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多父母並不瞭解, 在孩子小時候對他的情緒給予足夠關注和理解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認為, 孩子在到達一定年齡之前, 家長即使不去深入孩子的內心, 也能夠一定程度地控制住孩子的情緒。 時而訓斥、時而哄哄, 並加以說服和教育, 大多數時候孩子都能聽從父母的意見。 但孩子一旦到了三四年級, 進入青春期, 情況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任憑家長怎麼訓斥、怎麼說教, 孩子都會無動於衷, 讓家長覺就像對牛彈琴一般。 不但如此, 孩子還會抱怨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 跟父母存在代溝, 以無法溝通為由,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改變的並不是孩子。 只不過是孩子一直以來被父母強制壓抑的情緒, 不斷地在內心積累, 某一天終於如火山一樣爆發了。 平時自我情緒未能得到他人認可的孩子, 大多抱著很大的自卑感, 對自我有負面的印象, 而且自我情緒調整能力很差, 所以情緒往往 表現得更反叛, 做出的行為也更極端。 一項研究結果表明, 如果在 新生兒時期能夠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會更出 色。 這樣的孩子即使受到驚嚇或哭泣時, 也會很容易做到自我安 撫。 那些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嬰幼兒,
Advertisiment
年齡越小, 父母的情緒反應就會對孩子起到更絕對性的影響。 因為孩子會本能地認為自己無法獨立生存, 所以父母喂孩子吃飯、給孩子穿衣、哄孩子睡覺, 就好比是控制孩子生存的必要存在。 作為如此重要的人,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讀懂孩子的情緒, 並適時給予反應, 孩子就會感到很大的安慰, 並獲得心靈上的慰藉, 所以也就很容易自我安撫, 並進行自我調節。
如果小時候沒有及時獲得情緒安慰, 這些情緒在以後的日子裡成為絆腳石的風險就很大。 小時候因為父母離異或遭受虐待而受到心靈傷害的人,
Advertisiment
在出生後的頭兩三年, 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親昵關係的最佳時期。 這個時期孩子同父母形成何種親昵關係, 將會為孩子與他人及社會締結良好關係樹立一種典範。 如果想要形成良好的親昵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信號就應該及時做出反應。 也就是說, 讀懂孩子的情緒, 並給予合理的解決方法, 孩子才不會感到不安, 最終尋找到內心的平靜。
英國的約翰・鮑比博士通過對嬰幼兒期依賴感的研究, 得出重要結論:通常在幼兒時期未能形成良好親昵關係者, 其後遺症可能會伴隨一生;相反, 從小接受良好的情緒管理訓練, 並獲得情緒上的寧靜時, 其效果也會受益一生,
Advertisiment
事實證明, 這種情緒管理訓練越早開始越有益。 不過, 即使是孩子小時候未能及時進行情緒交流, 導致孩子任性、發脾氣、動不動就撇嘴……那也不必太緊張, 現在開始也來得及。 如果現在對孩子著手進行情緒管理訓練, 還是會很快起到良好效果的。 通常, 針對危險兒童和青少年的最初諮詢, 首先從情緒管理訓練開始。 那些曾經頂撞父母和老師, 甚至辱駡加拳打腳踢施行暴力的問題少年, 在接受10 ~15 分鐘情緒管理訓練後, 就會神奇地馴化成一頭溫順的羔羊。 這種情緒管理訓練, 不僅適用于兒童和青少年, 即使是對已成年的子女、配偶及頑固的婆婆等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