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越不被重視, 就會越缺乏自信, 經不起壓力
孩子往往用自己的行為來表達情緒。 孩子的苦惱、發脾氣或大聲喊叫等各種形式的情緒表達, 其實都是為了讓他人讀懂自己內心的掙扎和努力。 孩子時時刻刻都在用自己的情緒來面對世界, 但他們只能感受情緒, 並不懂得情緒為何物, 也不懂得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
由於孩子尚缺客觀瞭解和把握事態的能力, 因此不可能瞭解怎樣的行為才是在被允許範圍內的適當行為。 他們所能做的, 只不過是按照自己一直以來觀察和學習的行為來表達“我現在生氣了,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問問那些有自殺衝動或暴力行為的孩子就會明白, 他們都非常自卑和憂鬱, 而且內心受過傷害。 若外表看起來行為粗暴, 那內心必定充滿了負面想法。 例如, “每個人都不喜歡我”、“誰都不在乎我”、“我是世界上多餘的人”、“像我這樣的人還不如不活”……另外, 他們在承受壓力時也會表現得更加脆弱不堪。 初次表達情感時, 如果有人能及時接受, 他們很快就能尋求內心的穩定, 這時壓力也不大。 一旦持續地被漠視, 他們就會採用過激的方法來表達情感, 依然不被理解時, 就只能讓壓力變得更大。 問題是, 儘管壓力不斷變大,
Advertisiment
一般來說, 孩子對壓力的反應會受到生物學、心理學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 孩子感受到的壓力, 來自社會環境的壓力占相當大的比重。 本應無憂無慮玩耍的孩子, 卻要背著沉重的書包奔波於各種課外學習班之間, 他們的壓力很大。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 內心感到壓力的所有孩子, 都會無一例外地表現出暴力或自殺等過激行為。 即使在相同壓力條件下, 也有許多健康生活的孩子。 這些孩子大部分從小就有過被他人接納自我情緒的經驗, 因此他們有著極強的自我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