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指導孩子科學用腦?

讓孩子聰明起來是一門綜合學問, 其中, 科學用腦是重要的一環。 做父母的應當學會指導孩子科學用腦。

用腦不可隨心所欲

在腦力活動時, 大腦主管視、聽, 讀、寫及有關記憶的功能區高度興奮, 其他區域則相對抑制, 處於休息狀態, 加上用腦時多採取靜坐姿勢。 這樣, 緊張的腦力活動需要更多的氧氣和血液, 而消化、呼吸, 迴圈, 泌尿等器官系統的機能卻不像活動時那樣旺盛, 因而身體常常不適應腦力活動的需要, 這是腦力活動易於疲勞的原因之一。

有的孩子學習時間長了, 感到頭昏腦脹, 就不惜用冷水洗臉、沖頭。

Advertisiment
這種做法很不好。 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都有一定的限度, 興奮過度就會轉向抑制, 而原來的抑制部位則開始興奮。 如果不斷地強刺激應該抑制的部位, 那麼就會使興奮和抑制規律紊亂。 長此下去, 不僅影響學習效果, 還會引起一些神經疾病。 做父母的常借古人“頭懸樑, 錐刺股”的故事激勵孩子勤奮學習, 但要知道, 應當學習的是這種精神, 而不是這種方法。

孩子是早晨腦子靈

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 使生理變化適應了白天活動夜間睡眠這一規律。

經過一夜睡眠, 稍事活動就會覺得精神大振。 心理學告訴我們, 孩子學習時易受前攝抑制的干擾。 所謂前攝抑制, 就是前邊學過的內容對後面將學的內容會有干擾作用。

Advertisiment
如果學習之前有一定時間的休息, 那麼就可有效地避免這種干擾。 所以孩子用腦以早晨為佳, 但也不要過早打斷孩子的睡眠。

不少成人總覺得晚上學習效率高, 那是夜深人靜、精力比較集中的緣故。 但小孩子不適應挑燈夜戰。 這因為他們還缺少分析、綜合、比較、歸類等思維能力, 容易受倒攝抑制的干擾, 倒攝抑制, 即後面學習的內容對前面所學的內容起干擾作用。 所以, 即使要開一二次夜車, 也要有充足的午睡。

睡眠要充足

近來科學研究發現, 睡眠不僅是一種休息, 而且有助於資訊的鞏固和條理化, 甚至睡眠過程中也有學習。 蘇聯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把一些學生分成兩組, 甲組學生睡覺時枕邊放上微型喇叭,

Advertisiment
在不吵醒睡眠者的前提下連播15次明天要講的課程;乙組學生則同平時一樣睡眠。 第二天上課時發現, 甲組學生比乙組學生更容易理解教材, 有的還以為老師在進行舊課複習。 因此, 不要有意剝奪孩子正常睡眠時間。 尤其是小孩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 興奮性較強, 易於疲勞, 所以要保證孩子每天至少睡足8~9小時。

鬧中求靜 動中求息

實驗表明:大腦一定部位的興奮, 會抑制周圍其他部位的活動, 使其他部位得到深淺不同的休息。 因此, 孩子在埋頭用功時, 對一些無關的事物竟會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程度。 大腦神經這種相互交替的工作和休息, 是對睡眠的一種補充。

要特別注意腦力勞動與體力活動的結合。

Advertisiment
體力活動可緩解腦力疲勞, 促進新陳代謝, 尤其是體育鍛煉, 可直接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 有助於兒童提高視力、聽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學生要注意課間十分鐘的活動。 實驗證明, 課間進行適當的文體活動, 能比坐著不動提高神經功能恢復率30%。

生活要有規律

生活規律, 可使大腦活動建立起一定節奏的動力定型。 一個養成定時學習習慣的人, 到了學習時間, 打開書本, 大腦有關的各個中樞就會興奮起來, 精力迅速集中。 如果到了時間不能學習, 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說不出的彆扭。 假如走路、吃飯都捧著書本, 打亂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強迫大腦處於一種持續的雜亂無章的緊張狀態,

Advertisiment
要不了多久, 就會出現大腦疲勞過度現象。 頭痛、困倦、失眠、食欲減退、注意力分散等, 嚴重的還會神經衰弱。 當然, 休息過多, 也會使注意力分散, 產生疲勞感。

孩子代謝旺盛、處在不斷地發育中, 按體重比例計算, 他們所需要的能量比成人多。 因此還要注意孩子的營養狀況, 提高孩子的腦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