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把害羞分為三個類型:氣質性害羞、認識性害羞和挫折性害羞, 那麼你的寶寶是屬於哪種類型呢?如何能讓寶寶不做“含羞草”呢?
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活法開朗, 即使是在陌生的環境下也能夠大大方方的, 但是往往天不遂人意。 有很多孩子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中遇到不熟悉的人都會表現出很慌張的樣子, 更不用說是在陌生的環境下了。 有位媽媽這樣說:“我很希望孩子能開朗大方些, 可是兒子卻很害羞, 在幼稚園進行自我介紹, 或家裡來的客人與他交談時, 他就非常靦腆, 低頭、兩隻手相互扣著,
Advertisiment
像這樣的孩子可能是屬於害羞的類型之氣質性害羞, 即生來性格比較內向, 說話低聲細語, 見生人就臉紅, 有一種膽怯心理。 氣質性害羞不是一時一日形成的, 因而對於克服害羞心理也要有耐心。
在教育像“含羞草”一樣的孩子時, 媽媽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媽媽要接受孩子害羞的事實,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 他完全可以不按父母的願望行事。
還有就是不要當寶寶在場時議論他的害羞, 這會給寶寶貼上標籤, 並深深植入他的內心, 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可能以後他還會利用這個標籤來逃避不喜歡的人。 此外, 早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勵少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