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小孩子喂中藥

中藥湯劑在多數情況下應該是溫服, 一般飯後2-3小時服較適宜。 大碗湯藥對學齡前兒童服用往在不能得到很好配合。 因此, 煎量太多時, 可用小火慢煎, 力求濃縮。 小兒服藥劑量, 十歲左右的兒童可以一日兩次, 每次100毫升(一小杯), 年齡愈小, 劑量也可以逐漸減少。 如3-4歲小孩每次50毫升左右, 一日2--3次。

中藥有些苦味, 孩子不願意喝, 為了避免發生噁心、嘔吐, 還可以在服藥時在湯藥中加些白糖。 嬰幼兒則每次20-30毫開, 一日2--3次或4次。 可以放在奶瓶裡, 在他們喝奶前喂, 往往不會有多大困難。 困難者可固定小兒的頭與手,

Advertisiment
用小匙將藥放到舌根部, 使之自然吞下, 切勿捏鼻子, 以防藥液嗆人氣管。 中藥丸、片、必須搗碎, 用開水調服。 為了適應臨床治療需要, 近年來生產的各種沖劑、糖漿、流浸膏、針劑等新的中草藥劑型, 給小兒治療疾病帶來了方便。

中藥大部分是天然藥物, 有效成分比較複雜, 主要的有效成分有生物鹼、皂素、揮發油等, 但既然是藥, 其多數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副作用一般比人工合成的西藥要小些。 有一部分中藥毒性較大, 因此在藥材採集後需要經過加工, 也就是經過炮製後可以降低其毒性, 減少其副作用。 中藥引起副作用的原因大致有三種:第一是首次服人的劑量過大, 容易出現強烈作用, 第二是服法不當, 該久煎的,

Advertisiment
炒熟的, 沒按要求去做, 第三用藥個體差異, 某些藥物, 一定藥量對一般人不出現毒性, 但敏感患兒卻可引起中毒反應。

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而病理特點則為寒熱虛實, 傳變迅速。 用藥不當, 可以傷害臟腑功能。 小兒對藥物的反應較成人為靈敏, 特點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熱和有毒之品應用, 更宜慎重。 對無病的小兒不宜濫服補劑, 因為藥物的性能皆有所偏勝, 濫用或過用都會產生弊病。

正如古代名醫朱丹溪指出:“雖是人參, 黃茂之類的補藥, 其性能亦有所偏。 小兒生機蓬劫“只要哺養得當, 護理適宜, 就能正常生長發育。 要使小兒健康成長, 不必靠藥物來滋養, 因此在沒病或不必要用藥治療的疾病, 最好不要隨便亂服藥。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