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造就感情豐富的孩子

進行依附性養育。 一個能表達自己需求的嬰兒往往會成長為能夠表達自己情感的孩子。 這就是我們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中十分強調對嬰兒發出的信號作出回應的原因。 1個月大的寶寶通過啼哭來表達他對食物和要大人抱的需求。 父母獲得了寶寶發出的這些信號, 敏感地作出回應。 於是, 寶寶就懂得了他自己內心的這些欲望是有意義的。 他的啼哭帶來了讓他感到欣慰的回應。 他把自己的需要表達出來, 從而產生了好的結果。 通過接受和回應寶寶發出的信號, 父母就能夠對寶寶的自我表達作出判斷。

Advertisiment
如果你能夠通過識別寶寶啼哭之前發出的微妙信號來預測他的需求的話, 你的寶寶就能學會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很少有必要用哭的辦法來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這就會讓人感到有他在身邊真是一種樂趣, 同時能確保父母繼續對他的需求作出回應。 這樣, 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嬰兒就將成長為能夠明確地判斷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並把它們表達出來的孩子。

與父母關係疏遠的嬰兒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如果一個寶寶的生活被安排了嚴格的時間表, 哭鬧的時候大人根本不去理他, 他的父母並無惡意, 只是受到了“別把孩子寵壞了”的建議的毒害, 那麼寶寶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認為給他以照料的外部世界對他的需求是不敏感的,

Advertisiment
於是他就學會了不再提出要求。 這個寶寶在小小的年紀就學會了把自己封閉起來, 將情感埋藏在心裡。 他既不想去弄清楚內心的情感到底是什麼, 也不願意把它們表達出來。 從表面上看, 這個小傢伙是一個很“乖”的寶寶, 他不會讓任何人感到討厭。 他讓自己去適應死板的時間安排, 夜裡好好睡覺, 有他在旁邊, 大人不會感到任何的不便。 這樣的“乖”孩子看起來好像是“非常有教養”, 實際上有著成長為一個消極的孩子、一個內心憤怒而壓抑的成年人的危險。 另一些與父母感情疏遠的嬰兒在得不到回應時會拼命地哭鬧, 會變得十分令人討厭, 而且總是怒氣衝衝。 這種寶寶會變成很難管教的孩子,
Advertisiment
他們會把這樣的情感帶入成年期, 就像“乖”寶寶一樣, 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心理醫生辦公室裡的常客(這種“乖”寶寶、“討厭的”寶寶與性情平和、安樂的寶寶或者難帶寶寶還是有所區別的)。

應該對學步期孩子的情感表達加以鼓勵。 善於表達情感的嬰兒和敏感地作出回應的父母能夠把一個雙贏的組合帶入孩子的學步期。 由於在第一年中寶寶發出的暗示得到了傾聽和理解, 到了學步期她就能夠很好地表達自己, 學會了表達自己需求的嬰兒會成長為關心自己情感的學步期孩子。 一些媽媽告訴我們:“我的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 這讓我要很費神地去弄懂他的意思。 ”我們建議她們去觀察孩子的眼睛。

Advertisiment
瑪莎很善於閱讀學步期孩子的眼睛。 當她不能確定孩子在對她說些什麼的時候, 她能夠從孩子的眼神表達中找到線索。 學步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對你講些什麼, 而且他的眼睛常常是比他的舌頭更善於表達。 當你的孩子在“表露心靈”時, 你應該全神貫注地觀察他的眼睛, 這會幫助你在突然間悟出他那些零零碎碎的話語的意思。

要做到和藹可親。 學步期的孩子人雖小, 卻有著許多需求, 而他們表達這些需求的能力又十分有限。 你應該幫助他們。 在孩子與你說話的時候, 你應該俯下身子, 眼睛處在與他的眼睛差不多的高度。 即使是你不明白他想要說什麼, 也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他說。 你要對孩子做出一些身體語言的暗示(點點頭、目光接觸、手放在他肩膀上),

Advertisiment
讓他知道你想要弄明白他的觀點。 如果你一時不能停下手頭的工作來和孩子交流, 你至少應該跟他講講話、用聲音來和他溝通。 他還沒有足夠地成熟, 還不能理解為什麼這時候你的需求比他的更為緊迫, 但是聽到你和他交談(比如:“告訴媽媽, 你要什麼……”), 會有助於他感到你在關心他。

避免孩子把情感埋在心裡。 當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作出反應(有時我們認為是“反應過度”)時, 他們的憤怒往往會越來越劇烈。 孩子們大多都是這個樣子。 那些事情雖“小”, 但對他們來說卻非常重要。

千萬不要讓小孩把情感埋藏在心裡。 在孩子煩惱的時候, 要給她時間和空間來表達自己。 你應該拒絕自己內心的那種消除孩子怒氣、批評孩子、和孩子講道理的想法,你的孩子還沒有能夠接受你這些做法的悟性。有時候,孩子們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們會本能地對孩子的情感表達進行壓制。不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母向孩子傳達了父母不接受她情感的資訊,他們使得孩子沉默起來。這就造成了“雙輸”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達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個不接納孩子的父母,孩子學會了不再向你敞開心扉。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越拉越遠了。

你應該拒絕自己內心的那種消除孩子怒氣、批評孩子、和孩子講道理的想法,你的孩子還沒有能夠接受你這些做法的悟性。有時候,孩子們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恰好冒犯了父母,父母們會本能地對孩子的情感表達進行壓制。不善於表達自己情感的父母向孩子傳達了父母不接受她情感的資訊,他們使得孩子沉默起來。這就造成了“雙輸”的局面,孩子失去了表達自己的能力,而你自己成了一個不接納孩子的父母,孩子學會了不再向你敞開心扉。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越拉越遠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