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個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個實驗。 為了驗證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他抽調一些學生去解一些智力難題, 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階段時, 解題的全部學生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時, 參入的學生分為兩個小組:有獎勵組與無獎勵組。 這時, 有獎勵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 就可以得到一美元的獎勵, 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不管完成多少難題都沒有什麼獎品, 不過, 卻對他們的能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到了第三階段時, 不在強調學生做題, 而是讓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之後, 研究人員在一旁悄悄地觀察,
Advertisiment
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一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時, 給他提供物質獎勵, 反而會削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吸引力;而給予適當的語言肯定, 則會激發他對這項活動的興趣。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當孩子還沒有形成自發內在的學習動機時, 採取獎勵機制, 遠遠沒有適當的肯定, 能更好更長遠的去推動孩子學習進取的能力。
如果孩子已對某一種活動產生興趣, 此時再給予獎勵, 其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而及時又適當的肯定態度,
Advertisiment
所說成就效應, 它可以幫助一個人力求實現有價值的目標, 而積極主動去努力奮鬥。 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 一般來源於兩個方面:
一是, 來自於他人好的評價或讚揚、肯定而引起的成就感。 從感情上激起了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 或建立起了取得更大成功的自信心, 所以, 在這種成就感的驅使下, 他們就會更加的努力。
二是, 來自于孩子心裡內部的成就感, 比如, 孩子在製作某項活動或事情時, 取得了意想不到或發現新的結果時, 這時內心激動而興奮的情緒, 可以使孩子的內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一種滿足的感覺, 從而更好地使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化、並起作用的進取力。
Advertis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