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知道, 爸媽除了坐在他身邊陪他, 等他遇到困難、讓他問問題之外, 還有其他事情要做, 這一點很重要。 有位母親, 她的孩子分別是六歲及九歲, 她告訴我:「做功課的時候, 我們像一家人團聚般坐下來, 這樣子我先生跟我就可以在他們遇到問題時幫助他們。 」還有一位家長, 我曾跟他一起解決孩子在寫功課時愛發脾氣、充滿焦慮的狀況, 也描述了類似的景象。 每天晚上, 他跟他太太花許多時間跟八歲及十歲的女兒一起為回家作業奮鬥。 在這兩個例子中, 當孩子遇到困難卡住時, 家長都在場, 這等於是某種期待孩子遲早會遇到困難、向大人求救,
Advertisiment
有些教養書建議孩子應該先做完功課, 之後才能去玩, 以此做為獎勵。 但有的書卻建議孩子先獲得「獎勵」, 這樣孩子才不會草草寫完作業, 只為了儘快去玩。 讓我提議一個新的想法:先詢問你家小孩他想在哪裡、在何時之前完成回家作業。 如果每天晚上寫功課, 都像是在打仗, 問孩子以下這個問題, 他可能會想回答:「你想如何完成自己的作業?」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有的孩子在下課之後, 需要跑一跑, 發洩被壓抑的精力, 並放鬆壓力。 有的孩子則喜歡馬上寫作業, 早點寫完就好。 作家兼教養專家霍佛在她的作品《膠帶教養術》(Duct Tape Parenting)中提到她跟她先生每天晚上都跟那時就讀二年級的女兒奮戰。
Advertisiment
隔天一早吃早餐時, 我問她那個神奇的問題:「K, 在一個完美的世界, 某個完美的日子, 你會想怎麼安排你的功課呢?」
她毫不猶豫, 像是早就等著我們聽她回答:「我會想早上四點半起來寫功課。 晚上我沒辦法寫功課, 我的大腦就是辦不到。 」
「那好, 」我說:「那我們就從下禮拜開始, 你什麼時候想寫功課, 就在那時候寫。 我跟你爸爸都不會干涉。 但是, 有件事要先說。 我們一定得在七點十五分離開家, 沒有例外, 你做得到嗎?」
她想了大約十秒後回答:「可以。 」
薇琪跟她先生原本以為這個計畫會失敗, 結果並沒有。
Advertisiment
一旦孩子選好時間及地點, 給他時間及空間努力。 讓他清楚你人就在附近, 當他在盡自己的責任時, 你也在做好自己的事。 如果你到現在都還在緊盯著他寫作業, 這個轉換將會是真正的挑戰, 但就像學步兒鬧脾氣時你要堅持下去, 直到雨過天青一般, 孩子因為回家功課發脾氣, 也會有結束的時候, 屆時他將會因你的努力更獨立、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