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讓孩子尊重和孝敬父母

古語說:“百善孝為先。 ”可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親情也是眾多情感中最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種情感。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 也是我們的教育前提。

中華美德源遠流長, 以往的每一代人都能很好地傳承孝順的美德。 可是現在的“新一代”, 為什麼將這種觀念淡化了呢?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錯呢?怎樣讓孩子懂得尊重、孝敬父母呢?

首先, 我們看看古代真正的“小皇帝”是怎樣孝敬父母的, 看看這一美德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西元前206年, 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 劉邦的三兒子劉恒, 即後來的漢文帝,

Advertisiment
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 劉恒對他的母親很孝順, 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 他的母親患了重病, 這可急壞了劉恒。 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 臥床不起。 劉恒親自為母親煎湯藥, 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 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 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 每次煎完, 自己總先嘗一嘗, 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 自己覺得差不多了, 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 在朝野廣為流傳。 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仁孝聞天下, 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載病, 湯藥必先嘗。

這就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親嘗湯藥”的故事。 可是, 對於現在的一些獨生子女, 我們再也找不出如此的範例了。 不好的例子倒是舉不勝舉,

Advertisiment
比如吃飯時, 孩子愛吃的, 全家人都不准吃, 只能由“小皇帝”自己品嘗, 獨佔獨享。

吃過飯後, 孩子放下碗就跑去玩了, 全然不顧餐桌上的一片狼籍, 更不要說幫著爸爸媽媽收拾碗筷了。 父母的百般呵護、細緻入微, 換來的只是孩子的理所當然, 凡此種種, 都讓我們憂慮。

下面我們再看看這個叫楠曦的小朋友, 她又有怎樣的小故事呢?

楠曦今年10歲了, 爸爸媽媽對她寵愛有加, 楠曦雖然很喜歡自己的爸爸媽媽, 卻不知道去心疼他們。 每天晚上, 爸爸媽媽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裡, 楠曦還硬要父母陪她玩“騎大馬”, 邊玩還邊催促著做晚飯。

楠曦的爸媽經常為此而感到傷神。 他們也明顯地意識到, 自己對孩子的寵愛讓楠曦喪失了孝敬父母的意識。

Advertisiment

於是, 楠曦的爸媽決定:從生活小事做起, 培養楠曦的這種意識。

有一次, 楠曦來了興趣, 要嘗試自己洗碗筷。 若放在以前, 媽媽是不會答應的, 可是, 這一次媽媽痛快地答應了楠曦。 第一次洗碗筷, 楠曦感到十分費勁, 力氣大了, 怕碗碟破碎, 力氣小了, 怕洗不乾淨。

楠曦這時問起媽媽:“媽媽, 你平時刷鍋洗碗也這麼累嗎?”媽媽說:“雖然我力氣要比你大些, 不過每次洗那麼髒的碗筷, 也是很累的。 ”楠曦聽完後, 想了想說:“媽媽, 我現在長大了, 以後我來洗家裡的碗筷吧。 ”

媽媽聽了楠曦的話, 心裡不知有多高興, 並立即誇獎楠曦說:“女兒懂事了, 知道心疼媽媽了。 ”聽了媽媽的誇獎, 楠曦高興地笑了。 從此以後, 楠曦變得懂事多了,

Advertisiment
知道主動幫爸爸媽媽承擔一些家務。 對於自己的爸爸媽媽, 楠曦也懂得關心與體貼了。

其實, 孝敬父母不是單一的習慣問題, 它也體現出一個孩子能否關心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我們作為家長心裡非常清楚, 如果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孝敬父母都做不到, 以後是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的。 因此, 我們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那麼, 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呢?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別, 尊重父母

在許多家庭中,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沒有處在一個合理的平衡點上:要麼就是疼愛過度, 要麼就是過於嚴厲, 不左就右, 很難權衡。

為了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

Advertisiment
我們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 只有將這個平衡點維持在最好的位置上,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才能合理平穩地發展。 孩子應該在我們的幫助與指導下生活與學習, 而不是被父母完全掌控。

我們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獨立的空間, 孩子才有思考的餘地。 否則, 只是按父母的吩咐行事, 就變成了我們跟孩子要孝敬, 而不是孩子主動孝敬父母了。

■ 讓孩子瞭解養育的辛苦與不易

現在的孩子, 多數不知道父母賺錢辛苦, 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太小, 與他們溝通工作上面的事情完全是天方夜譚。 因此,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錢去買什麼, 不想掏錢的時候, 就訓斥孩子, 這樣的舉動並無益于我們維持父母形象, 也讓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品”。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我們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就是孩子或好或壞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為了讓孩子更合理地消費,讓他們知道養育的辛苦與不易,我們應該適時提起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知道賺錢辛苦,不能一看見喜歡的就向爸爸媽媽要錢去買,不買就鬧。這樣,既恢復了孩子的知情權,也能讓孩子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從心裡產生對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日後,當孩子再次看見喜歡的東西想要購買時,就會想起爸爸媽媽賺錢不易,會思考完畢後再決定是否購買。

■ 從生活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習慣

我們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就是希望孩子能做到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而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性行為,我們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從幼年時期開始培養孩子。比如飯後要求孩子主動收拾碗筷、自己的小衣服可以自己洗滌、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等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包辦,而應該給孩子發揮的機會。孩子經常鍛煉,自然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不能操之過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個性特點來具體引導、耐心培養、熱情鼓勵。這樣,既培養了孩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也培養了孩子孝敬父母的意識,一舉兩得,我們做父母的何樂而不為呢?

■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我們一直因為孩子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感到困擾不安,那麼,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否就有良好的態度呢?孩子的好習慣是我們培養的,那麼,孩子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呢?答案也是我們自己。

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我們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我們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我們就是孩子或好或壞的榜樣。

所以,我們在工作之餘要多與老人相處,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長輩。這樣,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