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智力開發>正文

怎樣開發孩子的情商?



寶寶說

我有點喜歡發脾氣。 我撕貼紙的時候, 如果半天撕不下來, 就會大哭;我搭積木的時候, 如果老是搭不好, 就會把所有積木都推倒。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會這樣。 媽媽似乎有時候也搞不明白。

媽媽說

我真不知道為什么寶寶怎么那么愛發脾氣。 不過一聽到他哭, 我就心軟了, 就立刻哄他, 讓他停止哭鬧。 老公則總是唱黑臉, 嚇唬寶寶:“再哭大老虎就把你抓去吃了!”“再哭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有時候越嚇寶寶哭得越兇。

專家說

上面的一些表現, 是寶寶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這個時候, 爸爸媽媽首先應該做的不是沒有原則的安撫,
Advertisiment
更不是恐嚇和威脅。 首先應該分辨寶寶哭鬧的原因, 了解他為什么會這樣, 然后再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方法, 去安撫、引導寶寶, 從而使他逐漸學會用合理的方式表達他的情緒, 學會以積極的情緒去應對他面前的世界。

什么是情緒?

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孩子對一件玩具是表現出喜歡還是厭惡, 對一條狗是親近還是恐懼, 這就是情緒。 情緒是嬰幼兒適應生存重要的心理工具, 不同的情緒激發和驅動著他做出不同的行為。

幼兒具備三大情緒能力。

第一, 情緒表達能力。 嬰兒在出生的時候就會表現出對事物的喜歡與厭惡;到1歲后, 他們就能夠表達內疚和蔑視等復雜的情緒了。
Advertisiment


第二, 情緒識別能力。 1歲甚至更早的嬰兒已能“察言觀色”, 能夠對父母和陌生人的情緒做出反應, 能夠識別和理解別人的情緒, 并懂得如何得到你的關注。

第三, 情緒學習能力。 兒童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個情緒學習的過程。 由于和父母親交往最多, 他們最多的還是“潛移默化”地接受著父母的熏陶。 如果父母總是忙亂急躁地應付各種事情, 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那種急躁情緒。 情緒培養對寶寶未來的意義

現代社會要求孩子不僅要有高智商, 還要有高情商, 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

情緒愉悅的孩子, 能促進身心發展和良好個性的形成;能更冷靜更客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 并尋找辦法戰勝它們;能夠調節、控制自己的不良和消極情緒,
Advertisiment
保持積極的心態;能夠敏銳地覺察別人的情緒, 具有同情心;能夠與人愉快地合作, 人際關系融洽。

情緒低落的孩子, 其前進的動力、決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壓抑和摧毀, 這將阻礙他們發展學習的能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 易感到勞累、精力不足。

嬰幼兒階段是情緒培養的關鍵期, 3個月到2歲, 關系到以后智力、意識和整個人格的發展。 這一時期, 孩子的情緒不穩定, 智力活動和行為很容易受情緒的支配和影響。 因此, 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 培養孩子控制、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至關重要。

怎樣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1)針對性引導。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
Advertisiment
從中能看出寶寶的性格是情緒平緩型, 還是情緒激烈型, 以便于親子間更好地溝通。 情緒平緩和激烈本身并無優劣之分, 平緩型的孩子可能表現比較乖巧, 父母要更加細心地關注、體察其情緒變化, 引導他表達自己的情緒。 對于激烈型的孩子, 在他發脾氣的時候要區分原因, 進行針對性的干預。

2)父母的榜樣作用。 父母在兒童情緒發展中的重要性無人能比。 父母要調整心態, 用積極的情緒、情感面對孩子和生活。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3)面對面, “照鏡子”。 父母抱著寶寶, 與他面對面, 并模仿他的表情。 寶寶可以觀察到各種情緒表達, 學會跟別人溝通彼此共同經歷的情緒狀態, 學會通過情緒來對周圍施加影響。
Advertisiment


4)給情緒“貼標簽”。 經常用一些情緒詞匯來描述孩子當時可能的感受,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情緒感受其實非常廣泛、復雜, 但是卻可能沒有能力說出來。 父母用各種情緒詞匯來描述他當時的感受, 可以確認寶寶的情緒, 給孩子提供情緒“標簽”, 同時豐富孩子的情緒概念, 也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5)鼓勵孩子積極的情緒表達。 如果孩子對別人有禮貌, 對小朋友友好, 遇到事情不愛哭, 善于與人交流, 父母就應該表揚他。

6)與孩子一起談論情緒。 當家長感到生氣、高興等不同情緒反映的時候, 要直接告訴孩子, 并告訴他們原因。 家長總試圖將自己的消極情緒隱藏好, 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 這些情緒最終會以錯誤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影響到孩子情緒的表達,所以我們最好坦誠地與孩子談論情緒。 這些情緒最終會以錯誤的方式體現出來,從而影響到孩子情緒的表達,所以我們最好坦誠地與孩子談論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