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患細菌性痢疾時發熱應該怎樣處理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等病原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 並且在兒童中發病率高。 在臨床主要以發熱、腹瀉、裡急後重、粘液膿血便為特徵。
細菌性痢疾多數起病較急, 初起多以發熱為主要症狀。 尤其是中毒型細菌性痢疾, 起病後體溫很快上升至39℃以上, 有的可達40℃-41℃, 而腹瀉往往在發熱數小時以後才出現。 對這種高熱甚至出現驚厥, 尚未出現腹瀉的患兒, 如醫生懷疑是細菌性痢疾, 最好用冷鹽水灌腸的方法降溫, 這樣既可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也可以通過灌腸留取糞便, 進行化驗檢查,
Advertisiment
以儘快明確診斷。
對中毒型細菌性痢疾, 持續高熱不退的患兒, 可以在頭部進行冷濕敷, 同時用冷鹽水灌腸, 如體溫仍無明顯下降, 可以用氯丙嗪和異丙嗪進行肌肉注射, 在冬眠藥物的保護下配合物理降溫可較好地控制高熱, 使體溫儘量在短時間內降至38℃左右。
冷鹽水灌腸對細菌性痢疾的發熱是一種很好的降溫方法。 可以在灌腸液中加入一些抗生素, 這樣既可以降溫, 又可以起到清洗腸道, 控制腸道細菌感染的作用。
中藥煎劑灌腸對細菌性痢疾也有很好的降溫及治療效果。 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馬齒莧、白頭翁、秦皮、大黃等。 將以上中藥水煎後取汁300mL左右, 待藥液涼後每次取60-120mL進行保留灌腸, 每日2-3次。
除以上方法外,
Advertisiment
也可以採用其他物理方法或藥物降溫。 降溫藥物可酌情選用撲熱息痛或阿司匹林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