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您的父母意識在哪一層臺階?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是影響孩子社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學家紐伯格(Newberger)認為, 如果把父母認識自身與他人(孩子)的需要與興趣的能力作為父母意識的主要評判標準, 父母意識表現出四種不同的水準。  

水準一:自我中心、自我定向的父母意識

處於這一層次的父母, 關注的是他們自身的需要、興趣與情感。 在他們眼裡, 父母的角色與責任是從他們自身的需求為出發點來審視的。  
有些父母可能是迫不得已而生下了孩子, 於是就覺得孩子是生活的累贅, 所以總是動不動就要求孩子能理解為人父母的需要和希望。

Advertisiment
 
更多的情況下, 是因為父母不願意或沒有能力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孩子的成長被看成是外在影響的結果, 父母並不真正在意孩子會如何長大成人, 自己又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更沒有意識到自己能為孩子的發展實實在在地做些什麼。  
毫無疑問, 這種只考慮自己, 而不顧及孩子的父母意識是一種低層次的父母意識。  

水準二:習俗標準定向的父母意識

所謂習俗標準, 是指社會上大多數人或群體所普遍認同的習慣、傳統、規則與價值觀等。  
處於第二級水準的父母意識的父母, 不再僅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作獨斷專行式的推理了, 而是更多地關注對自己極為重要的習俗標準:比如,

Advertisiment
自己以及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否符合社會習俗。 因而, 父母並不將孩子視作一個與眾不同的個體, 來分析他有什麼特殊的需求與長處, 而總是以單一的發展模式來套孩子, 甚至不管孩子的具體情況怎樣, 迫使孩子就範。  
這就不難解釋,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父母, 明明自己的孩子沒什麼音樂細胞, 卻迫使孩子學習鋼琴、小提琴;為什麼那麼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擠過高考獨木橋的幸運兒……的確, 習俗的緊箍咒是難以擺脫的。

水準三:主觀、兒童定向的父母意識

在第三級水準上, 父母認識到,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主觀體驗與觀點, 開始傾向于將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特的人, 並且開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

Advertisiment
進行評判與推理了。 對父母來說, 其他孩子像什麼樣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們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有什麼不同。
在這種父母意識的支配下,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被視為給予與分享, 不僅僅在物質方面, 也包括情緒體驗。 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令人滿意的情緒情感關係及相互信賴的關係。 父母角色的成功與否, 大多數是以能否體察孩子的個體經驗為評判標準的。
雖然, 處於這一層次的父母, 對孩子的獨特需求能做到及時的關注, 但也正是由於對孩子的過分關注, 父母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將自身迷失在親子交往的過程中。 為了孩子, 父母可以去做一切, 包括放棄自己的一些發展機會, 犧牲自己的所有興趣、愛好與業餘時間。
Advertisiment

水準四:過程或交互系統定向的父母意識

在這一水準上, 父母有能力協調與整合在育兒問題上的各種不同觀點。 在通常情況下, 父母不但能考慮到孩子的生理需求, 也能認識到孩子的主觀需求, 並且還可以設法找到孩子的需求與自己的需求之間、孩子的成長與自己的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這也就是說, 父母不會因為關注孩子的成長而放棄了自身所有的一切, 也不會簡單地認為, 自己的工作與努力只是為了孩子的將來。

在這一類父母看來, 尋求自身的發展與關注孩子的成長是相輔相成的:父母自身的不懈努力是對孩子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與關注,

Advertisiment
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父母, 但並不是主宰父母的唯一。 因此, 父母與孩子的成長發展可以看作是親子關係這一社會關係中交

互改變、影響的結果。 父母也願意並能夠將自己與孩子看作是獨特的個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需要與興趣, 父母與子女應在此基礎上相互促進與發展。 這是最高的一層父母意識。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