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兒童3歲左右即可識別自己的性別, 隨後知道性別是跨時間穩定的, 喜歡與同性幼兒一起玩, 自然而然地遵從著內在的性角色要求, 表現出行為上的性別差異, 男孩通常表達出男性的行為, 女孩表現為女性行為, 性別的差異隨年齡增長更加明顯, 即使在相當中性的環境下長大也如此。 但有些兒童對自身性別的認識、言語行為卻與自己的真實性別(生理解剖特徵)相反, 即在穿著和行為愛好上像異性或堅持否認自己的真實性別, 被稱為性別認同障礙(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 又稱性別認同或性識別障礙)。
Advertisiment
有性身份障礙的男孩在幼兒期就喜好穿女裝、沉湎于女孩的遊戲和活動, 他們甚至厭惡自己的外生☆禁☆殖☆禁☆器, 希望變成女孩, 上學後會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 並越來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 女性化的舉止會有所減輕, 但有隨訪研究顯示, 1/3~2/3有性身份障礙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後表現出同性戀傾向。 有性身份障礙的女孩喜歡穿男裝、結交男伴, 對洋娃娃沒有興趣, 對體育運動和激烈爭鬥的遊戲極為喜愛, 不喜歡在遊戲中伴女性角色, 不願乳☆禁☆房發育、來月經, 甚至聲稱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會收斂對異性活動或服裝的追求, 同時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別的認同, 逐漸顯露出同性戀傾向。
Advertisiment
在這類兒童中持續排斥本身性解剖結構的情況較少見, 如: 女孩聲稱將要長出陰☆禁☆莖, 立位小便, 或男孩反復聲稱自己將發育成女人, 陰☆禁☆莖和睾丸令人討厭、最好沒有。
性別認同障礙評估與診斷DSM-4認為兒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對於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外在表現是不盡相同的。 一個兒童, 如果表現為下列4項以上, 則說明這個兒童具有DSM-4所規定的性身份識別障礙:(1)反復申述自己想成為另一性別, 或堅持認為自己是另一性別;(2)男孩喜歡換穿女裝或耀眼的女性盛裝;女孩則堅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裝;(3)在假扮遊戲中強烈而堅持地偏愛另一性別的角色, 或堅持幻想成為另一性別;(4)強烈地希望參加典型的另一性別的遊戲及娛樂;(5)強烈偏愛另一性別的遊戲夥伴。
Advertisiment
這種想法或行為根深蒂固, 難以說服。 儘管他們因與家庭、好友的期望相衝突而苦惱, 並受到嘲笑和排斥, 但卻不因為自己的性身份障礙而苦惱。 這一障礙必須在青春期前就已經十分顯著才能確診, 典型的兒童在入學前就首次出現症狀, 進入青春期後才出現則診斷不能成立。 此障礙必須至少持續存在6個月才可診斷。 如果僅僅是女孩像假小子,
Advertisiment
性別角色發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性別角色發展包括性別概念和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兩個方面。
1、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
兒童性別概念按發展的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三個成分:性別認同的發展、性別穩定性的發展和性別恒常性發展。 性別認同是兒童對自己和他人的性別的正確標定, 兒童的性別認同出現的時間在1歲半到2歲之間。 兒童和成人在性別認同的線索上存在差異, 成人主要依據生☆禁☆殖☆禁☆器官、身體的輪廓和服飾等線索來確定性別, 而兒童主要是根據頭髮的長短以及服飾的特點來確認被觀察者的性別。 兒童性別認同的發展影響其性別行為,
Advertisiment
在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中,性別認同的產生早於性別穩定性,性別恒常性出現最遲,大約到9 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能夠用言語解釋性別的穩定性和恒常性。
2、兒童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
性別角色知識是指個體關於男性或女性各自我調整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考察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通常採用向兒童列舉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活動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騎馬、燒飯等,讓兒童說出哪些活動是適合男孩幹的,哪些活動是適合女孩幹的。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兒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對男性行為特點和女性行為特點的認識。庫恩等人為考察兒童角色出現的年齡,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向兒童宣讀一些陳述,諸如“我很強壯”,“我長大後要開飛機”等等。同時向兒童提供兩個洋娃娃,一個是男的,另一個是女的,要求兒童挑出上面的適合自己的那個洋娃娃。結果發現,兒童早在2歲時就已具備了一些性別固著知識,從而進一步證實,嬰兒期的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別角色知識。
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到童年中期,兒童的性別角色已相當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性別角色認知變得日益刻板。從嬰兒到青少年這一階段,兒童性別角色成見的發展呈一種“U”趨勢,即年齡較小的兒童,由於其認知能力發展的局限性,通常把規則看成是必須絕對服從的要求, 因而不能容忍與性別角色不適宜的行為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認識到規則只是一種社會習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現不適合性別角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性別認知上其態度相對靈活, 性別成見反而少於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這一階段,由於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會產生相當強烈的與性別相聯繫的期望,他們的性別角色態度會重新恢復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狀態。
性別認同障礙發生原因1、兒童出現性身份障礙與解剖生理異常、天生的素質和教養環境有關。
生理性因素
主要是先天性的,任何一個與性別發育有關的生理因素(性染色體、性腺、性激素、生☆禁☆殖☆禁☆器)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性別認同障礙,如異性的性激素水準較高,女孩睾丸激素水準高則男子氣較重。
先天素質
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氣質,生性好動、強壯;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氣質,性格文靜、長相秀氣。
後天教養環境
家庭教養和生活環境對兒童的性別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和性角色的強化而認同自己的性身份。雖然家庭和社會對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要求有差異,但有些父母是出於本人的性格和偏好,從小讓孩子穿著異性服裝、鼓勵異性活動,直到3、4歲仍然如此,或是家庭中缺乏父性角色。調查顯示,男孩性身份障礙者大多數在5歲前失去父親(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等原因),因長期與母親生活並多與女孩玩耍,則在行為舉止和心理上也傾向女 孩特點。
性別角色的差異更多的是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而來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撫養方式既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這種性別角色的差異。因此,在此階段對兒童進行兩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兒童在各種個性趨向上平衡發展。分析心理學家榮格認為,男女兩種心理意向分別在人格發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其好壞優劣不能一概而論。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經歷與教養方式上消除性別的刻板印象,將有助於個性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形成較完美和諧的人格。
2、關於性別認同的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
該理論認為,性別形成源于兒童對男性和女性之間解剖差異的意識與他們強烈的天生的性☆禁☆欲望的結合。其中男性生☆禁☆殖☆禁☆器的優越和重要性是一個關鍵性前提。男性因閹割情結而放棄戀母情結轉而與父親認同,並將社會道德融為自己個性的一部分。而女性則因為沒有陰☆禁☆莖而自卑,把希望寄託在父親身上,當其願望最終不能實現時又轉而認同母親。認同是孩子健康適應同性父母的特質的開始,並通過認同過程表現出性別定型。
社會學習理論
該理論通過“認同”概念解釋性別角色定型現象。他們認為,認同是一種特殊的模仿,指兒童不需要專門培訓和直接獎勵就把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視為被模仿者,同時複製其完整的行為模式。根據這個理論,當兒童觀察或模仿所認同的同性家長時,性別定型行為就開始出現。
認知發展理論
該理論主張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並試圖理解其社會環境。他們基於性別來組織環境,並發展有關女性應做什麼和男性應做什麼的概念。即兒童主動地尋找女性和男性功能的模式和規則,隨後遵循這些規則試圖最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性別恒常性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主張兒童理解了他們的性別不變時性別形成才發生。
性別圖式理論
該理論對性別發展和差異進行了解釋。其假設是兒童和成人都有關於性別的圖式,這些圖式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思維。貝姆指出,性別圖式是資訊的重要組織者,性別圖式使個體搜索與圖式一致的資訊,而與圖式不一致的資訊則被忽視或轉化。性別圖式形成後,兒童就被期望按照與傳統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行事。
社會結構假說
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受到家庭結構與家長性別的影響。Johnson認為,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父親比母親所起的作用更重要。她指出,男孩和女孩在嬰兒時都會體驗到來自母親的母性角色,並形成了對母性角色的最初認同。而父親角色包括給予兒童有關外面世界的規範和期待。
性別認同障礙治療在正常情況下,對於孩子的性別認同,家長應在孩子能分辨性別的時候及時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性別,在性別特點的培養上順其自然。若是由於生理和遺傳方面的因素造成孩子發生性別認同障礙,則盡可能治療和矯正,注意培養同性的特點,但常難以矯治。由於該障礙本身不會對孩子的將來有特別危害,而往往是他人的態度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所以如果不能矯正孩子的性別認同問題,則從加強孩子心理適應能力上培養孩子的良好心態。最重要的就是對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性教育。對孩子的性教育問題應根據年齡不同而有所區別。
嬰幼兒性教育
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在5歲以前。這一時期所接受的科學性教育會影響幼兒的性自認、性別自我表現、性別角色行為、動情反應以及今後性目標選擇,將有利於兒童健全人格的成長和終身幸福。
對嬰幼兒進行性教育要通過語言和非語言信號,潛移默化地進行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教育。首先最重要的是: 在嬰兒出生以後,馬上按其性別來養育。出生性別只具生物學意義,而按照哪種行為規範來養育,這就有確定的社會學意義了。一項關於兒童性別認同的調查顯示: 兒童在5歲時性別認同可達94.23%,而家長對兒童的性別認同教育不容樂觀。為減少性別認同障礙的發生,有利於兒童社會化的形成,從0歲起對幼兒進行性別認同教育非常必要。第二,對小兒要關心愛護,當小兒有吮吸手指、咬指甲等不良習慣要耐心矯正,或轉移其注意力,給他看圖片、做遊戲等。第三,排便訓練不可操之過急,不是越早越好,應該讓小兒有個適應的過程。一般從18個月開始,2歲時有成效。此過程的順利對兒童今後的性心理是很有利的。
兒童期性教育
幫助兒童確立正確的認同偶像和性☆禁☆愛 偶像是兒童早期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兒童性別意識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是與個體的遺傳傾向有關,其後就是與個體獲得的早期經驗有關。使兒童處於性別認知正確、明確 的社會和情感的環境中,對其將來是否形成與生物性別相符的性別認同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一,認清性別標緻: 父母可指導兒童通過衣服、頭髮、鬍鬚、稱呼等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性別。第二,學習性別角色的規範: 性別角色的形成與性意識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父母要贊許符合兒童性別角色的行為,批評反向行為;男童給他們買模型、槍炮、車等玩具,培養堅強勇敢性格;女童則給買娃娃、花等玩具,培養文靜賢淑性格;或組織角色遊戲,模仿生活中的角色進行表演,以增進兒童對不同性別角色的認識與模仿。第三,正確對待兒童的性好奇與性疑問: 父母在面對兒童的性☆禁☆遊☆禁☆戲、性問題時不能回避、壓制、脅迫、謾駡、恥笑,應使用科學用語給幼兒以最簡單的道理和幽默淺顯的講解,比如: 通過觀察植物的開花、結果,瞭解雌雄動物的生育,體會生命的奧秘。
兒童一般要到6、7歲才能獲得性別恒常性的認識。在兒童性別概念的發展中,性別認同的產生早於性別穩定性,性別恒常性出現最遲,大約到9 歲左右,兒童才開始能夠用言語解釋性別的穩定性和恒常性。
2、兒童性別角色知識的發展
性別角色知識是指個體關於男性或女性各自我調整的行為方式和活動的認識。考察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通常採用向兒童列舉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活動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騎馬、燒飯等,讓兒童說出哪些活動是適合男孩幹的,哪些活動是適合女孩幹的。通過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兒童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對男性行為特點和女性行為特點的認識。庫恩等人為考察兒童角色出現的年齡,曾做過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實驗中向兒童宣讀一些陳述,諸如“我很強壯”,“我長大後要開飛機”等等。同時向兒童提供兩個洋娃娃,一個是男的,另一個是女的,要求兒童挑出上面的適合自己的那個洋娃娃。結果發現,兒童早在2歲時就已具備了一些性別固著知識,從而進一步證實,嬰兒期的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性別角色知識。
兒童性別角色知識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到童年中期,兒童的性別角色已相當穩定。但這並不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性別角色認知變得日益刻板。從嬰兒到青少年這一階段,兒童性別角色成見的發展呈一種“U”趨勢,即年齡較小的兒童,由於其認知能力發展的局限性,通常把規則看成是必須絕對服從的要求, 因而不能容忍與性別角色不適宜的行為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認識到規則只是一種社會習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現不適合性別角色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性別認知上其態度相對靈活, 性別成見反而少於年齡較小的兒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這一階段,由於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會產生相當強烈的與性別相聯繫的期望,他們的性別角色態度會重新恢復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狀態。
性別認同障礙發生原因1、兒童出現性身份障礙與解剖生理異常、天生的素質和教養環境有關。
生理性因素
主要是先天性的,任何一個與性別發育有關的生理因素(性染色體、性腺、性激素、生☆禁☆殖☆禁☆器)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性別認同障礙,如異性的性激素水準較高,女孩睾丸激素水準高則男子氣較重。
先天素質
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氣質,生性好動、強壯;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氣質,性格文靜、長相秀氣。
後天教養環境
家庭教養和生活環境對兒童的性別認同有著重要的影響,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和性角色的強化而認同自己的性身份。雖然家庭和社會對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要求有差異,但有些父母是出於本人的性格和偏好,從小讓孩子穿著異性服裝、鼓勵異性活動,直到3、4歲仍然如此,或是家庭中缺乏父性角色。調查顯示,男孩性身份障礙者大多數在5歲前失去父親(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等原因),因長期與母親生活並多與女孩玩耍,則在行為舉止和心理上也傾向女 孩特點。
性別角色的差異更多的是兒童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而來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撫養方式既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這種性別角色的差異。因此,在此階段對兒童進行兩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兒童在各種個性趨向上平衡發展。分析心理學家榮格認為,男女兩種心理意向分別在人格發展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其好壞優劣不能一概而論。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經歷與教養方式上消除性別的刻板印象,將有助於個性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形成較完美和諧的人格。
2、關於性別認同的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
該理論認為,性別形成源于兒童對男性和女性之間解剖差異的意識與他們強烈的天生的性☆禁☆欲望的結合。其中男性生☆禁☆殖☆禁☆器的優越和重要性是一個關鍵性前提。男性因閹割情結而放棄戀母情結轉而與父親認同,並將社會道德融為自己個性的一部分。而女性則因為沒有陰☆禁☆莖而自卑,把希望寄託在父親身上,當其願望最終不能實現時又轉而認同母親。認同是孩子健康適應同性父母的特質的開始,並通過認同過程表現出性別定型。
社會學習理論
該理論通過“認同”概念解釋性別角色定型現象。他們認為,認同是一種特殊的模仿,指兒童不需要專門培訓和直接獎勵就把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視為被模仿者,同時複製其完整的行為模式。根據這個理論,當兒童觀察或模仿所認同的同性家長時,性別定型行為就開始出現。
認知發展理論
該理論主張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並試圖理解其社會環境。他們基於性別來組織環境,並發展有關女性應做什麼和男性應做什麼的概念。即兒童主動地尋找女性和男性功能的模式和規則,隨後遵循這些規則試圖最好地適應社會要求。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性別恒常性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主張兒童理解了他們的性別不變時性別形成才發生。
性別圖式理論
該理論對性別發展和差異進行了解釋。其假設是兒童和成人都有關於性別的圖式,這些圖式直接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思維。貝姆指出,性別圖式是資訊的重要組織者,性別圖式使個體搜索與圖式一致的資訊,而與圖式不一致的資訊則被忽視或轉化。性別圖式形成後,兒童就被期望按照與傳統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行事。
社會結構假說
性別角色社會化過程受到家庭結構與家長性別的影響。Johnson認為,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父親比母親所起的作用更重要。她指出,男孩和女孩在嬰兒時都會體驗到來自母親的母性角色,並形成了對母性角色的最初認同。而父親角色包括給予兒童有關外面世界的規範和期待。
性別認同障礙治療在正常情況下,對於孩子的性別認同,家長應在孩子能分辨性別的時候及時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性別,在性別特點的培養上順其自然。若是由於生理和遺傳方面的因素造成孩子發生性別認同障礙,則盡可能治療和矯正,注意培養同性的特點,但常難以矯治。由於該障礙本身不會對孩子的將來有特別危害,而往往是他人的態度會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所以如果不能矯正孩子的性別認同問題,則從加強孩子心理適應能力上培養孩子的良好心態。最重要的就是對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性教育。對孩子的性教育問題應根據年齡不同而有所區別。
嬰幼兒性教育
建立健康的性心理要在早期,尤其在5歲以前。這一時期所接受的科學性教育會影響幼兒的性自認、性別自我表現、性別角色行為、動情反應以及今後性目標選擇,將有利於兒童健全人格的成長和終身幸福。
對嬰幼兒進行性教育要通過語言和非語言信號,潛移默化地進行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教育。首先最重要的是: 在嬰兒出生以後,馬上按其性別來養育。出生性別只具生物學意義,而按照哪種行為規範來養育,這就有確定的社會學意義了。一項關於兒童性別認同的調查顯示: 兒童在5歲時性別認同可達94.23%,而家長對兒童的性別認同教育不容樂觀。為減少性別認同障礙的發生,有利於兒童社會化的形成,從0歲起對幼兒進行性別認同教育非常必要。第二,對小兒要關心愛護,當小兒有吮吸手指、咬指甲等不良習慣要耐心矯正,或轉移其注意力,給他看圖片、做遊戲等。第三,排便訓練不可操之過急,不是越早越好,應該讓小兒有個適應的過程。一般從18個月開始,2歲時有成效。此過程的順利對兒童今後的性心理是很有利的。
兒童期性教育
幫助兒童確立正確的認同偶像和性☆禁☆愛 偶像是兒童早期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在兒童性別意識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是與個體的遺傳傾向有關,其後就是與個體獲得的早期經驗有關。使兒童處於性別認知正確、明確 的社會和情感的環境中,對其將來是否形成與生物性別相符的性別認同起著關鍵的作用。第一,認清性別標緻: 父母可指導兒童通過衣服、頭髮、鬍鬚、稱呼等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性別。第二,學習性別角色的規範: 性別角色的形成與性意識的發展有密切關係。父母要贊許符合兒童性別角色的行為,批評反向行為;男童給他們買模型、槍炮、車等玩具,培養堅強勇敢性格;女童則給買娃娃、花等玩具,培養文靜賢淑性格;或組織角色遊戲,模仿生活中的角色進行表演,以增進兒童對不同性別角色的認識與模仿。第三,正確對待兒童的性好奇與性疑問: 父母在面對兒童的性☆禁☆遊☆禁☆戲、性問題時不能回避、壓制、脅迫、謾駡、恥笑,應使用科學用語給幼兒以最簡單的道理和幽默淺顯的講解,比如: 通過觀察植物的開花、結果,瞭解雌雄動物的生育,體會生命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