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 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已經是大人們習以為常的事, 甚至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動, 眼看自己的孩子“虛度光陰”, 父母們簡直會受不了。 但孩子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活動嗎?孩子“虛度光陰”是一種罪惡嗎?
允許孩子無所事事
英國心理專家指出, 對孩子們來說, “虛度光陰”也是一種能量儲備, 反而是大人對孩子的過多安排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心理專家呼籲, 應該允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虛度光陰”。
0歲—3歲嬰幼兒的活動, 是父母安排期。 派翠克·奧唐納是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
Advertisiment
3歲以後, 是孩子的自主期。 父母不能當“衛星定位儀”。 3歲以後, 孩子就會開始對社會活動感興趣。 在正常情況下, 如果孩子們發現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或希望融入孩子間的社交活動, 他們就不會感到無聊, 除非他們發現沒有玩伴或活動的限制太多。
5歲—6歲, 是孩子們自主社交的關鍵時期。 在這個年齡階段, 孩子們不喜歡過多和父母或兄弟姐妹們待在一起, 而更喜歡和其他同齡的孩子玩耍。
Advertisiment
“無聊”有助儲存能量
愛哲希爾大學資深心理學講師理查·拉裡指出, 對孩子們來說, “虛度光陰”是一種能量儲備, 反而是大人對孩子的過多安排, 會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一定時間的“逃離”和創造力, 對孩子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無聊的時候。 “無聊也是有好處的, 我們儲存了能量。 無聊和‘虛度光陰’能讓孩子充分休息。 ”拉裡說。
拉裡建議, 父母不要每時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 而要留給他們獨處的時間, 以及自娛自樂的自由。
奧唐納對現代英國青少年的研究發現, 過去幾十年來父母過多安排孩子活動的教育模式,
Advertisiment
“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
生活中, 我們可以經常見到一些孩子, 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顯得特別任性, 有時甚至會因此哭鬧不止, 把家長搞到精疲力盡仍不甘休。 為此, 家長只得退讓, 或者聽之任之;而有的人卻把這種任性, 歸咎於獨生子女太嬌慣。 這都是錯誤的。
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 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他同時指出, 幼兒隨生理發育,
Advertisiment
比如, 4歲的傑克偶見表姐尼娜有個新玩具, 在表姐離開後便開始作難母親, 非得立即有個同樣的玩具不可。 但此時已是夜深人靜, 母親不可能驅車進城為之尋購。 於是, 傑克哭鬧了一整夜。 這件事從表面上看起來是傑克任性, 無理取鬧, 但母親應該從心理角度去瞭解,
Advertisiment
處於獨立性萌芽期的幼兒, 一切事物都想親歷親為, 都想弄個透徹, 這原本是好事。 但是這種“親歷親為”的心理, 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對此,家長們一不可包辦代替,二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
往往會在不合實情中表現出來。對此,家長們一不可包辦代替,二不可斷然拒絕,否則孩子的任性就會越來越嚴重。這種任性,實質上是一種與家長對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於家長初始沒有重視他們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