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教會寶寶從小養成包容的品性

別以為偏見和歧視只存在于成人世界, 其實, 在寶寶小小的時候就有這種吝嗇、自私的品性的話, 會不利於孩子將來的成長。 如果父母不時常督促自己孩子做事要寬容的對待別人, 這樣別人將來會覺得你家的孩子沒素養。 育兒專家提示, 在孩子幼年時期, 父母應及時幫助孩子擯棄偏見, 學會包容。
案例:媽媽帶著未滿4歲的丹丹參加學校組織的親子活動。 當老師安排小朋友以兩個人一組完成搭積木的活動時, 丹丹拒絕與身邊穿著舊衣服的男孩合作, 她甚至皺著眉頭對媽媽說:“我不跟他一組,
Advertisiment
我不喜歡他穿的舊衣服。 ”
丹丹媽媽擔心這些話被男孩聽到後會影響他的自尊心, 急忙把女兒拉出教室, 並在走廊裡嚴厲訓斥她:“你怎麼可以說這樣的話?”此時, 丹丹只是茫然地看著媽媽不做聲。
專家分析:對於丹丹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 表現出如此“無情”一點也不奇怪, 因為他們已經能夠注意到他人身上不同於自己的特性。 研究發現, 6個月以內的嬰兒就能注意到種族和性別上的差異;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對人進行分類, 並且能判斷出哪一類人更好一些;到了5歲, 他們會把一些優良的品德與自己認為好的那類人掛鉤;到了8歲時, 孩子才會注意到社會對不同人的態度;等他們再長大一些, 就會懂得如何面對社會的偏見,
Advertisiment
開始理智地思考問題。
由於孩子長大後面對的世界是多元化的, 所以,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 父母應盡力幫助他們改變偏見, 塑造具有包容性的性格, 而最好的時間是在孩子幼年的時期。
以下介紹幾種方法, 父母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來幫助孩子接受別人身上存在的“不一樣”的地方, 並正確看待這些差異。
方法1:“檸檬”訓練
在這個活動中, 老師會給每個孩子發一個檸檬, 然後要求孩子們瞭解它, 孩子們可以在地上滾檸檬, 也可以品嘗或是聞其氣味。 然後把檸檬集中放在一個籃子裡, 讓孩子們找出自己剛才玩的那個。 雖然有些檸檬髒了, 弄癟了, 還有些上面有牙印, 孩子們還是會認為自己的那個是最好的。
提示:把檸檬皮剝掉,
Advertisiment
再讓孩子找出自己的那個檸檬, 這時孩子便無法辨認了。 這個活動能讓孩子認識到, 雖然人的外表存在差異, 但內心都是一樣的。
方法2:分析特徵
説明孩子認識自己與其他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 例如別的小朋友可能比他矮、稍稍有些胖、戴眼鏡、不擅長踢足球等, 然後將這些特徵進行比較。
提示:告訴孩子一個事實,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特徵。 有些人會因為看到別人與自己的差別就認定別人比自己低一等, 但事實並非如此, 也不應該這樣認為。
方法3:實例講解
父母可以通過發生在社區中的一件事, 或是電影中描述的某個場景作為教育契機, 與孩子討論缺乏包容行為的危害。
提示:可以在旅遊途中,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和展覽館,
Advertisiment
或是和孩子一起欣賞路邊特色建築的圓角屋頂或彩色玻璃, 與各種類型的人建立社會交往。
相關連結
當孩子遭遇偏見
1.確保孩子的安全不受威脅, 並強化孩子的意識, 讓他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是錯誤的, 會得到糾正;
2.培養孩子對今後可能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準備, 教他學會一些措辭, 例如“以後別這麼叫我, 這不是我的名字”等。
當孩子中傷別人
1.立即上前制止, 告訴孩子, 父母不能容忍這種行為, 並會嚴肅地對待這件事;
2.説明孩子分析這種偏見或成見為什麼是錯誤的, 並説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
3.在生活中各個方面都要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要在生活中扮演好包容者的姿態, 時刻做好孩子們的榜樣,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在生活中自然養成包容別人的心態和良好的待人處事行為。
(兼職編輯:詹麗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