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糾正小傢伙的壞習慣

生活中, 很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習慣, 他們會說:“我從來不吃蝦……”;“我不喜歡胡蘿蔔……”;“我討厭畫畫兒”;“我不會……”小小的人其實只不過三四歲年紀, 但是卻常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所謂“習慣”, 而這些“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沒有幫助的甚至還還會產生負面作用, 那麼如何讓孩子改變這樣的習慣, 變“我不能”為“我能夠”、“我可以”呢?
Part1:
菲兒不愛吃蝦。 中午吃飯的時候把所有的蝦都挑了出來。 更誇張的是在喝紫菜蝦皮湯的時候居然還把所有的小蝦皮挑出來, 最後因為蝦皮太多實在不好挑, 乾脆連湯都不喝了。
與菲兒對話後瞭解到菲兒不吃蝦的原因是她害怕蝦,

Advertisiment
覺得蝦長的怪怪的像蟲子, 雖然媽媽講了很多蝦有營養的道理, 但菲兒還是缺少勇氣不敢嘗試。
弄清原因之後我們可以“鼓勵”的方式, 當著菲兒面讓她看到媽媽手裡拿著活蝦, 都沒有被蝦咬到, 告訴她蝦並不可怕, 然後媽媽握著菲兒的小手讓她去摸摸蝦。 接著當媽媽將蝦做熟以後, 讓她聞一聞蝦香噴噴的味道, 然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當著菲兒的面來吃蝦, 一邊吃一邊說蝦很有營養, 而且味道很好。 鼓勵菲兒和媽媽一起分吃一隻蝦, 漸漸地增加數量。
通過不斷的鼓勵以及有步驟的嘗試以後, 菲兒現在很喜歡吃蝦了, 在這個過程中她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心理, 打破了所謂的“從來不吃蝦”的習慣,
Advertisiment
體會到了“我可以”“我能夠”心理成長。
Part2:
遊戲教室裡, 小朋友們都在玩給小熊穿新衣服的遊戲, 遊戲盒裡有很多木質的服裝卡片, 小朋友要挑出來鑲嵌在小熊的身體上, 所以不僅要挑漂亮的圖案, 還要選擇判斷服裝的形狀與小熊的身體是否對應。 這需要小朋友細心觀察, 還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 樂樂挑了一件藍色的水手服和背帶褲給小熊穿, 卻發現對應不上, 按了幾次還是不能放在空缺處, 於是“叭”地一聲, 把手裡的卡片遠遠地扔了出去, 還大聲說道:“哼, 我不玩了。 ”又把桌子上的遊戲材料全都扔到了地上, 一個人氣呼呼地跑到窗子邊趴著欄杆向外看。
樂樂的問題是面對困難容易退縮,
Advertisiment
做事沒有耐心, 不能在失敗中堅持。 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樂樂分析問題出現在哪裡?如何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 “小熊的胳膊提著水桶呢, 所以我們要幫他找一件短袖的衣服, 這樣就能直接穿進去了, 對嗎?”“你仔細看看小熊的腿有多長?你找的褲子也要這麼長才行。 ”
重要的是告訴樂樂“失敗並不可怕。 ”因為方法就在嘗試的過程中, 發現錯誤和失敗其實離目標更近了一步, 所以不能輕易放棄。

Part3:
天月是性格外向、脾氣急躁的男孩子, 路路是比較內斂喜歡思考的女孩子, 兩個小夥伴經常在一起做遊戲, 表現則大不相同。 有一次, 我在遊戲室陪他們玩一個訓練小朋友判斷力的闖關遊戲, 這個遊戲要求小朋友從多個圖形組合關係中發現規律並推衍出符合條件的空缺圖形。

Advertisiment
這對於成年人來說都具有相當的難度, 對天月和路路就更有挑戰了。 天月初時興趣很高、積極回應, 隨著遊戲難度逐漸加深遇到了困難便發起了脾氣。 路路雖然也不能一下子找出答案, 但是她總在嘗試著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仔細觀察並尋找圖形之間的規律與內在聯繫, 而天月則選擇了大聲哭喊來表示不滿, “太難了, 我不玩了!”“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
我陪在天月身邊, 輕聲地問他為什麼這樣, 他邊哭邊說:“這遊戲太難了, 我不會。 ”我輕輕拍著他的肩膀安慰他, 告訴他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我又指了指路路和其他小朋友, 做了一個“噓”的手勢並把他摟在懷裡, “其實這個遊戲我也不會。
Advertisiment
”他瞪大眼睛看著我:“為什麼你也不會呢?”我趴在他耳邊說:“因為在遊戲開始前我沒有仔細聽安妮姐姐講遊戲規則, 所以現在我不會。 ”天月安靜了, 想了想:“我剛剛也沒有認真聽, 所以我也不會。 ”我說:“那咱們請路路再給咱們講一講?”他聽了立即點了點頭。 於是我請路路來給天月講解並做示範。 兩個小朋友, 一個認真學, 一個仔細教。 這便是孩子們之間的“生生互動”。 果然, 在接下來的遊戲中, 天月特別認真, 積極的向路路詢問不清楚的地方, 順利進入到後面的環節。
當孩子遇到難題失去耐心發脾氣的時候, 很有可能出於自身的行為習慣而採取的偏激的解決方式。 這時作為家長和老師不能單純地講道理, 要讓他自己認識到問題的原因所在, 以適當的方式給予他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己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習慣和能力,才能真正的有利益于幫助他進步。

以適當的方式給予他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己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習慣和能力,才能真正的有利益于幫助他進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