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讓孩子懂得感恩

前些日子一位元記者採訪我時告訴我, 一位家長不小心割傷了手, 可孩子漠不關心, 讓家長覺得心寒, 認為孩子不懂得感恩, 不會照顧家人。 這位家長想知道, 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

實際上, 感恩是一個極高的意識形態, 它不同於回報。 回報是因為你愛我, 所以我也愛你, 是交換式的給予。 可感恩不同, 處在感恩中的人會感激世界, 感激生命, 這樣的心態建立在成熟的生命狀態之上。

想讓孩子擁有感恩的生命狀態, 需要讓這個生命從0歲起, 向著這個方向成長, 其過程是非常漫長的。 所以, 家長割傷了手,

Advertisiment
孩子看似漠不關心, 並不代表孩子有什麼問題, 而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父母沒有讓他懂得關愛, 因此孩子不具備關愛父母的狀態。

從成人身上, 能探究到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 我們發現, 越成熟的成人, 越懂得感恩, 懂得愛別人, 而越不成熟的成人, 越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生命能否走向成熟, 走向愛和感恩, 和他小時候是否得到愛有很大的關係。 正常的孩子在小時候都不會主動照顧媽媽, 這裡我們要把照顧、討好和愛區分開, 討好是為了改變生存狀態。 一次一個孩子在飛機上尿了褲子, 下飛機後被媽媽發現了, 結果被數落了一路。 那個孩子極力想方設法地討好媽媽, 這是一種被掌控的心態, 而不是愛。 如果孩子習慣于討好父母,

Advertisiment
那麼內疚感會一直陪伴著他長大。

於愛來說, 人的生命階段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0到6歲兒童將雙臂打開, 毫無保留地向媽媽索要愛。 這個階段不能奢求孩子去愛你, 除非你給他的愛品質很高, 他會模仿你的模式去回饋別人。 比如在幼稚園, 孩子一哭老師便撫摸著他的後背說:“會好的, 會好的, 老師愛你。 ”孩子浸泡在老師愛的模式中, 於是他也學會了愛別人, 這就是模仿之愛。 如果孩子不懂得用愛的模式去對待別人, 那一定是孩子沒從成人那兒學習到。

第二個階段從7歲開始兒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愛, 需要成長, 必須把全部的激情和精力用於自我的成長中。 如果孩子能按照正常的軌跡成長,

Advertisiment
7歲實際上是一個由內往外發展的年齡開端。 在這個階段中, 孩子發現跟別人的關係並不僅僅是“我需要愛”, 而是愛的流動——我愛你, 你愛我, 我能與你有情感的流動, 這需要六年的時間。 在這六年裡, 孩子會特別在意和父母的關係, 大量地需要父母的關心。 以這樣的模式度過六年後, 孩子開始把注意力從父母那裡轉移開, 從自我和與父母的關係中走出來, 開始關注父母, 關注他人, 關注社會, 開始實施愛。

從13歲到20歲, 愛的實施像橋樑一樣, 讓孩子走向社會。

這個階段孩子會愛很多人, 上電梯主動開門, 父母難過時會撫慰父母, 體現出愛的高尚品質。 小時候沒有受到壓抑, 得到愛的孩子, 在青春期不會破壞性地逆反, 而是懂得體貼關懷父母了。

Advertisiment

因此, 兒童早期對愛的索取, 是為了愛的流動, 為了通過愛與人連結, 這不是教育, 不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而是生命能量的連結。 一旦連結後, 愛就像空氣一樣在人與人之間流動起來。 孩子年幼時與媽媽的關係就是情感能量的流動, 流動實際上是走向了生命深處, 領會彼此是相愛的。 連結之中, 愛形成了場域, 將孩子包裹其中, 感受愛。

連結是生命獲取愛的本質方式, 但當今有兩個普遍的現象, 一是有成人在的場合, 孩子總不自在, 習慣避開成人, 這種普遍性說明在孩子眼裡成人不友善。 第二個現象是, 孩子不跟人連結, 不習慣跟人對視, 而兒童天然就有跟人連結的本能, 需要用眼睛看著別人, 讓愛在眼睛之間傳遞。

Advertisiment
這說明, 孩子沒有從跟成人的連結中獲得愛, 反而因為受到傷害而不再和人連結。 這兩個現象都指向愛的教育的缺失。

愛的教育表現在點點滴滴。

首先, 我們不能按照大人的要求來要求兒童, 必須瞭解兒童, 瞭解兒童在每個階段愛的成長方式, 這樣才知道孩子的做法是合理的, 而不再對孩子不耐煩, 指責孩子。

兒童和成人是兩極, 小朋友玩捉迷藏, 每次都藏在門背後, 讓你反復地在同一個地方找到他, 每一次被找到都會快樂地大笑。 兒童熱愛這個遊戲, 因為他還不知道媽媽就在門外面, 要通過反復地確定, 確定媽媽在那裡, 媽媽的愛也永恆地存在著, 這是成長必需的東西。

兒童在生命的頭七年主要發展情緒和感覺, 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情緒,調節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到來時,不能用思維告訴他怎麼做,而要在愛中讓孩子的情緒流淌起來。獲得愛的孩子沒有逆反心理,自然就會關心別人,因為他的生活環境告訴他,什麼是愛,什麼是愛別人。這就是孩子從愛中獲得的,無愛的教育無法讓孩子抵達這樣的狀態,而這樣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感恩。

父母要傾聽孩子的情緒,調節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的情緒到來時,不能用思維告訴他怎麼做,而要在愛中讓孩子的情緒流淌起來。獲得愛的孩子沒有逆反心理,自然就會關心別人,因為他的生活環境告訴他,什麼是愛,什麼是愛別人。這就是孩子從愛中獲得的,無愛的教育無法讓孩子抵達這樣的狀態,而這樣的孩子才有可能做到感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