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真是搞不懂, 在孩子的早教中, 到底為什麼兒子對恐怖故事既愛又怕?家長又該怎麼辦呢?
孩子開心的笑容
恐怖故事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恐怖情節是造成故事離奇曲折的一個重要元素,
Advertisiment
但是, 有些故事以恐怖為主調, 孩子的緊張心情不能及時得到釋放和緩解,
Advertisiment
有人認為, 恐怖故事能鍛煉孩子的膽量, 發揮孩子的想像力。 這個看法是片面的。 長期讀恐怖故事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意象怪異, 缺乏對現實世界的關注, 甚至將現實與幻想混在一起, 經常疑神疑鬼、擔心害怕, 也有的孩子熱衷於模仿恐怖人物的攻擊性, 這些都會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 而適度的恐怖片段則是必要、有益的, 它增添了童年的童話色彩, 為孩子帶來愉悅和幻想。
講恐怖故事的5個安全提示
1.“嚇人”卻“嚇不壞人”
給孩子選擇恐怖故事的基本原則是嚇人卻嚇不壞人,
Advertisiment
適合孩子的恐怖故事, 應該具備一個基本特點:故事有正義戰勝邪惡的圓滿結局。
不管前面有多麼曲折和恐怖, 只要最後有一個大圓滿結局, 人的心裡就會舒服, 這符合人們的普遍審美心理。 如果恐怖故事以嚇人為主, 只是讓人心驚膽戰, 卻沒有善惡較量的圓滿結局, 就不能產生良好的審美效果, 它會讓讀者心裡很不舒服。 像《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都有不少恐怖片段,
Advertisiment
2. “真”與“假”要分清
故事中的恐怖事物有兩大類, 一類是世界上完全沒有的, 例如妖魔、鬼怪、精靈、巫師、僵屍、骷髏、怪獸等等;另一類世上雖然有, 但它的恐怖性是人們想像和編造出的, 例如會伸出手臂抱人的大樹、一打開就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門、人鑽進去就會神秘消失的黑洞等等, 對這類事物孩子最容易當真。 孩子本來就具有“泛靈性”的思維特點, 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 像人一樣會說話、走路和思維,
Advertisiment
父母只要給孩子一個簡短的提示或討論, 就能幫助他在虛擬與真實之間靈活轉換。
例如“大樹”, 家長跟孩子討論:
“大樹在故事裡我們可以讓它怎麼樣?(讓孩子邊想邊說)……對, 我們可以讓它什麼都能做!”
“在科學書籍裡, 大樹是什麼樣的?(讓孩子邊想邊說, 或者念一段科普文字)……對, 有些事情它能做, 有些事情它不能做。 ”
這樣的思考能提高孩子的認識水準與辨別能力。
3.扮演故事要適度
較之以前, 現在的兒童故事和動畫片裡有更多的恐怖元素:人物形象怪異, 魔法、武力、廝殺和決鬥場景比較多, 道具和武器的法術層出不窮。 商家還費盡心機, 把故事人物和武器做成玩具, 流行於孩子們中間。 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模仿恐怖人物。
有一個5歲男孩,非常喜歡恐怖打鬥故事,他平時跟人說話很是“狠毒”,例如“我讓你不得好死!”“我在陰曹地府給你留著位子呢,哈!哈!哈!”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只是在模仿動畫片,並不制止他。可是別的家長認為這孩子不文明,沒教養。事實上,這孩子不只是在模仿,他在幼稚園裡也總是攻擊別人。老師批評他時,他還狡辯說:“我在學動畫片,我在跟小朋友玩呢。”
所以,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在隨便玩玩而已,應該對孩子進行指導。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別人,否則取消他的遊戲權利;如果他想跟別人一起玩,要事先徵求別人的意見,別人不願意就不能強求,學會尊重別人。
4.不要拿恐怖情景嚇唬孩子
曾有一個 4歲的小男孩,聽媽媽講故事《逞強的青蛙》。故事說一個青蛙愛吹牛皮,最後把肚皮吹破了。小男孩把它與氣球爆炸發出的聲響和碎片聯繫在一起,產生了恐懼心理,從此拒絕聽任何故事,經過整整6個月的矯治才恢復正常。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故意講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嚇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櫃或空曠的地方。否則,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聲響,不敢單獨睡覺,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嚴重的會產生睡眠不寧、夜驚或哭鬧,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5. “病態恐懼”應及時矯治
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過於頻繁和強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懼。一般的恐懼會隨著孩子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懼則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態性質。
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還是病態?父母可以根據下列問題測定:
①孩子的恐懼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見到狗才不安,毛絨狗玩具不會引起他的懼怕。)?
②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③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④經歷了恐懼以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隨明顯的症狀如心律過快、頭暈眼花、噁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務必帶孩子到兒童醫院進行諮詢或就診。
小編總結: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新鮮感,他們會嘗試去感覺這種不一樣的感覺,大人們往往卻沒有發現在早教中過早的接觸會對孩子帶來很到的影響。
(兼職編輯:夏穎) 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模仿恐怖人物。
有一個5歲男孩,非常喜歡恐怖打鬥故事,他平時跟人說話很是“狠毒”,例如“我讓你不得好死!”“我在陰曹地府給你留著位子呢,哈!哈!哈!”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只是在模仿動畫片,並不制止他。可是別的家長認為這孩子不文明,沒教養。事實上,這孩子不只是在模仿,他在幼稚園裡也總是攻擊別人。老師批評他時,他還狡辯說:“我在學動畫片,我在跟小朋友玩呢。”
所以,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只是在隨便玩玩而已,應該對孩子進行指導。如果孩子要玩恐怖故事,他可以自己玩,但不能侵犯別人,否則取消他的遊戲權利;如果他想跟別人一起玩,要事先徵求別人的意見,別人不願意就不能強求,學會尊重別人。
4.不要拿恐怖情景嚇唬孩子
曾有一個 4歲的小男孩,聽媽媽講故事《逞強的青蛙》。故事說一個青蛙愛吹牛皮,最後把肚皮吹破了。小男孩把它與氣球爆炸發出的聲響和碎片聯繫在一起,產生了恐懼心理,從此拒絕聽任何故事,經過整整6個月的矯治才恢復正常。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為了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而故意講恐怖故事,或者拿恐怖情景嚇唬孩子,例如黑夜、大衣櫃或空曠的地方。否則,可能造成孩子因此害怕黑夜,害怕大的聲響,不敢單獨睡覺,不敢一個人呆在房間,嚴重的會產生睡眠不寧、夜驚或哭鬧,影響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5. “病態恐懼”應及時矯治
如果故事中的恐怖刺激過於頻繁和強烈,孩子就可能感到恐懼。一般的恐懼會隨著孩子體力、智力和經驗的發展而自然消失,而特殊的恐懼則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具有病態性質。
孩子的恐懼屬於正常還是病態?父母可以根據下列問題測定:
①孩子的恐懼是否只是針對某個事物或現象,相關的其他因素不會引起他的恐懼(比如,孩子害怕狗,他只是見到狗才不安,毛絨狗玩具不會引起他的懼怕。)?
②離開了受驚物或現象後,孩子的懼怕反應是否隨之消失?
③在看圖片、電視或一般的談話中,如果孩子看到或聽到他所懼怕的事物或現象,他是否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
④經歷了恐懼以後,孩子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受影響?
如果對以上問題的回答都是“否,有的孩子甚至伴隨明顯的症狀如心律過快、頭暈眼花、噁心和大小便失禁等,父母務必帶孩子到兒童醫院進行諮詢或就診。
小編總結: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新鮮感,他們會嘗試去感覺這種不一樣的感覺,大人們往往卻沒有發現在早教中過早的接觸會對孩子帶來很到的影響。
(兼職編輯: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