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實用物理降溫法
第一, 少穿衣服, 給孩子散熱。 傳統的觀念就是孩子一發熱, 就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嚴嚴實實的, 把汗“逼”出來, 其實這是不對的。 小孩在發熱時, 會出現發抖的症狀, 父母會以為孩子發冷, 其實這是因為他們體溫上升導致的痙攣。
第二, 幫孩子物理降溫, 有以下常用方法:
1.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 折好置於前額, 每3~5分鐘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 排出袋內空氣, 壓緊袋口, 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
Advertisiment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 準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 擦浴四肢和背部。
第三, 補充充足的水分, 不要隨便吃藥。 高熱時呼吸增快, 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 所以父母在孩子 發熱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 增加尿量, 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第四, 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給發熱寶寶用藥不可操之過急, 如果服用一次後, 熱度不退, 再次服藥需間隔4~6小時。 給寶寶服用的退熱藥用量不可太大。 例如, 常用藥撲熱息痛, 患兒每公斤體重服用10~15毫克。 如過寶寶服用撲熱息痛一日量超過3克, 即可發生急性中毒, 甚至引起致死性肝損害。 不宜在短時間內讓寶寶服用多種退熱藥, 降溫幅度不宜太大、太快,
Advertisiment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的建議是, 孩子發熱不超過38.5℃, 建議只用物理降溫, 但如超過38.5℃或孩子有驚厥史, 要及時用退熱藥。 父母最好選用對乙醯氨基酚(百服寧、泰諾林等)、布洛芬(美林等)這兩款兒科醫生使用最廣, 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
這兩類退熱藥雖屬兩種不同類型, 但作用都是解熱鎮痛。 服用時, 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對乙醯氨基酚類的百服寧、泰諾林等有滴劑、口服液、咀嚼片3種劑型;布洛芬類的美林,
Advertisiment
在滴劑的用量上則要按體重選擇。 一般6~11個月的嬰兒, 對應體重為5.5~8公斤, 用1滴管的退熱藥。 12~23個月的嬰兒, 體重在8.1~12公斤之間, 吃1.5滴管。
2歲以上孩子, 最好服用口服液的退熱藥。 再大一點的孩子可用片劑, 這種像餅乾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 孩子不會拒絕服用。 此外, 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退熱藥, 對患兒刺激性和副反應較大, 吲哚美辛(消炎痛)類藥, 對胃部刺激較大, 不建議使用。
用藥過程中, 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服用一類退熱藥的時間別太長, 發熱超過兩天最好換用另一類藥。 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寧, 一天不能超過4次, 每次間隔最少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