己說出未曾吐露的真實感受時,自己內心的感覺就被分化了。
當你回想起童年感覺的時候,內心會隨之蘇醒,就像傷口長出新肉一樣。這時候你就具備了成為好媽媽的所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