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觀察孩子的性取向?

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這樣的認識, 即原來只聽說在監獄、遠洋航行的輪船和軍隊裡同性戀多見, 現在在大學、甚至中學校園裡, 同性戀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所以同性戀越來越多。 由此引發了家長和青少年雙方面的焦慮:家長們防孩子“早戀”還來不及呢, 現在更擔心的是, 孩子可千萬別被帶成同性戀了;青少年一方面渴望瞭解更多的同性戀的知識, 一方面會因為自己有些時候無法把握自己的性衝動(性夢裡面有同性)或無法解釋自己的某些性行為(被同性撫摸感覺也好)而擔心自己是同性戀,

Advertisiment
從而糾結於心。

其實, 家長和青少年這些擔心絕大多數是因為缺乏關於同性戀的相關知識造成的。 而基於知識層面的教育是最簡單易行的了。 現將和同性戀話題最相關的幾個概念做一下澄清:

第一、什麼叫性取向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對一個或兩個性別產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 ”由此可見, 在這個定義中沒有提及性行為。 所以, 性取向和性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說的同性戀指的是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 一般說來, 有什麼樣的性取向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性行為。 個體被異性吸引一定渴望和異性發生性行為;個體被同性吸引一定會渴望和同性發生性行為。 但是, 這個命題的反命題是不成立的。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個體和異性發生了性行為, 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異性(異性戀);個體和同性發生了性行為, 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戀)。

第二、性取向是不可改變的

性取向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了, 不受環境影響而改變。 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 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雖然科學界的對於性取向的共識指出,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 不可改變的。 但對於人類來講, 性行為是高度可控的。 所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有與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為。 也就是說, 一個異性取向的人, 可能涉入同性性行為, 而一個同性取向的人, 可能涉入異性性行為。 所以, 區分性取向與性行為, 是很重要的。 比如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選擇與異性有性關係甚至結婚,

Advertisiment
這只說明他(她)的性行為物件是“異性”, 並不意味他(她)的性取向“變為”異性取向。 有些人相信所謂“假性同性戀”或“境遇性同性戀”, 他們舉例認為軍隊裡、寺廟裡, 有些人是同性戀, 但離開之後, 就不再是了, 並以此來證明性取向是可以改變的。 這也是典型的將性取向與性行為混淆的例子。 這些人中很多只是在特定環境裡, 由於缺乏接觸異性的機會, 所以介入同性之間的性行為。 他們從未屬於同性取向。

第三、如何判斷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義是指對於某個性別(或兩性)的性☆禁☆欲望和感情☆禁☆欲望。 所以判斷性取向, 兩個因素都需要具備。 很多人僅僅通過機械摩擦, 就能勃起甚至達到性☆禁☆高☆禁☆潮,

Advertisiment
所以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 是完全不可靠的。 性取向的出現, 並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係經歷。 有些人錯誤地以為, 如果沒有嘗試過, 性取向就無法判斷。 性取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 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 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取向。 有些人常用“喜歡”來表達親密關係, 但喜歡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 但如果不具備性吸引, 那顯然也與性取向無關。 同性性取向的人, 完全可以喜歡異性, 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 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 通過自己的直覺, 感覺性吸引和感情☆禁☆欲望, 才能做出判斷的。

第四、性取向什麼時候才能被自己完全意識到

一般來講, 一部分青少年在12歲的時候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

Advertisiment
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 絕大部分人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歲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 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 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 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 有很大的差異。 這就是雖然科學界對於同性性取向在總人口中的分佈已有共識, 但具體在每個文化中, “同志”的比例卻有很大差異的原因, 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說法, 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缺乏知識造成的。 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 越來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範圍內)以自己的真實本質生活, 才給人這個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印象。

第五、性取向是一個軸

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現代研究結果指向性取向確實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處於接近“純粹”異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處於接近“純粹”同性取向這個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處於中間位置(即雙性取向)。現代研究,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以及人口統計結果顯示,異性取向約占總人口的95%,同性取向約3~5%,雙性取向約1~2%。

第六、關於雙性戀

事實上,雙性取向的人,是可以從兩性中任何一個獲得性和感情方面滿足的。所以,真正的雙性取向的人,並不必須同時在生活中發生與兩性的性關係,絕大多數雙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階段,是可以與異性或者同性建立穩定的一對一關聯性的。否認雙性取向的存在,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些否認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些自稱是雙性取向的人,確實是實際上是同性取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雙性取向為藉口,解釋自己為什麼在有了固定的異性情感關係甚至婚姻之後,還在關係之外有同性關係。 另外一點也應該提到,學術界有些人曾認為,雙性取向意味著對於兩性的性興趣是大約對等的,這個看法現在已不再被科學界接受。性取向從很大角度上,並不具備可量性,所以對於兩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斷雙性取向的標準之一。

才給人這個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印象。

第五、性取向是一個軸

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現代研究結果指向性取向確實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處於接近“純粹”異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處於接近“純粹”同性取向這個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處於中間位置(即雙性取向)。現代研究,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以及人口統計結果顯示,異性取向約占總人口的95%,同性取向約3~5%,雙性取向約1~2%。

第六、關於雙性戀

事實上,雙性取向的人,是可以從兩性中任何一個獲得性和感情方面滿足的。所以,真正的雙性取向的人,並不必須同時在生活中發生與兩性的性關係,絕大多數雙性取向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階段,是可以與異性或者同性建立穩定的一對一關聯性的。否認雙性取向的存在,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些否認的存在,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有些自稱是雙性取向的人,確實是實際上是同性取向而不能接受自己的人,甚至有些人以雙性取向為藉口,解釋自己為什麼在有了固定的異性情感關係甚至婚姻之後,還在關係之外有同性關係。 另外一點也應該提到,學術界有些人曾認為,雙性取向意味著對於兩性的性興趣是大約對等的,這個看法現在已不再被科學界接受。性取向從很大角度上,並不具備可量性,所以對於兩性各自的吸引程度,已不再被看作判斷雙性取向的標準之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