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通過中醫療法治療脫疽

脫疽是指由於周圍血管腔發生閉塞, 引起局部組織缺血, 導致肢端壞死脫落的一類病。 西醫多稱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本病主要由於感受寒濕之邪, 絡脈瘀阻, 痹塞不通所致。 近代研究認為, 長期吸煙或損傷亦可促使發病。 過去本病雖有多種治療方法, 但療效不高, 常需截肢, 造成傷殘, 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均造成極大不便。 因此, 一旦患有本病, 大多情緒低落, 喪失信心, 十分悲觀。 自開展以中醫中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來, 提高了療效, 高位截肢率已由過去的30%, 下降為1.3%。 從而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減少了病人傷殘,

Advertisiment
保護了勞動力, 這給脫疽患者帶來了福音。

本病初起, 多畏寒肢冷, 患趾痠痛麻木。 行走時小腿抽痛, 迫使患者休息, 待疼痛消失後再行走。 足背動脈搏動減弱, 皮膚蒼白, 舌淡, 苔白。 治宜溫陽散寒通脈, 藥用黨參15克, 黃芪15克, 桂枝10克, 細辛3克, 附片10克, 當歸10克, 桃仁10克, 赤芍10克, 丹參12克, 防己6克, 獨活6克, 煎水內服。 並用桑枝30克, 威靈仙15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煎水乘熱熨洗患肢。 或用川椒30克, 肉桂60克, 細辛15克, 丹參60克, 樟腦15克, 共浸入燒酒2斤中, 約7~10天, 濾去渣, 每次用藥酒少許塗擦患足皮膚, 每次20分鐘, 每天2次。

若病久, 患趾疼痛較甚, 皮膚暗紅或青紫, 下垂更甚, 足背汗毛脫落, 爪甲肥厚不平, 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舌質見紫氣或瘀斑, 脈沉細而澀。 治宜活血破瘀,

Advertisiment
通脈止痛。 藥用當歸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牛膝10克, 地鱉蟲10克, 王不留行15克, 乳香4克, 沒藥4克, 黃芪15克, 黨參15克, 煎服。 局部注意清潔保護, 可用酒精消毒包紮, 以免感染。

若瘀久化熱, 腐爛筋骨, 可致患趾疼痛劇烈, 痛無休止, 趾端暗紅且腫, 如煮熟紅棗。 甚至紫黑, 呈幹性壞死或潰破流膿。 並可伴見全身症狀如發熱、口渴、溲赤、舌紅、苔黃、脈數等。 治宜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用生地10克, 玄參10克, 銀花10克, 連翹10克, 當歸10克, 蒲公英10克, 紫花地丁10克, 牛膝10克, 赤芍10克, 丹參10克, 生甘草6克, 煎服。 局部應修剪壞死組織, 清洗創面, 並用黃連油膏紗布外貼, 妥為保護。

本病後期, 多因病久體衰氣血暗耗, 出現面容憔悴, 萎黃消瘦, 倦怠, 自汗, 舌淡, 脈細無力等。

Advertisiment
治宜大補氣血。 藥用黨參15克, 黃芪15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雞血藤10克, 丹參10克, 茯苓10克, 白術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各地對本病均有研究, 如有用毛披樹根(即毛冬青)30~60克, 煎水內服。 市售的中成藥通塞脈片, 每次服10~15粒, 每天2~3次, 亦有良好效果。

如經上述中藥治療無效, 壞死範圍較大者, 則應住院手術治療。

此外, 還應注意生活護理, 如戒煙, 患足保暖, 避免損傷等, 可緩解病痛, 促進恢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