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商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何在?

幼兒到四、五歲時, 腦會長至成人的2/3, 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 最重要的學習能力, 尤其是情感學習能力, 也在這個時期得到最大發展, 6歲以後的情感經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 一個兒童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 性格急燥, 猜疑、易怒、悲觀, 具有破壞性, 孤獨、焦慮, 有各種恐懼的幻想, 對自己不滿意等, 以後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將很難把握機會, 發揮潛力, 可以說他這時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所以, 在幼兒階段進行正規系統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 這是奠定人生成敗的基礎。
幼兒情商存在的弱項問題如下:

Advertisiment

1、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去幼稚園

孩子第一次進入幼稚園, 由於與父母分離所產生的一系列焦慮情緒的反應都是正常的, 畢竟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家庭其次環境, 離開熟悉的父母, 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 接觸陌生的人, 並且還要學會獨立照顧自己, 所以孩子開始不喜歡去幼稚園。

首先, 提前使孩子的心理有準備。 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強烈, 讓他們一下子離開父母, 會使依戀受阻, 產生分離焦慮, 引起不安全的感覺。 因而讓孩子對上幼稚園提前有一個心理準備是非常必要的。 父母可以在假期裡或開學前帶孩子到即將要去的幼稚園門口或裡面轉一轉, 讓孩子熟悉以下環境。

其次, 在家中給孩子一些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Advertisiment
讓孩子體驗在他視線中感覺不到成人注視的情況, 在那裡遊戲, 看圖書等,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減輕孩子對成人的依戀感。

第三, 讓孩子對幼稚園產生期待感, 認為在幼稚園中老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 相信哥哥姐姐也都是在幼稚園中快樂地學會本領的。

第四, 父母還可以培養孩子一定的生活自立能力, 如穿衣服, 吃飯等, 生活習慣, 如午睡等, 幫助孩子增加入園後的心理自信。

第五, 父母要調整心態, 給孩子以積極的暗示。 當孩子對父母產生依戀和依賴不想去幼稚園的時候, 很多父母往往心軟, 動搖。 須知, 孩子雖小, 對父母的感情, 心態卻十分敏感的, 當孩子察覺帶父母動搖心態時, 會強化他不願上幼稚園的想法。

Advertisiment
所以父母要把握好情緒狀態, 送孩子進幼稚園, 並對點滴的進步予以及時的鼓勵。

第六, 引導孩子 和 老師交往。 由於很多孩子圍繞著幾個帶 班的 老師, 有時候, 如果孩子不能夠闡述自己的需求, 可 能會被 老師忽視。 所以父母應教育孩子學會 和 老師交往, 有什麼需求跟老師說, 相信 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能夠幫助自己, 愛自己, 另外, 父母也要告訴孩子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 並與老師及時溝通, 儘快消除孩子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 在與同伴交往方面, 要告訴孩子小朋友間要相互謙讓, 合作, 有玩具要一起玩, 與小朋友之間有了矛盾要找老師, 不能打架。 這樣既可以增加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同時孩子有了熟悉的夥伴,

Advertisiment
大多就願意上幼稚園了, 從而緩解分離焦慮。

第七, 當孩子從幼稚園回到家, 父母可以問他在幼稚園裡都學了什麼, 今天最高興的事情是什麼等, 瞭解孩子的心理感受, 及時幫助孩子消除一些情緒問題。

2、您的孩子性格孤僻, 不合群, 不願意與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怎麼辦?

每個孩子都有著一些與生俱來的個性特點, 瞭解你的孩子是屬於那種類型的, 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他的行為舉動。 有的孩子喜歡熱鬧和同伴遊戲, 喜歡和別人打交道喜歡交流和接觸, 而有的孩子則喜歡一個人玩, 一個人看書, 他們更願意與物打交道而不是人, 和其他的陌生人交往他們就更不願意了。 對待這些個性不同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父母也應注意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對待內向的孩子, 父母往往要花更多的心血。 雖然你不能改變他的個性, 但是你可以盡你的所能來幫助他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

父母可以先找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漫漫地讓孩子漸入佳境, 對所談的話題及想說的話越來越多時, 再適當地引導孩子轉向父母想知道的問題。 在孩子表達有困難的時候可以給予一些提示, 幫助孩子把意思表達清楚。 也可以在說話的時候經常有一些停頓, 或者是有意說出一些不完整的句子, 比如“我知道你喜歡 …… ”之類的話, 孩子會很樂意的接上你的話茬。

父母還可以在參加宴會, 聚會時帶上孩子, 在孩子和別人交往過程中, 父母在旁邊不斷的給予及時的鼓勵和指導, 讓孩子漫漫的學會與人交流,消除膽小,害羞的心理。

在與內向的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時,父母還可以作出示範,主動和孩子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一起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這樣既能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範例,又使孩子學會了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此外,由於這些孩子多數膽小,威脅和打罵通常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不安全感。所以,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心理和耐心,可以順勢引導孩子,在心理上安慰孩子,通過親切而溫和的語言和行動,緩解孩子的壓力,增強孩子交流的欲望。

3、幫助孩子改掉任性耍脾氣的習慣?

對與現代獨生子女來說,耍脾氣的 的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造成兒童耍脾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於父母來說,要弄清其中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幫助改正這一習慣,並引導他們不斷走向成熟。

• 孩子也是一個有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的個體,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要積極對待。合理的要求要適當地讓孩子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孩子講清道理。

• 在孩子試圖耍賴,不聽你講道理時,可以採取冷處理的辦法。父母可以先嚴明的對他講耍脾氣是不對的,是無濟於事的,給予他警告和自己改正的機會,如果孩子還繼續耍脾氣,父母不要同他糾纏,離開他,使他感到孤獨,意識到這樣下去也沒有效果。等他情緒平靜後,在給他講道理。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對。

• 也可以採用轉移的注意力的方法。父母可以用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立即把他帶離現場。這種辦法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

• 消除支持源。有時候孩子給父母耍脾氣是因為旁邊有一個溺愛他的爺爺或奶奶。這就要想辦法支走孩子的支持源。

4、您的孩子知道什麼是團結友愛嗎?

害怕孤獨,渴望友誼是人的天性。友誼作為一種特殊的同伴關係,它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的情感聯結。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提高社會技能,而且可以給兒童提供社會支援,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但是只要成人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支援,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做父母的雖然不能主宰孩子社會生活的方向,但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鼓勵和幫助他們結交朋友,建立友誼。

交朋友能使人有一種歸屬感,獲得同伴支持是家庭和外面世界之間的橋樑。成人長犯的錯誤就是以為孩子之間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朋友,其實除非孩子能經常與朋友在一起,否則友誼是很難增進的,有時候父母也許要為孩子穿針引線,但又不能傷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還要不斷培養孩子的自信。如果你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幫助他培養某種愛好,以便認識更多的朋友。父母應該為孩子製造機會,説明他們發掘自己的特長,開拓交友的機會。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禮物比友誼更可貴,只要父母肯付出愛心和耐心,循循善誘,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找到與朋友團結友誼的橋樑。

5. 您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

幼兒在成長時期,對周圍的事物及輕微的變化都有著好奇和敏感的行為,他們會隨著事物的變化來影響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力,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較大。當孩子對某件玩具感興趣時,他就會直接去觸及哪個玩具,對書籍感興趣時,就會直接去拿書籍,而不會通過語言的表達來說明,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在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那麼如何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自控能力呢?首先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包括他們喜歡的遊戲,同時家長對孩子也應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在遊戲的鍛煉中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如:可以把幾種豆子(黃豆,綠豆,紅豆)摻在一起,然後讓孩子幫忙把它們在分開,或讓孩子來拼圖,都是練習孩子的自控能力的好方法,同時也增加了孩子的注意力。

面對具有不良誘惑的事或物,如果不能自我控制而放任自己,產生的後果有時是根本預料不到的。甚至會很嚴重。意志堅強的人大多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成人不僅要引導孩子儘量避開與不良誘惑有關的情景,遠離誘惑物,而且還應教育他們學習對付不良誘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從而增強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小學生迷戀遊戲機,父母一味的禁止效果甚小,父母可以規定遊戲的時間,明確告訴孩子沉迷于遊戲的危害,包括影響學習,傷害眼睛等,使孩子在成人的監督和指導下,逐漸內化為自覺的控制能力。

6. 你的孩子知道愛父母嗎?

為什麼會出現父母愛孩子,而孩子卻不愛父母的情況呢?其實原因往往可能就在父母身上,是由於這些父母沒有很好的注意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愛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教會孩子愛別人的能力。

父母的愛單向地傾注于孩子的身上,而對於如何教育子女學會愛父母,尊敬長輩卻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比如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有些父母只注意把好吃的菜一個勁地夾給孩子吃,嘴裡還不停地問孩子要吃什麼,生怕冷落了孩子,即使自己喜歡吃的菜也都主動地讓給孩子,以孩子的需求為第一。在這樣的環境和氣氛中成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只考慮自己的需求,而漠視他人的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知道體諒他人,不知道寬容,忍讓和關愛他人,眼裡只有自己,任性而自私。

從父母來說已經習慣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照顧,他們的教育也只會越來越難,而孩子也不能得到健全心智的發展。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感受父母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

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教起,比如,孩子吃東西只想到自己,可以溫和的提醒孩子,“爺爺平時常給你買好吃的,買玩具,你現在有好吃的是不是也該給爺爺一些?”在孩子開始付出的時候,可以給予一些表揚或鼓勵,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覺得自己應該也是必須做到的事,同時也會自覺自願的來執行了。


此外,可以在合適的時候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讓孩子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有些父母下班後很累了,孩子還不依不饒地纏著父母要做遊戲,講故事,父母就可以找機會來讓他體會父母的心情,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得筋疲力盡回來以後,父母讓他學習,孩子肯定感覺委屈,不願意做,這時父母就可以趁機教育孩子,讓孩子換位思考,父母下班一樣很累,還得出去買菜,回來給你作飯,你說父母累不累?這時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和體會大人同樣的心情和感受,也感覺到父母對他愛的付出了。


7. 您的孩子見到別人跌倒了,哈哈大笑,不懂幫助別人怎麼辦?

這個孩子的行為,是典型的沒有同情心的表現,同情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質,是愛心的基礎,是親社會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基礎。一方面,它表現為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能比較準確的明白他們的感受,另一方面表現為對別人的感情支援與助人,願意主動付出和給予,而不期望回報。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同情心,比如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要適當的指責或批評。二,父母的引導。同情心實際上是一種移情,即把自己的感情自覺不自覺地遷移到別人身上,體驗別人的感情。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有意引導孩子發展移情能力。比如在公園裡,孩子去摘花,告訴他花兒會痛的,並作出表情和動作。三,通過飼養小動物,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許多孩子天性喜愛小動物,可幫助孩子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烏龜等,讓孩子來餵養,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同情心。
8. 寫字時反復用橡皮擦,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個孩子表現的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行為,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兒童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有效教育引導的結果。孩子年齡小,知識貧乏,對自身的能力往往缺乏評價能力,對自身力量的認識也很膚淺,不穩定。常見有寫孩子做事順利時就說“我聰明”當遇到困難時就會說“我笨”一般來說,孩子對自身力量的評估往往都是依從於他人對自己的的評價。周圍人的讚揚和鼓勵對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的發展更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應該懂得適當的,具體的,有根據的肯定和鼓勵的藝術。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是具體的就是論事,而是籠統地說:“太好了,好極了,”甚至誇大其詞,這樣反而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錯覺,以為自己樣樣都好,漸漸從缺乏自信到自以為是。

9、 看到別人犯錯誤時不去勸告、幫助,而是去告狀,表現出一種幸災樂禍和解恨的表情嗎?

10. 孩子不愛說話,你知道怎麼辦嗎?

孩子不愛說話有多種原因,先天氣質,性格特點是一部分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還受環境和教育方式的影響。例如孩子主要由老人撫養,父母很少帶孩子接觸外界的人,家中很少有客人來訪,是孩子缺少模仿學習與人語言交往的情景,也缺乏鍛煉的機會。一旦孩子大了,形成了習慣,與同領人相比,語言就落後了,由此產生了自卑。所以父母注意合理引導。

與同伴多交往是改變這種情況的最有效手段。因為小夥伴之間語言水準相當,而且興趣和交談的內容也比較接近,還可以鼓勵孩子邀請一些小客人來家做客,父母給以熱情的招待,為孩子作出榜樣;可以替孩子邀請鄰近的小夥伴一起去幼稚園,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使他逐漸適應集體生活。

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例如,父母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多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攀談一會兒,借此讓小傢伙和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接觸,慢慢習慣和成年人的交往,另外,逛公園,去商場購物等都可以帶著孩子,如讓孩子問價錢,付錢,拿好找零,乘車時讓孩子買票等。練習孩子的說話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有耐心,不可以勉強孩子。


11. 對一件事物不持久,今天喜歡英語,明天喜歡畫畫,你知道什麼原因嗎?

這是孩子沒有持之以恆的表現,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對社會與自然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豐富多彩的外部環境讓孩子產生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的興趣。但是,孩子興趣的發展還不穩定,表現為什麼都想學,但學了一段時間就放棄,結果一樣也沒有學成。

在智力條件相同的前提下,那些學習努力,有毅力,善於克服困難的孩子更可能取得成功,而聰明不努力的學生將會在競爭中失敗而被淘汰。聰明的孩子並不都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那麼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也不僅僅是智商高。如果一個孩子智力條件不是特別好,他進入清華,北大這樣大學的機會可能比較小,但是他完全有機會在社會的其他各個競爭中取勝,成為某行業的優秀人才。反之,一個智力非常優秀的兒童,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嬌生慣養,害怕困難,那他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成功者在成功的時刻接受到美麗的鮮花,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他卻經歷了遍地荊棘。面對困難是堅持到底還是停滯不前,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達到成功。所以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精神非常重要。

12. 您的孩子在沒有滿足物質要求時是什麼反應?

家長們會一口同聲的說:哭或者耍脾氣。對於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耍脾氣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造成兒童耍脾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首先要弄清原因,幫助孩子改正這一習慣,並引導他們不斷走向成熟。

對待孩子的要求,父母要積極對待。合理的要求要適當的讓他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孩子講清道理。

孩子試圖耍賴,不聽你講道理的時候,可以採取冷處理的辦法。告訴他耍脾氣是不對的,給予他警告和改正的機會,如果還繼續糾纏,就離開他,使他一個人感到孤獨,意識到再這樣下去也沒用。等他平靜後,在給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是錯的,不應該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應該耍賴不講理。也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心得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立即把他帶離現場。

消除孩子的支持源。有時候孩子和父母耍脾氣是因為旁邊有一個溺愛他的爺爺奶奶,這時想辦法支走他們,使孩子失去耍脾氣的支持源。

13. 怎樣讓您的孩子認識自己,培養自己的興趣?

孩子懂事的那一天起,父母就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因為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沒有一個脾氣,性格,外貌,情緒,思維等完全可以相同的兩個人,你是一個很幸運的孩子,你要學會認識自己,你未來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怎樣和你周圍的人交往等等,都是你必須認識你自己的前提。

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要觀察孩子的注意力,看他對所喜歡的事物是否有持久性,不要盲從其他的孩子,有些家長看別人的孩子學什麼,就讓自己的孩子學什麼,這樣是不對的,也是不科學的。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孩子本身喜歡的興趣和愛好。


14.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人都是從依賴性逐步走向獨立的。每個人都是從出生時的軟弱無力,需要父母的照顧,愛和鼓勵,然後逐漸學會生活能夠自理,心理能夠自我調節,走出家庭,走進學校,走進社會,逐漸成熟起來。每個人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起獨立性發展的程度和出現的年齡是有差異的。這其中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觀,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以促進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許多父母在看待自己的孩子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做,或者什麼也做不好。這一點在父母看待年齡小的兒童時更是如此。因此,父母事事都會阻止孩子去做,替他們代勞。這實際上是想孩子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孩子,你不行,你要依賴爸爸媽媽。”這樣會使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獨立性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不要小看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事都不能做,其實孩子的潛力很大,至少能做許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給他鍛煉的機會。你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能行,你能做好。”

有一位母親,在丈夫去世之後,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兒子身上,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讓孩子受任何委屈。她說:“我愛我的兒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但是,孩子最後成了一個生活自理能力特別差,心理素質不成熟的人。所以,父母愛孩子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讓孩子生活在繈褓中他們永遠都不會成熟,長大。父母還是應該在適度的情況下,放手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為孩子設立一個獨立的空間,讓他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或在這裡看書。他們有了獨立的空間就可以決定做什麼,怎麼做,逐漸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此外,也可以給孩子設立單獨的餐具,床鋪。這可以使孩子有一樣長大的感覺。從而增強獨立意識。

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服,系鞋帶等,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做。給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使他們獲得獨立生活的技能。

讓孩子漫漫的學會與人交流,消除膽小,害羞的心理。

在與內向的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時,父母還可以作出示範,主動和孩子談論自己的情緒情感,並一起討論彼此的情緒感受,這樣既能給孩子提供與同伴交流的範例,又使孩子學會了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此外,由於這些孩子多數膽小,威脅和打罵通常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不安全感。所以,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心理和耐心,可以順勢引導孩子,在心理上安慰孩子,通過親切而溫和的語言和行動,緩解孩子的壓力,增強孩子交流的欲望。

3、幫助孩子改掉任性耍脾氣的習慣?

對與現代獨生子女來說,耍脾氣的 的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造成兒童耍脾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於父母來說,要弄清其中的原因,並對症下藥,幫助改正這一習慣,並引導他們不斷走向成熟。

• 孩子也是一個有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的個體,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要積極對待。合理的要求要適當地讓孩子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孩子講清道理。

• 在孩子試圖耍賴,不聽你講道理時,可以採取冷處理的辦法。父母可以先嚴明的對他講耍脾氣是不對的,是無濟於事的,給予他警告和自己改正的機會,如果孩子還繼續耍脾氣,父母不要同他糾纏,離開他,使他感到孤獨,意識到這樣下去也沒有效果。等他情緒平靜後,在給他講道理。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對。

• 也可以採用轉移的注意力的方法。父母可以用新的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立即把他帶離現場。這種辦法是權宜之計,治標不治本。

• 消除支持源。有時候孩子給父母耍脾氣是因為旁邊有一個溺愛他的爺爺或奶奶。這就要想辦法支走孩子的支持源。

4、您的孩子知道什麼是團結友愛嗎?

害怕孤獨,渴望友誼是人的天性。友誼作為一種特殊的同伴關係,它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的情感聯結。不僅可以幫助兒童提高社會技能,而且可以給兒童提供社會支援,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但是只要成人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支援,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做父母的雖然不能主宰孩子社會生活的方向,但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鼓勵和幫助他們結交朋友,建立友誼。

交朋友能使人有一種歸屬感,獲得同伴支持是家庭和外面世界之間的橋樑。成人長犯的錯誤就是以為孩子之間會自然而然地成為朋友,其實除非孩子能經常與朋友在一起,否則友誼是很難增進的,有時候父母也許要為孩子穿針引線,但又不能傷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還要不斷培養孩子的自信。如果你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幫助他培養某種愛好,以便認識更多的朋友。父母應該為孩子製造機會,説明他們發掘自己的特長,開拓交友的機會。

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什麼禮物比友誼更可貴,只要父母肯付出愛心和耐心,循循善誘,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找到與朋友團結友誼的橋樑。

5. 您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怎麼辦?

幼兒在成長時期,對周圍的事物及輕微的變化都有著好奇和敏感的行為,他們會隨著事物的變化來影響自己的注意力,感知力,觀察力,理解力,想像力,注意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特別是受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較大。當孩子對某件玩具感興趣時,他就會直接去觸及哪個玩具,對書籍感興趣時,就會直接去拿書籍,而不會通過語言的表達來說明,這就是孩子為什麼在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那麼如何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自控能力呢?首先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包括他們喜歡的遊戲,同時家長對孩子也應有一個正確的引導,在遊戲的鍛煉中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如:可以把幾種豆子(黃豆,綠豆,紅豆)摻在一起,然後讓孩子幫忙把它們在分開,或讓孩子來拼圖,都是練習孩子的自控能力的好方法,同時也增加了孩子的注意力。

面對具有不良誘惑的事或物,如果不能自我控制而放任自己,產生的後果有時是根本預料不到的。甚至會很嚴重。意志堅強的人大多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成人不僅要引導孩子儘量避開與不良誘惑有關的情景,遠離誘惑物,而且還應教育他們學習對付不良誘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範,從而增強抵制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小學生迷戀遊戲機,父母一味的禁止效果甚小,父母可以規定遊戲的時間,明確告訴孩子沉迷于遊戲的危害,包括影響學習,傷害眼睛等,使孩子在成人的監督和指導下,逐漸內化為自覺的控制能力。

6. 你的孩子知道愛父母嗎?

為什麼會出現父母愛孩子,而孩子卻不愛父母的情況呢?其實原因往往可能就在父母身上,是由於這些父母沒有很好的注意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愛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教會孩子愛別人的能力。

父母的愛單向地傾注于孩子的身上,而對於如何教育子女學會愛父母,尊敬長輩卻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比如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有些父母只注意把好吃的菜一個勁地夾給孩子吃,嘴裡還不停地問孩子要吃什麼,生怕冷落了孩子,即使自己喜歡吃的菜也都主動地讓給孩子,以孩子的需求為第一。在這樣的環境和氣氛中成長的孩子自然而然地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只考慮自己的需求,而漠視他人的要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知道體諒他人,不知道寬容,忍讓和關愛他人,眼裡只有自己,任性而自私。

從父母來說已經習慣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照顧,他們的教育也只會越來越難,而孩子也不能得到健全心智的發展。因此一定要讓孩子感受父母愛的同時,學會付出愛。

可以從身邊的小事教起,比如,孩子吃東西只想到自己,可以溫和的提醒孩子,“爺爺平時常給你買好吃的,買玩具,你現在有好吃的是不是也該給爺爺一些?”在孩子開始付出的時候,可以給予一些表揚或鼓勵,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習慣,覺得自己應該也是必須做到的事,同時也會自覺自願的來執行了。


此外,可以在合適的時候讓孩子進行換位思考,讓孩子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有些父母下班後很累了,孩子還不依不饒地纏著父母要做遊戲,講故事,父母就可以找機會來讓他體會父母的心情,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得筋疲力盡回來以後,父母讓他學習,孩子肯定感覺委屈,不願意做,這時父母就可以趁機教育孩子,讓孩子換位思考,父母下班一樣很累,還得出去買菜,回來給你作飯,你說父母累不累?這時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和體會大人同樣的心情和感受,也感覺到父母對他愛的付出了。


7. 您的孩子見到別人跌倒了,哈哈大笑,不懂幫助別人怎麼辦?

這個孩子的行為,是典型的沒有同情心的表現,同情心是一個人所具有的良好品質,是愛心的基礎,是親社會行為和利他行為的基礎。一方面,它表現為能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能比較準確的明白他們的感受,另一方面表現為對別人的感情支援與助人,願意主動付出和給予,而不期望回報。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出同情心,比如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要適當的指責或批評。二,父母的引導。同情心實際上是一種移情,即把自己的感情自覺不自覺地遷移到別人身上,體驗別人的感情。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有意引導孩子發展移情能力。比如在公園裡,孩子去摘花,告訴他花兒會痛的,並作出表情和動作。三,通過飼養小動物,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許多孩子天性喜愛小動物,可幫助孩子飼養一些小動物,如金魚,烏龜等,讓孩子來餵養,照顧小動物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同情心。
8. 寫字時反復用橡皮擦,你知道為什麼嗎?

這個孩子表現的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行為,自信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兒童的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有效教育引導的結果。孩子年齡小,知識貧乏,對自身的能力往往缺乏評價能力,對自身力量的認識也很膚淺,不穩定。常見有寫孩子做事順利時就說“我聰明”當遇到困難時就會說“我笨”一般來說,孩子對自身力量的評估往往都是依從於他人對自己的的評價。周圍人的讚揚和鼓勵對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的發展更具有重要的影響。父母應該懂得適當的,具體的,有根據的肯定和鼓勵的藝術。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不是具體的就是論事,而是籠統地說:“太好了,好極了,”甚至誇大其詞,這樣反而會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錯覺,以為自己樣樣都好,漸漸從缺乏自信到自以為是。

9、 看到別人犯錯誤時不去勸告、幫助,而是去告狀,表現出一種幸災樂禍和解恨的表情嗎?

10. 孩子不愛說話,你知道怎麼辦嗎?

孩子不愛說話有多種原因,先天氣質,性格特點是一部分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還受環境和教育方式的影響。例如孩子主要由老人撫養,父母很少帶孩子接觸外界的人,家中很少有客人來訪,是孩子缺少模仿學習與人語言交往的情景,也缺乏鍛煉的機會。一旦孩子大了,形成了習慣,與同領人相比,語言就落後了,由此產生了自卑。所以父母注意合理引導。

與同伴多交往是改變這種情況的最有效手段。因為小夥伴之間語言水準相當,而且興趣和交談的內容也比較接近,還可以鼓勵孩子邀請一些小客人來家做客,父母給以熱情的招待,為孩子作出榜樣;可以替孩子邀請鄰近的小夥伴一起去幼稚園,鼓勵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使他逐漸適應集體生活。

擴大孩子的交往範圍。例如,父母接孩子回家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多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攀談一會兒,借此讓小傢伙和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接觸,慢慢習慣和成年人的交往,另外,逛公園,去商場購物等都可以帶著孩子,如讓孩子問價錢,付錢,拿好找零,乘車時讓孩子買票等。練習孩子的說話需要一個過程,父母要有耐心,不可以勉強孩子。


11. 對一件事物不持久,今天喜歡英語,明天喜歡畫畫,你知道什麼原因嗎?

這是孩子沒有持之以恆的表現,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對社會與自然有了自己獨特的認識。豐富多彩的外部環境讓孩子產生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對新鮮事物進行探索的興趣。但是,孩子興趣的發展還不穩定,表現為什麼都想學,但學了一段時間就放棄,結果一樣也沒有學成。

在智力條件相同的前提下,那些學習努力,有毅力,善於克服困難的孩子更可能取得成功,而聰明不努力的學生將會在競爭中失敗而被淘汰。聰明的孩子並不都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而那麼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也不僅僅是智商高。如果一個孩子智力條件不是特別好,他進入清華,北大這樣大學的機會可能比較小,但是他完全有機會在社會的其他各個競爭中取勝,成為某行業的優秀人才。反之,一個智力非常優秀的兒童,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嬌生慣養,害怕困難,那他很可能會一事無成。

成功者在成功的時刻接受到美麗的鮮花,但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他卻經歷了遍地荊棘。面對困難是堅持到底還是停滯不前,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達到成功。所以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精神非常重要。

12. 您的孩子在沒有滿足物質要求時是什麼反應?

家長們會一口同聲的說:哭或者耍脾氣。對於現在的獨生子女來說,耍脾氣的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造成兒童耍脾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首先要弄清原因,幫助孩子改正這一習慣,並引導他們不斷走向成熟。

對待孩子的要求,父母要積極對待。合理的要求要適當的讓他滿足,不合理的要求要給孩子講清道理。

孩子試圖耍賴,不聽你講道理的時候,可以採取冷處理的辦法。告訴他耍脾氣是不對的,給予他警告和改正的機會,如果還繼續糾纏,就離開他,使他一個人感到孤獨,意識到再這樣下去也沒用。等他平靜後,在給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是錯的,不應該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不應該耍賴不講理。也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心得事物或新的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並立即把他帶離現場。

消除孩子的支持源。有時候孩子和父母耍脾氣是因為旁邊有一個溺愛他的爺爺奶奶,這時想辦法支走他們,使孩子失去耍脾氣的支持源。

13. 怎樣讓您的孩子認識自己,培養自己的興趣?

孩子懂事的那一天起,父母就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孩子”,因為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沒有一個脾氣,性格,外貌,情緒,思維等完全可以相同的兩個人,你是一個很幸運的孩子,你要學會認識自己,你未來需要什麼樣的生活,怎樣和你周圍的人交往等等,都是你必須認識你自己的前提。

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要觀察孩子的注意力,看他對所喜歡的事物是否有持久性,不要盲從其他的孩子,有些家長看別人的孩子學什麼,就讓自己的孩子學什麼,這樣是不對的,也是不科學的。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孩子本身喜歡的興趣和愛好。


14. 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人都是從依賴性逐步走向獨立的。每個人都是從出生時的軟弱無力,需要父母的照顧,愛和鼓勵,然後逐漸學會生活能夠自理,心理能夠自我調節,走出家庭,走進學校,走進社會,逐漸成熟起來。每個人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起獨立性發展的程度和出現的年齡是有差異的。這其中與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父母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觀,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以促進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許多父母在看待自己的孩子上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事先假定孩子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會做,或者什麼也做不好。這一點在父母看待年齡小的兒童時更是如此。因此,父母事事都會阻止孩子去做,替他們代勞。這實際上是想孩子傳遞這樣一個資訊:“孩子,你不行,你要依賴爸爸媽媽。”這樣會使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失去探索,去追求,去鍛煉的自覺性,獨立性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不要小看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事都不能做,其實孩子的潛力很大,至少能做許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你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要給他鍛煉的機會。你應該經常對孩子說:“你能行,你能做好。”

有一位母親,在丈夫去世之後,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兒子身上,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不讓孩子受任何委屈。她說:“我愛我的兒子,他現在是我的一切,我寧願為他做出更多的犧牲。”但是,孩子最後成了一個生活自理能力特別差,心理素質不成熟的人。所以,父母愛孩子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讓孩子生活在繈褓中他們永遠都不會成熟,長大。父母還是應該在適度的情況下,放手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

為孩子設立一個獨立的空間,讓他可以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或在這裡看書。他們有了獨立的空間就可以決定做什麼,怎麼做,逐漸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此外,也可以給孩子設立單獨的餐具,床鋪。這可以使孩子有一樣長大的感覺。從而增強獨立意識。

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穿衣服,系鞋帶等,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做。給他們自己動手的機會,使他們獲得獨立生活的技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