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經常哭嗎?聽著他們的哭聲, 你心痛?你煩惱?你無助?
其實, 這只是他們的一種語言罷了, 而作為家長的你聽懂了他們的語言了嗎?
研究發現, 嬰兒在撒嬌、生氣、饑餓、困倦、難過等不同心情狀態下, 所發出的哭聲是不同的。 為了幫您簡單地理解寶寶哭聲的“含義”, 接下來我將按照寶寶的“傾訴內容”, 分別介紹他們哭聲的特徵。
撒嬌時的哭聲:當寶寶想向父母撒嬌時, 發出的哭聲比較高。 也許因為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哭泣大多不會流出眼淚來。
生氣時的哭聲:當沒有找到好玩的玩具、尿布濕了很難受的時候,
Advertisiment
饑餓時的哭聲:當寶寶肚子餓了, 想吃奶的時候, 發出的哭聲大多混有“m”音。 此時寶寶的哭聲中, 大多伴有類似“manma”、“ma—ma”的呼喚聲。 有趣的是, 不管說什麼語言的國家, 嬰兒時期饑餓的時候, 大多都會發出混有“m”音的哭聲。
困倦、難過時的哭聲:寶寶困倦、想睡覺時的哭聲, 比撒嬌時的哭聲稍微低沉一點。 當因為“媽媽不見了”、“媽媽都不抱我”而感到難過時, 寶寶的哭聲還要更加低沉一些。
那麼, 如何進一步與您的孩子交流感情呢?
Advertisiment
“袋鼠保育法”
拉近母子心靈
您聽說過“袋鼠保育法”嗎?這種方法很簡單, 首先母親平躺, 把寶寶抱在雙乳之間, 讓寶寶俯臥, 母子的肌膚直接接觸。 由於很像袋鼠的育兒方法, 故而得名。
“袋鼠育兒法”是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的聖胡安·德·迪奧斯醫院的醫生在1979年發明的。 當時, 這家醫院的新生兒緊急治療室非常混亂, 一個保育器中同時放兩三個嬰兒的情況並不少見。
早產兒維持自身體溫的能力很弱, 如果不放在保育器中, 他們的體溫會下降, 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可是由於器材有限, 放不下所有的早產兒, 於是醫生在無奈的情況下想出了“袋鼠保育法”這一應急的方法。 可是, 誰也沒有想到, 產婦應用之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Advertisiment
聖胡安·德·迪奧斯醫院採用了“袋鼠保育法”之後, 以前擠兩三個嬰兒的保育器也不再那麼擁擠了, 這樣就大幅降低了嬰兒之間的疾病傳染率。 不僅如此, 嬰兒與母親通過肌膚接觸, 可以有效地保持體溫, 減少了低體溫症的發生率。 這樣還能培養嬰兒自己吸母乳的能力, 結果, 早產兒的存活率得到了顯著提高。
另外, 當時在哥倫比亞, 父母遺棄嬰兒也很普遍。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 醫院推廣“袋鼠保育法”之後, 遺棄嬰兒的事件大大減少了。 因為通過和嬰兒的親密接觸之後, 母親體內的母性被喚醒了。
多愛☆禁☆撫 讓寶寶睡得更穩
寶寶不會和成年人一樣進行深度的、有規則的睡眠, 他們的睡眠淺但時間長, 醒來的次數多。 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
Advertisiment
於是, 有的父母便會問: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哄寶寶睡覺, 或者有沒有方法讓他們夜間睡得更安穩呢?其實方法很簡單, 就是在白天要多對寶寶進行愛☆禁☆撫。 比如, 多抱他們、多餵奶、多進行按摩等。 通過愛☆禁☆撫, 可使寶寶感到自己受關注, 從而產生安心感和安全感。 而且, 白天把奶水吃飽後, 夜晚就不會頻繁感到肚子餓, 也就可以安穩地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