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想獎勵孩子時該怎麼做?

 精神與物質獎勵並重, 精神獎勵重於物質獎勵

獎勵孩子的原則應是精神與物質獎勵並重, 但是精神獎勵要重於物質獎勵, 否則易造成“為錢而怎麼做”、“為父母而怎麼做”的心態。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學習, 建立良好品質, 不能用金錢去獎勵孩子的好成績, 而要讓孩子自己覺得喜歡學習, 把學習看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喜歡表揚與榮譽是孩子的天性, 特別是低齡孩子, 物質獎勵需要是能夠滿足的, 而精神上的獎勵需要卻是無窮無盡的。 因此, 父母對孩子的獎勵應該精神與物質並重, 而且應該偏重精神獎勵。

Advertisiment

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 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然, 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而放棄爭取。

獎勵要及時

如果孩子已經達到了獎勵的目標, 父母要馬上給予獎勵, 否則時間一長孩子也忘了獎勵的原因, 這樣就失去了獎勵的作用。 如果父母沒有及時獎勵孩子良好的行為, 比如, 孩子考試門門優秀, 興高采烈地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 沒想到媽媽只顧忙著幹自己的事情, 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的, 等我忙完了再說吧。 ”此時孩子就會非常失望, 覺得媽媽並不關心自己, 自己學習再優秀再努力也沒有用。

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

Advertisiment
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 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 而且會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 是弊大於利的。 所以父母經常用金錢獎勵孩子, 其實最終只能危害孩子。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 但要注意的是, 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 著力於精神的, 有益於心靈的, 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 可能還會出現不良的行為, 都有受父母懲罰的時候, 如何使孩子在懲罰中進步、提高, 又不會因為懲罰而使孩子心頭積聚孤僻怨恨的情緒, 進而造成親子關係的不和, 這其中也有一些學問。

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 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Advertisiment
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 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另外, 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 偏離事實的指責, 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 同時, 懲罰要注意場合, 當眾指責孩子, 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 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 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繫, 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 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 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 否則孩子不懂他們為什麼受罰。

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 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 讓他記在心上。

Advertisiment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 你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 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 他犯了再懲罰, 不可不教而罰。

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 如果父母警告過他, 那麼在他犯錯後, 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 假如不處罰, 你以後便難以下達命令, 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父母應針對孩子的老毛病, 制定清楚明確的規則, 讓孩子知道哪些該做, 哪些不該做, 違反了哪些規則會有哪些相應的懲罰, 從而規範孩子的行為。 同時要讓孩子知道, 所受的懲罰並不是針對人, 而是針對錯誤行為。 這樣, 雖然孩子會體會到懲罰帶來的痛苦, 卻不會在他們的心裡留下陰影, 而只是讓他們牢牢記住了自己所犯的過失,

Advertisiment
痛下決心改正。 這裡提醒父母尤其注意的一點是, 懲罰的方式要適當, 千萬不能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 以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 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無法抹掉的陰影。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