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隨意請教了四個人:
“噢, 不, 絕對……絕對不可以。 孩子絕不可以看到雙親沒穿衣服, 至少不能脫得光光。 ”
“我覺得, 父母‘應該’光著身體在屋裡走。 當然嘍, 沒必要時常這麼做……”
“荒謬……只有糟老頭子和嬉皮士之流才會光身露體。 我是個健全的成年人, 寧可服裝整齊出現在他們面前, 同時也希望他們在我面前能穿上衣服。 ”
“有什麼值得爭議的呢?重點在於你要認清自己的身份, 以及認定該怎麼做。 我父母都是很高傲的人, 老弟沒穿戴整齊也從不走出浴室或臥室。 所以我們都曉得無論到哪裡, 記住——得先敲門。
Advertisiment
第四種說法比較接近專家觀點, 即決定權在你。 假如你認為父母不該在孩子面前光身露體, 就穿上衣服吧。 如果你覺得在自己家裡、在孩子面前, 脫光了是很自然的事, 也儘管去做。 重點在於, 自在就好;否則, 根本別去傷這個腦筋。 儘量順其自然, 其次才考慮該不該做。
順其自然孩子看到了你沒穿衣服, 並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傷害。 孩子天生就對自己和別人的身體感到好奇, 他好奇的對象包括父母在內。 因此他們看到後, 除了能增進對人體的認識外, 也能由於看見父母的身體, 預知自己日後發育情形。
也就是說, 若父母覺得, 偶爾讓孩子在浴室或臥室中看到自己裸☆禁☆體是件很自然的事, 同時這也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Advertisiment
裸☆禁☆體本身沒有傷害孩子在無意間瞥見你裸☆禁☆露身體時, 你的反應對孩子的影響尤其深遠。 如果他平常很少看到你裸☆禁☆體, 無意中撞見時, 你愈生氣, 他們對你當時的反應愈難以忘懷。 於是他們將會認定, 自己一定做錯了事, 同時也認為裸☆禁☆露自己是件壞事——如此一來, 可能造成他們日後對性持猶豫不決的態度。
為防止父母有過於強烈的反應, 也避免使從未見過雙親裸☆禁☆體的孩子產生困惑, 大部分的性教育學家認為:一般家庭在平時最好別太注重服裝是否整齊。
Advertisiment
至於平常就習慣於穿得比較少的家庭, 也不必擔心所謂的“過於暴露”。 如果超出了孩子所能容忍的極限, 他們自然會明白地表現出來。
孩子到了青春期, 會特別在意自己發育中的身體, 逐漸把自己隱藏到門後, 同時也要求你這麼做, 當孩子說:“爸, 把門關上!”或者是“媽, 請你出去!”時, 教育學家及精神學家一致主張, 父母應該注重這些訊息。
專家建議, 在家中, 你不妨對性採取“開明”而“自在”的態度——但是得特別記住一點, 千萬別勉強自己。 你自己對裸☆禁☆體的感覺, 或許也正是孩子所持有的感覺。
孩子們能看到父母的裸☆禁☆體的好處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能更好地、自然地接受他們自己身體的發育和性特徵。
Advertisiment
相反, 如果過去在家庭中並沒有這樣的習慣, 父母突然裸☆禁☆體出現在他們面前時, 會令孩子感到震驚、不安、羞怯, 特別是孩子年齡已經比較大時。 讓孩子們從小獲得有關兩性身體結構的知識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些知識對確定他們的心理性別、即性認同很有關係。 這樣身體的形態和性☆禁☆器官大小的區別就會得到認可, 並將向他們提供有關自身或對立性別在成年後會是何種形象的準確的想像。
Advertisiment
所以, 如果從小習慣於這樣做的孩子將是幸運的。 等孩子快到青春期發動時, 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注意保持自己的隱私, 這時無論是誰的隱私都應該得到尊重, 不論大人或孩子都應該如此。
總之, 父母能否和孩子裸☆禁☆體相向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但不能否認的是它在兒童早期生活的性別自認過程中的積極意義。
當然, 隨著年齡的增長, 就應逐漸教給孩子們注意保持隱私, 尊重他的隱私。 到了這一時期, 父母的行為尤其應該注意, 不應作出違背上述注意事項的、令大人和孩子都感到尷尬、不自然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