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個月
研究表明, 3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注意到、並長時間注視同齡寶寶、做出一些突然蹬腿、伸手的動作了(Fogel, 1979)。
雖然這時候寶寶仍然最喜歡和需要同媽媽在一起, 他們和媽媽在一起時候的肢體動作更加輕緩, 伴隨更多微笑和咿咿呀呀, 但如果你願意, 已經可以給孩子創造與同齡寶寶短暫相處的機會了!
6-12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已經開始對同齡夥伴感興趣, 他們會伸手摸摸對方、向對方笑笑、伸手比劃、或者互相模仿(拍手、摸腳等)。 他們之間會有很多的眼神交流!
不 過在這個階段, 玩具對於孩子比同伴更有意思。
Advertisiment
也就是說, 如果媽媽希望6-12個月的寶寶們相互熟悉、探索、產生好感, 那麼偶爾給他們近距離獨處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不要期望這個年齡的孩子在周圍一堆玩具的時候能對同齡小夥伴很感興趣哦~
6-12個月與同齡人的接觸和探索經驗較多的孩子, 在1歲以後更願意主動接觸其他同齡人。
12個月開始
到1歲的時候, 孩子們之間會有更多的咿咿呀呀的交流, 像在說話一樣。 玩具對於延續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重要。
他們開始相互把玩具拿走, 玩一會, 再放回去或者還給對方, 是理解和體驗“輪流”概念(turn-taking)的重要時期。
因此, 當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 爸爸媽媽可以注意觀察孩子們之間自發的“輪流”,
Advertisiment
注意, 不是要求或命令孩子這樣做, 只需要當“輪流”自然發生的時候, 描述出來就好了。
只要做到前後一致, 那麼不用很久, 孩子就能通過你的描述理解什麼是輪流, 以及認識到一個玩具是可以你玩一會我玩一會的, 體會到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樂趣。
當成人和孩子玩的時候, 也可以和孩子體驗輪流。 比如, 你和孩子一起玩一個可以響的玩具的時候, 通常會他按一下, 你按一下, 這時候就是示範“輪流”的好機會。
你只需在按之前多說一句“該媽媽了”, 在他按之前說一句“該寶寶了!”就好啦!
還可以多玩一些必須要兩個人輪流才能繼續下去的遊戲:比如傳球,
Advertisiment
除了社交能力, 這類遊戲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 認知方面, 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繼續一個遊戲的策略——即如果我想繼續玩, 我要把球找回來扔回去, 而不是扔到一邊。
肌肉控制方面, 為了把球傳給媽媽, 孩子會逐漸控制自己的手臂、平衡自己的身體, 協調手眼。
他們開始相互把玩具拿走, 玩一會, 再放回去或者還給對方, 是理解和體驗“輪流”概念(turn-taking)的重要時期。
因此, 當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 爸爸媽媽可以注意觀察孩子們之間自發的“輪流”, 描述出來, 比如:“Nina玩一會兒, Anna玩一會兒…(Nina's turn…Ann's turn…)”。
注意, 不是要求或命令孩子這樣做, 只需要當“輪流”自然發生的時候, 描述出來就好了。
Advertisiment
只要做到前後一致, 那麼不用很久, 孩子就能通過你的描述理解什麼是輪流, 以及認識到一個玩具是可以你玩一會我玩一會的, 體會到更多交流和分享的樂趣。
當成人和孩子玩的時候, 也可以和孩子體驗輪流。 比如, 你和孩子一起玩一個可以響的玩具的時候, 通常會他按一下, 你按一下, 這時候就是示範“輪流”的好機會。
你只需在按之前多說一句“該媽媽了”, 在他按之前說一句“該寶寶了!”就好啦!
還可以多玩一些必須要兩個人輪流才能繼續下去的遊戲:比如傳球, 媽媽把球傳給寶寶, 寶寶再傳給媽媽。
除了社交能力, 這類遊戲還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 認知方面, 孩子會逐漸意識到繼續一個遊戲的策略——即如果我想繼續玩,
Advertisiment
肌肉控制方面, 為了把球傳給媽媽, 孩子會逐漸控制自己的手臂、平衡自己的身體, 協調手眼。
因此, 即使孩子只有1歲, 也不需要時時刻刻圍著他轉。 你除了可以球跑掉了馬上撿回來給孩子, 也可以讓孩子撿回來給你。
除了把所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孩子優先吃、優先玩, 也可以肯定和接受孩子的主動分享, 讓孩子有為別人創造快樂的機會。
12-18個月
這個年齡的孩子們在交流時, 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同一個玩具上。 這種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是孩子實現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和模仿學習(imitation)的基礎能力。
因此, 如果你的寶寶看到別的寶寶在玩一件東西, 就忍不住過去也想摸摸玩玩, 千萬不要緊張,孩子只是好奇而已,是沒有惡意的。
這時候家長不必干預,在旁邊小心觀察就好了。如果觀察到你的孩子很好奇,而對方有些忌憚,則可以在孩子接觸對方之前摟住孩子。
然後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描述出來:“小熊!妹妹在玩小熊,真有意思!好想摸一摸!” 然後幫孩子問:“你好小妹妹,我可以摸一摸嗎?”,示範友善的態度和詢問的社交技巧。
這時候如果自己也帶了一兜玩具就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樣就可以交換,或者在對方主動分享的時候回贈表示感謝。
無論如何,切忌當孩子對同齡人和別人的玩具好奇的想摸摸的時候誤解孩子:“誒你怎麼拿別人的東西!” ,或者“小哥哥/小妹妹在玩呢,你別動”之類的。
當玩具充足的時候,孩子們會喜歡平行遊戲,即彼此相鄰但各玩各的。這個年齡段,孩子同彼此的友善程度非常受他們之間熟悉程度(familiarity)和過往社交經驗(past experience)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儘早幫孩子找個相對固定的同齡夥伴、並積極引導會有很大幫助。
18-24個月
這個年齡的孩子,當媽媽和小夥伴同時在的時候,他們幾乎永遠會選擇同齡人一起玩(玩包括旁觀、平行遊戲、合作遊戲等等)。
當同伴在的時候,他們不再那麼需要媽媽的關注。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很無聊、很累,不妨和有一般大孩子的媽媽約著一起帶,兩個人聊著天,兩個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研究人員還對比了三個場景下孩子的交往情況:玩戶外大型玩具(large play equipment)、玩室內便攜的小玩具(small portable toys)和在沒有玩具的房間裡時,孩子的社交行為。
讓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在沒有玩具的場景下孩子表現出最多的創造力——他們會創造自己的“玩具”,把家裡的東西想像成不同的東西,拿來玩。
他們甚至會把彼此當成“玩具”(DeStefano & Mueller, 1982)。
這可能是因為和成人互動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成人會是“發起者”,決定玩什麼,怎麼玩,而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會對“玩什麼”、“怎麼玩”有更獨立、更主動的思考。
另外兩個場景中對比:在玩大型玩具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互動更積極、表現出的社交行為更複雜,而在玩小玩具的時候,孩子之間發生更多衝突,表現出更多負面情緒。
因此如果媽媽不善於解決衝突、教授社交技巧,而是更想避免孩子之間的衝突,把孩子帶到有大型玩具的地方可能是一個更明智的選擇。
千萬不要緊張,孩子只是好奇而已,是沒有惡意的。這時候家長不必干預,在旁邊小心觀察就好了。如果觀察到你的孩子很好奇,而對方有些忌憚,則可以在孩子接觸對方之前摟住孩子。
然後把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描述出來:“小熊!妹妹在玩小熊,真有意思!好想摸一摸!” 然後幫孩子問:“你好小妹妹,我可以摸一摸嗎?”,示範友善的態度和詢問的社交技巧。
這時候如果自己也帶了一兜玩具就最好不過了,因為這樣就可以交換,或者在對方主動分享的時候回贈表示感謝。
無論如何,切忌當孩子對同齡人和別人的玩具好奇的想摸摸的時候誤解孩子:“誒你怎麼拿別人的東西!” ,或者“小哥哥/小妹妹在玩呢,你別動”之類的。
當玩具充足的時候,孩子們會喜歡平行遊戲,即彼此相鄰但各玩各的。這個年齡段,孩子同彼此的友善程度非常受他們之間熟悉程度(familiarity)和過往社交經驗(past experience)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儘早幫孩子找個相對固定的同齡夥伴、並積極引導會有很大幫助。
18-24個月
這個年齡的孩子,當媽媽和小夥伴同時在的時候,他們幾乎永遠會選擇同齡人一起玩(玩包括旁觀、平行遊戲、合作遊戲等等)。
當同伴在的時候,他們不再那麼需要媽媽的關注。因此如果你覺得自己一個人在家帶孩子很無聊、很累,不妨和有一般大孩子的媽媽約著一起帶,兩個人聊著天,兩個孩子也可以一起玩。
研究人員還對比了三個場景下孩子的交往情況:玩戶外大型玩具(large play equipment)、玩室內便攜的小玩具(small portable toys)和在沒有玩具的房間裡時,孩子的社交行為。
讓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在沒有玩具的場景下孩子表現出最多的創造力——他們會創造自己的“玩具”,把家裡的東西想像成不同的東西,拿來玩。
他們甚至會把彼此當成“玩具”(DeStefano & Mueller, 1982)。
這可能是因為和成人互動的時候,大多數情況成人會是“發起者”,決定玩什麼,怎麼玩,而和同齡人在一起的時候,孩子會對“玩什麼”、“怎麼玩”有更獨立、更主動的思考。
另外兩個場景中對比:在玩大型玩具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互動更積極、表現出的社交行為更複雜,而在玩小玩具的時候,孩子之間發生更多衝突,表現出更多負面情緒。
因此如果媽媽不善於解決衝突、教授社交技巧,而是更想避免孩子之間的衝突,把孩子帶到有大型玩具的地方可能是一個更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