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避免由批評帶給孩子的傷害?趕緊學起來!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非常值得注意, 因為它是親子間一種充滿敵意的溝通形式。
批評是親子間由上而下的一種特定溝通, 與孩子本身的價值有關。 在此, 並非說“不”, 或表達不高興, 甚至失望的所有話語都是批評, 當然我們偶爾會表達一下自己的失望, 這是品德教育的必要部分(譬如說, “我對你對待朋友的方式真感到失望”), 但我們的失望應該是針對孩子的行為或選擇, 而非他們本身。 “你真讓我失望”就是那種會讓孩子墜入混亂憂鬱或行為失常的情緒表達。
糾正也是教養子女重要且必要的一環,
Advertisiment
但糾正應該是對事不對人。
比方說, 假設你十二歲大的孩子因為缺少準備, 所以這一次的數學考試成績很差。 你有幾種方式可以糾正他:
1. 不管他。 通常可以接受, 但也可能代表父母漠不關心, 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父母願意監督(並非代做)孩子的家庭作業, 這些孩子在學校裡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2.落實承擔後果。 “我們之前講好, 要是考不好, 你就只能在週末看電視, 平時都要拿來念書。 ”
3.試著幫忙找出滑鐵盧的原因。 這就牽涉到怎麼跟孩子談他對自己功課的感覺。 “我知道你平常數學表現得還不錯, 是什麼原因讓你這次考砸了?你需要什麼説明嗎?”不要直接問孩子, 先聽聽他怎麼說。
4.對孩子的努力表達失望。 “我猜, 如果你再努力一點兒,
Advertisiment
就可以表現得更好, 我失望的是, 你明明可為而不為, 但分數是你的, 下次是不是要更努力點兒, 你自己決定。 ”
5. 以批評或拒絕來回應。 “我就知道你會考得很爛, 你就是沒辦法考得好, 對不對?”
縱然前四種反應都很正當合理(按照管教風格以及當下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 但批判性的反應只會造成傷害。 之所以會傷人是因為這種反應於事無補, 並無法處理問題, 只會加重問題的嚴重性, 讓孩子徒然覺得自己有缺陷。 重複的攻擊、抗拒和批評只會把孩子導向一個不幸的結論, 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雖然找出最理想的親情交流很具挑戰性,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做得還不錯。
親情交流是我們與孩子發展關係的第一步,
Advertisiment
也是最令父母喜愛和滿足的部分。 這或許是為什麼比起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天之驕子們, 比較年幼的富家兒童似乎比較沒有不成比例的高比率情緒問題。 大多數人的親情交流都“做得”相當好, 親情不但滋潤著我們, 同時也滋潤著我們的孩子。 做得好的話, 就是“雙贏”的有效教養。
反之, 紀律則帶給人們完全不同的感受, 雖然我們都知道在孩子行為不檢時處罰他們, 或缺乏責任感時加以懲罰是正確的事, 但在情感上卻很難做到。
懲罰孩子時, 我們不會得到微笑、擁抱或“我愛你”的回應。 相反, 我們面對的很可能是退縮、憤怒甚至不屑的情緒表現。 雖然跟親情交流比起來, 懲處的樂趣要差多了, 但無論如何, 紀律是管教子女不可或缺的部分。
Advertisiment

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到它對孩子具有至關重要的保護功能, 就會明白把有效懲戒的能力訓練到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的地步, 肯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選自《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美)瑪德琳·萊文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