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怎樣治療小兒便秘?小兒便秘是指小兒大便乾燥、堅硬、量少或排便困難而言, 多由於攝入食物及水量不足, 餵養不當, 或突然改變飲食習慣等因素所致。 那麼, 怎樣治療小兒便秘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怎樣治療小兒便秘
中醫認為, 便秘病位在大腸, 病機在脾和肝。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曰:“大腸者, 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故糞便的排出與大腸功能關係密切。 《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論》曰:“小兒便不通者, 臟腑有熱, 乘於大腸故也。 ”
小兒脾常不足, 一方面是因為小兒生而未全、全而未壯,
Advertisiment
肝主疏泄, 能調暢全身氣機, 且能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大腸傳導功能, 以助大便排泄。 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肝常有余, 生機勃發, 其氣機升多降少, 糟粕不易順降而鬱滯腸腑, 故便秘者多;肝氣鬱結, 疏泄不暢, 氣機壅滯, 同時也影響了脾的運化, 大腸氣行不暢, 傳導失司, 糟粕留滯, 而成便秘。
Advertisiment
推拿治療
對於服藥困難或不願服藥的患兒, 採用推拿手法也能取得較好療效。
以脾虛為主的患兒, 多見面色白而無華, 形疲乏力, 大便努掙難下, 便質不幹, 舌淡苔薄, 指紋色淡。 治宜益氣養血, 開塞通便。 主要採用以下手法:
1、補脾:脾經位於拇指橈側緣。 操作時, 由指根尖推向指根300次。 能調理脾胃, 加強脾胃運化功能。
Advertisiment
2、推三關:位於前臂橈側, 太淵穴至曲池穴成一直線。 操作時, 自下向上推100~500次。 具有溫裡散寒、溫補氣血之功效, 適用於各種虛證, 如身體虛弱、神疲氣怯、面色無華等。
3、捏脊:從第一胸椎至尾椎, 由下往上捏30遍。 可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 凡脾胃虛弱之證, 均可用之。
以肝實為主的患兒, 症見大便幹結, 便質幹硬, 形似顆粒, 面赤身熱, 口臭, 唇赤, 小便黃, 胸脅痞滿, 納食減少, 腹部脹, 苔黃厚, 指紋色紫。 治宜順氣行滯, 清潤通便。 主要採用以下手法:
1、清大腸:大腸穴位於食指橈側緣。 操作時由虎口推向指尖, 100~300次。 能治療濕熱、飲食、痰飲等停積腸道、氣機受阻之便秘、腹中灼痛等。
2、退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緣, 神門穴至肘成一直線。 操作時,
Advertisiment
3、補腎水:位於小指螺紋面。 操作時, 自小指根推至小指尖100次。 有補腎固本, 清熱利尿之功效。
4、瀉肝火:找准血海穴(雙膝內側)用雙手拇指按摩40次左右。
怎麼治療小兒便秘
目下城市幼兒便秘者偏多, 這與膳食習慣有關。 父母要鼓勵幼兒吃新鮮蔬菜、水果, 不要單喝果汁飲料, 糾正挑食、偏食的不良生活習慣。 發生便秘時, 可以用下面方法治療。
生萊菔子適量, 置鍋中炒黃、脆, 勿令焦, 取出研為細末, 加1/3白糖拌均勻, 入瓶中蓋緊備用。 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每次5g~10g, 用溫開水送下。 大便軟化後, 可改為每晚睡前服一次, 用量逐漸地減少, 以維持大便正常。
小兒便秘用足療
Advertisiment
中醫認為, 燥熱內結, 腸胃積熱, 或熱病傷腸, 腸道津枯, 或乳食積滯, 結積中焦, 或氣血不足, 腸道失於濡潤等, 均可引起大便秘結, 當以通腹瀉熱, 潤暢通便為治。 臨床觀察發現, 採用中藥外治療法療效明顯, 且藥源方便, 作用平穩, 副作用小, 使用方便。 先介紹幾種足療效方, 供選用。
1、大黃5-10克, 研為粉末, 用醋調為稀糊狀, 置傷濕止痛膏中心, 貼雙足心湧泉穴, 10-15小時後取下, 一般用藥一次即見效。 可清熱消積, 導滯通便。
2、芒硝5克, 研為細末, 置傷濕止痛膏中央, 外敷雙足心湧泉穴處, 每日一換, 連續3-5天。 可清熱導滯。
3、生大黃、焦山楂各等量。 將二藥擇淨, 研為細末, 裝瓶備用。 使用時每次取藥末十克, 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 外敷于患兒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 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
4、生大黃、雞內金各等量,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包紮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
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4、生大黃、雞內金各等量,擇淨研為細末,裝瓶備用。使用時每次取藥末10克,用米醋或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雙足心湧泉穴及肚臍孔處,包紮固定,每日一換,連續3—5天。可清熱導滯,消積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