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讓孩子變得更勇敢

孩子膽小怎麼辦?總被人欺負怎麼辦?一遇到困難就退縮怎麼辦?越來越多的父母焦慮孩子不夠勇敢, 缺乏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融入新環境、新關係的能力。 怎麼讓孩子變得更勇敢呢?

讓孩子變得勇敢的首要條件, 恰恰是父母能接納孩子的“不勇敢”。 當無論自己是否勇敢, 父母都一樣愛時, 孩子就能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父母愛的是現實中而不是他們心中期待的自己。 他自然會獲得更多做事或與人交往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勇敢的基礎是穩固的依戀關係和安全感。 我們常常借培養孩子勇敢和獨立性之名,

Advertisiment
要求嬰兒不哭才給抱;批評孩子認生;指責孩子在衝突時不知道還手……然而, 我們越是逼孩子勇敢, 越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否定, 繼而心生恐懼, 也就越發的膽怯。 只有先和父母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 孩子才會在暫時離開父母時, 不感到焦慮;只有內心充滿安全感, 對自己、他人和世界有基本的信任和充分的信心時, 孩子才可能更好地融入新的環境或構建一份新的關係。

很多父母認為, 孩子和別人衝突時, 挨了打卻不知道還手, 這是怯懦的表現, 並且常常為此而苦惱。 事實上, 要求孩子堅決還擊或者一味忍讓, 都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 削弱他的力量。 因為, 當只能靠還手來證明自己的勇敢,

Advertisiment
或只能靠忍讓來證明自己的包容時, 孩子已經處於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恐懼中, 從而失去了真正的力量來源:靈活。 父母首先應該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做出靈活的選擇, 譬如警告對方、離開、還擊、找父母或向老師求助等等。 除此之外, 很多父母都沒有教會孩子對冒犯他的人堅定地喊“住手、不”, 並且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 那麼又如何能要求孩子勇敢?

想要孩子勇敢, 父母還需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當孩子好奇探索時, 我們訓斥他搞破壞;堅持己見時, 我們批評他任性;找我們傾訴煩惱時, 我們沒耐心聽;做錯了事時, 得到的不是我們的幫助而是羞辱……當我們習慣了用否定來打擊孩子的自信, 用打罵來摧毀孩子的安全感,

Advertisiment
用聽話和服從與否來定義孩子的好壞……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一個在家被我們欺負慣了的孩子, 在外能變得自信、勇敢, 不被別人欺負呢?

父母教養方式過於嚴厲苛責或溺愛嬌慣, 也可能導致孩子缺乏勇氣, 不夠獨立。 如果父母苛責孩子完美, 對孩子的失敗、錯誤缺乏包容, 會導致孩子因為懼怕做不好而習慣退縮, 不願意去冒險。 而父母溺愛、嬌慣, 凡事替代包辦, 則會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導致他自理能力差, 對自己沒信心。 與人交往時, 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 缺乏規則意識, 不懂謙讓和妥協, 最終被孤立。 所以,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勇敢、自信, 就要鼓勵孩子多嘗試, 包容孩子的失敗和錯誤, 放手讓孩子自己多做,

Advertisiment
積累成功的體驗。 當孩子確信事情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哪怕做不好, 也不會被爸爸媽媽責備, 自然會表現得更有勇氣和信心。

父母自身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會影響孩子。 一方面, 很多父母自身就消極悲觀、缺乏膽識, 或對社會的理解過於陰暗、負面, 告訴孩子“不要相信任何人”“外面都是騙子”等等, 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中。 另一方面, 很多父母總用“膽小”“懦弱”給孩子貼標籤, 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 證嚴法師曾說:“如果父母常常擔心孩子, 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 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 ”擔心意味著不信任, 有多少不信任就意味著有多少控制, 而父母的控制是在減少孩子的選擇, 削弱孩子的力量, 自然會讓孩子變得膽怯,

Advertisiment
缺乏勇氣。

最後, 父母還要注意, 不要曲解了“勇敢”的本意。 勇敢, 不是爭搶玩具時的霸道, 不是集體勞動時的斤斤計較, 不是睚眥必報。 一個在規則中成功建構了自我, 擁有良好品行和強大內心力量的孩子, 會像水一樣柔軟、包容, 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 那些崇尚暴力, 從不敬畏規則和界限的人, 其實內心才是脆弱無力的, 他們會逐漸被孤立而失去發展的機會。 真正的勇敢, 就如孟子所說:“自反而不縮, 雖褐寬博, 吾不惴焉;自反而縮, 雖千萬人, 吾往矣。 ”如果自己理虧, 即使對普通人, 我也不去恐嚇;如果自己理直, 縱然面對千萬人, 我也勇往直前, 這才是真正的勇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