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麼面對寶寶的“第一逆反期”

據某幼稚園的一項調查顯示, 2~4歲的幼兒中有80.15%已有相當的自我主張, 70%~80%的幼兒會說“我的”、“我是”, 自主獨立的欲望也十分強烈, 有的孩子18個月就喜歡說“不”。 據專家分析, 日益增多的獨生子女在嬰幼兒時期受到父母的過度關愛和社會文化的多元影響, 呈現出自我意識加快覺醒, 自主獨立意志強烈的趨向, 所以嬰幼兒早早進入了“叛逆期”。 據心理學家分析, 孩子的逆反期分別出現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 3歲至5歲期間為稱為“第一逆反期”。

據專家分析, 孩子的任性和逆反更多的是後天教育不當造成的。

Advertisiment
在幼年時期的溺愛、遷就等, 很容易造成任性的心理, 當家長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 孩子就不僅僅是任性, 而是叛逆。 同時, 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 專家認為, 嬰幼兒“叛逆”並非壞事, 而是嬰幼兒自主獨立的“萌出”和智力發展的表現。 叛逆是孩子順利成長的標誌,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 幾乎每個孩子都出現反抗父母的叛逆行為, 只不過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 此時的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說明你的寶寶正在順利成長呢。 叛逆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不滿意的時候, 敢於發作, 能及時釋放不良情緒, 這樣可以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叛逆心理還包含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
Advertisiment
如:自我意識強、勇敢、好勝心強、有闖勁、能創新等。 因此, 父母要善於發現叛逆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 只要正確引導, 孩子的叛逆心理是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

兩種做法要不得

一、高壓政策

寶寶反抗的時候, 家長往往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因此實施高壓政策, 讓他屈服。 結果很有可能以寶寶的委屈哭鬧和你的難受心情收場。 高壓政策會讓寶寶失去良好的判斷力, 形成一種“奴性”人格, 因為他屈從於自己所處的劣勢而不是理性的思考, 隨之產生垃圾情緒, 離開理性的排解, 找不到合適的宣洩途徑, 會對他的心理健康造成難以修復的傷害。

二、溺愛順從

現在的父母, 往往認為傳統的養育方式過於老套,

Advertisiment
很多家長從各種媒體中獲得了很多的理論儲備――― 這些理論都強調首先要尊重寶寶、熱愛寶寶, 但對於如何在權威與愛之間找到平衡點缺乏實戰的經驗。 如果恰巧你是一個自我管理能力弱、執行力不夠的人, 在與寶寶的“博弈”中總是處於下風, 那就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太過於溺愛順從寶寶了。

在寶寶的叛逆期, 可以採用如下的幾種方法來緩解親子的衝突。

一、多項選擇法

與寶寶發生對抗衝突的時候, 你不必急於將自己的意見堅決執行。 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式:“寶寶, 必須睡覺了, 因為明天我們還要做很多事情。 如果你現在還不想睡覺, 可以選擇再聽一個故事或者玩十分鐘, 你選擇哪一個?”這種多項選擇法在與寶寶打交道的過程中十分有效,

Advertisiment
很多寶寶即使兩個方案都不是他原來想要的, 但是他喜歡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感覺, 所以能接受, 並且因為方案是自己選擇的, 所以執行起來十分俐落。 家長不妨一試。

二、約法三章法

寶寶生來就是有秩序感的, 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時間及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 否則一個外在的規則會被寶寶視作異己加以排斥。 一旦他參與了制定, 他便會覺得這些規則很神聖, 會努力遵守。 你也要認真對待你寶寶的約定, 在發生衝突的時候, 你可以提醒他遵守約定。

三、冷處理法

如果寶寶正在做不討人喜歡的事情, 比如哭鬧、扔東西、弄出噪音等, 此時寶寶可能是想以另一種方式獲得父母的關注,

Advertisiment
對待這種情況, 父母如發現孩子沒有特殊情況後可以“置若罔聞”, 不要把目光投向孩子, 或者讓孩子自己待在一間屋裡鬧去, 而父母則可以藉故去忙“自己的事情”, 等孩子發現自己做的事情很無聊時也就不會再堅持了。

四、角色扮演法

輕鬆的親子遊戲能讓寶寶明白應該做什麼。 你可以裝成一個做事拖遝又極不聽話的孩子, 讓寶寶扮演媽媽的角色, 看看他是如何來對待你的。 有的寶寶會用你常用的方式對你, 也有的寶寶會用他心目中期望的你對待他的方式對待你, 你需要細心觀察。 通過角色扮演, 親子之間的對抗自會減少。

五、轉移注意法

寶寶如果太專注於某件事而家長勸說不聽時, 家長可以不“就事論事”,而是想方設法把寶寶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去,讓他忽略甚至忘記自己正在“犯擰”的事。 (時輯)

家長可以不“就事論事”,而是想方設法把寶寶的注意力轉移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上去,讓他忽略甚至忘記自己正在“犯擰”的事。 (時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