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看待幼兒幾種特殊心理現象

幼兒期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時期, 這一時期心理發展的狀況還會影響今後的心理發展。 人們對於幼兒期出現的心理現象應根據一定的標準作出正確的判斷, 若出現與幼兒心理發展指標不符的特殊現象, 應判別這種特殊現象是否正常, 以及確定若不正常應怎樣正確處理。 下面就幼兒期出現的幾種特殊心理現象作一下分析。

一、“重聽”現象

重聽”現象是幼兒期兒童聽力的一種特殊現象, 即有些幼兒對別人的話聽得不清楚、不完整, 但他們常常能根據說話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動作以及當時說話的情境,

Advertisiment
猜到說話的內容。 這種現象只發生在個別幼兒身上。 當幼兒出現這種現象時, 說明他們的聽力已經有了缺陷, 應該引起成人的注意了。

“重聽”現象對幼兒的言語聽覺、言語及智力的發展都會帶來消極影響。

首先, “重聽”現象會對幼兒的言語聽覺產生消極的影響。 幼兒的言語聽覺有賴於聽覺的好壞, “重聽”現象使幼兒無法聽清楚別人的講話, 或聽得不完整, 致使言語聽覺無法得到訓練, 久而久之, 言語聽覺能力就會越來越差, “重聽”現象也會愈來愈嚴重, 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重聽”現象會對幼兒言語產生消極的影響。 良好的聽覺是訓練幼兒言語表達能力, 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的前提, 一個人若沒有聽覺,

Advertisiment
根本就不能進行言語表達, 也無法與人交流, 推而言之, 差的聽覺也會阻礙幼兒言語正常、迅速地發展。

“重聽”現象對幼兒智力的消極影響。 智力是對外界刺激的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聽覺, 幼兒可以獲得大量的外界資訊, 然後再通過大腦加工分析, 從而使幼兒獲得豐富的知識, 使幼兒的智力在此過程得以提高。 幼兒的“重聽”現象使幼兒無法通過聽覺獲得準確、完整、清晰的材料, 致使幼兒無法進行科學的加工, 智力的發展相應地就會受到阻礙。

由於“重聽”現象對幼兒諸多方面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 成人應及時發現其產生原因, 以便對症下藥, 在幼兒期就徹底根除, 以免後患。

造成幼兒出現“重聽”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Advertisiment
一是幼兒的聽覺器官(主要是耳)出現問題, 導致幼兒聽力上的缺陷;二是幼兒注意力不集中。 作為成年人, 對這兩種情況應及時發現並加以解決:一是經常對幼兒進行聽力檢查, 及時發現幼兒的聽力缺陷, 做到早檢查, 早發現, 早治療。 二是培養幼兒良好的注意力。 幼兒年齡小, 注意力容易分散,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可能是幼兒身體疲倦, 可能是情緒不穩定, 還有可能是對學習的內容不感興趣等等。 排除了這些干擾, 有了良好的注意作基礎, 對幼兒的聽力進行認真訓練, 如採取老師講, 幼兒複述故事等方法, 就可逐步恢復幼兒的聽力, “重聽”現象也就可以糾正了。

二、“記憶恢復”現象

“記憶恢復”現象是幼兒的另一種特殊心理現象。

Advertisiment
根據記憶的一般規律可知:人們貯存在頭腦中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少, 但在某些幼兒身上卻出現與此相反的現象, 即量的增加。 也就是識記的內容在後來回憶時比即時回憶要多。 比如:讓兒童識記兒歌、故事, 許多幼兒過了一兩天后記憶兒歌、故事的內容要比當時記的效果要好。 這就是記憶的恢復與增長。

“記憶恢復”現象之所以發生, 一方面由於在識記時有積累的抑制, 影響識記的記憶效果, 過了一段時間, 抑制解除, 記憶效果又提高了;另一方面, 是由於識記材料的前部和後部的作用所引起的消極影響, 過一段時間抑制解除, 記憶也就恢復了。 兒童的“記憶恢復”現象較成人普遍, 是因為幼兒的皮層細胞比成人更易產生疲勞所致。

Advertisiment

“記憶恢復”現象是幼兒心理的一種正常現象。 幼兒由於神經系統發育很不成熟, 活動時間稍長就易引起疲勞, 這樣就可導致記憶中的抑制, 使得當時記憶效果並不是最好的, 過後抑制一解除, 記憶效果反而好一些。 這樣就提醒成人, 當發現幼兒在回憶時出現“記憶恢復”現象時, 就應意識到這是幼兒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為了提高即時記憶效果, 要儘量縮短活動時間, 避免疲勞, 隨著幼兒年齡不斷增大, 神經系統逐漸成熟, 記憶效果就可以提高。

三、“想像與現實混淆”現象

想像與現實混淆, 是指把想像的東西當作現實的東西。 幼兒期兒童有時把渴望得到的東西說成是已經得到的東西, 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作已經出現的事情來描述。此外,幼兒在參加遊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樣,身臨其境,或與劇中人物同興奮,共憂愁,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這也是由於想像與現實混淆的緣故。這種現象在有些幼兒身上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

成人應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在組織幼兒學習活動時,一方面使幼兒在想像中和故事或遊戲中的角色一樣活動,分享角色的樂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來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應儘量避免引起恐懼、害怕等情緒。尤其對年齡較小且又膽小的幼兒,在有關的活動中,更要多加說明,使他們知道這些不是真實的,不要害怕。此外,父母和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幼兒說的與事實不符的話都簡單地歸之為說謊,而應深入瞭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像與現實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導幼兒,使他們分清想像與事實。

在“想像與現實混淆”的現象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即“假想的遊戲夥伴”,這是幼兒正常的感情表達形式。幼兒把想像中的人或動物當作真實的,他們對它說話,和它一起玩,在談話中提到它。據調查約有15~30%的兒童在3到10歲內有假想的夥伴。這些無形的朋友一般在兒童兩歲半到六歲左右來到幼兒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兒學齡時消失。

在幼兒期,幼兒和某個不存在的人一起遊戲,這不是什麼病態,但大部分家長感到無法忍受幼兒的這種“神經兮兮”。家長應明確認識到,有假想夥伴的幼兒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兒玩得很好。他們在和其他幼兒遊戲時,就不再帶上他們的假想夥伴。獨生子女和第一個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兒更可能有假想夥伴,這表明這些幼兒找到了免於寂寞的巧妙方法。與智力方面缺乏創見的幼兒相比,聰明伶俐、寓於創造性的幼兒更可能有假想的夥伴。

四、“情感”共鳴現象

幼兒期的兒童常表現出“情感共鳴”現象,即看到別的兒童哭,他也隨著哭,看到別的兒童笑,他也跟著笑。

“情感共鳴”現象在幼兒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正常現象。這種現象與以後兒童情感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不僅能夠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還能體驗他人的情感,從而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產生移情。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幼兒比較敏感,能通過與人交往,立即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反應並有所體驗,有的幼兒則比較遲鈍。有些幼兒隨年齡增大,“情感共鳴”逐漸減弱,對他人的情感反應也就相應遲鈍了,而另一類幼兒則始終保持了“情感共鳴”的敏感性,也就使他能迅速地感受並體驗與他人相同的情感。情感的敏感性可導致幼兒心理向不同方向發展:一方面使幼兒能產生較強的移情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會導致幼兒過度敏感、細心,易於情緒化;情感的反應遲鈍則可能造成幼兒性格上的缺陷:軟弱,沒有主見,易隨波逐流。因此,對於幼兒的“情感共鳴”現象應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之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發展。

幼兒期,‘重聽”現象,“記憶恢復”現象,“想像與現實混淆”現象,“情感共鳴”現象等都是特殊現象。這些現象之中既有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有心理上的缺陷。當發現這些特殊現象時應正確加以辨析,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有利於心理發展的不僅要保護而且要培養;不利於心理發展的,要及時糾正並想方設法消除。只要成年人能正確對待這些現象,絕大多數幼兒都能順利地渡過美好的幼兒時期,活潑、可愛、健康地成長。

把希望發生的事情當作已經出現的事情來描述。此外,幼兒在參加遊戲或欣賞文藝作品時,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樣,身臨其境,或與劇中人物同興奮,共憂愁,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這也是由於想像與現實混淆的緣故。這種現象在有些幼兒身上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

成人應利用幼兒的這一特點,在組織幼兒學習活動時,一方面使幼兒在想像中和故事或遊戲中的角色一樣活動,分享角色的樂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來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應儘量避免引起恐懼、害怕等情緒。尤其對年齡較小且又膽小的幼兒,在有關的活動中,更要多加說明,使他們知道這些不是真實的,不要害怕。此外,父母和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要把幼兒說的與事實不符的話都簡單地歸之為說謊,而應深入瞭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像與現實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導幼兒,使他們分清想像與事實。

在“想像與現實混淆”的現象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即“假想的遊戲夥伴”,這是幼兒正常的感情表達形式。幼兒把想像中的人或動物當作真實的,他們對它說話,和它一起玩,在談話中提到它。據調查約有15~30%的兒童在3到10歲內有假想的夥伴。這些無形的朋友一般在兒童兩歲半到六歲左右來到幼兒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兒學齡時消失。

在幼兒期,幼兒和某個不存在的人一起遊戲,這不是什麼病態,但大部分家長感到無法忍受幼兒的這種“神經兮兮”。家長應明確認識到,有假想夥伴的幼兒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兒玩得很好。他們在和其他幼兒遊戲時,就不再帶上他們的假想夥伴。獨生子女和第一個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兒更可能有假想夥伴,這表明這些幼兒找到了免於寂寞的巧妙方法。與智力方面缺乏創見的幼兒相比,聰明伶俐、寓於創造性的幼兒更可能有假想的夥伴。

四、“情感”共鳴現象

幼兒期的兒童常表現出“情感共鳴”現象,即看到別的兒童哭,他也隨著哭,看到別的兒童笑,他也跟著笑。

“情感共鳴”現象在幼兒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正常現象。這種現象與以後兒童情感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不僅能夠感知他人的情感,而且還能體驗他人的情感,從而在“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產生移情。不同的幼兒有不同的表現,有的幼兒比較敏感,能通過與人交往,立即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反應並有所體驗,有的幼兒則比較遲鈍。有些幼兒隨年齡增大,“情感共鳴”逐漸減弱,對他人的情感反應也就相應遲鈍了,而另一類幼兒則始終保持了“情感共鳴”的敏感性,也就使他能迅速地感受並體驗與他人相同的情感。情感的敏感性可導致幼兒心理向不同方向發展:一方面使幼兒能產生較強的移情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會導致幼兒過度敏感、細心,易於情緒化;情感的反應遲鈍則可能造成幼兒性格上的缺陷:軟弱,沒有主見,易隨波逐流。因此,對於幼兒的“情感共鳴”現象應加以正確的引導,使之朝向正常、健康的方向發展。

幼兒期,‘重聽”現象,“記憶恢復”現象,“想像與現實混淆”現象,“情感共鳴”現象等都是特殊現象。這些現象之中既有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有心理上的缺陷。當發現這些特殊現象時應正確加以辨析,以便採取相應的措施。有利於心理發展的不僅要保護而且要培養;不利於心理發展的,要及時糾正並想方設法消除。只要成年人能正確對待這些現象,絕大多數幼兒都能順利地渡過美好的幼兒時期,活潑、可愛、健康地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