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秋凍”的真正含義
很多人將秋凍錯誤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 但其實秋凍的真正含義是指秋天到來後, 不要過早、過厚地給寶寶添加衣服, 而是要適當添減衣服。
進入秋季以後, 晝夜溫差很大, 人的毛孔需要閉合起來以防止寒氣入侵體內。 如果過早穿上厚衣服, 毛孔會因為受熱而處於開放狀態。 當氣溫突然下降時, 寒氣就會透過毛孔來傷人。
此外, 小孩本身耐寒, 一般都怕熱不怕冷, 又比較好動, 血液迴圈快, 體內產生的熱量非常充足。 所以, 在秋季可以適當的凍一凍。
寶寶秋天怎麼“凍”更健康?
雖然秋天是鍛煉孩子們體質、增強耐寒能力的最佳時機,
Advertisiment
1因人而異
秋凍並不是人人都適合, 體質虛弱或大病初愈的寶寶不適合進行“秋凍”。 因為他們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 尤其是在早晚氣溫變化大時特別容易患上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因此, 對待此類寶寶的重點工作是要做好防寒保暖。
2因時而異
秋季分為三個階段, 即:初秋、仲秋、深秋, 在不同的階段, “秋凍”的原則也不一樣。
初秋(農曆7月):冷熱交替, 溫差不大, “凍一凍”無妨, 無須加衣。
仲秋(農曆8月):暑去寒來, 可以有意識的“凍一凍”, 但要隨時注意增減衣物。
深秋(農曆9月):氣溫下降, 常有強冷空氣侵襲, 這時不可再一味的強求“秋凍”,
Advertisiment
此外, 秋季氣溫變化無常, 晝夜及室內外溫差較大。 當溫差在5℃左右時, 寶寶外出時無須加衣。 若溫差達到10℃左右時, 要及時加衣, 否則容易感冒。
3循序漸進進行冷適應
讓寶寶進行冷適應鍛煉時, 要講究循序漸進的原則。 比如從秋天開始, 媽媽就要開始讓寶寶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及喝涼開水的習慣。 洗臉水的溫度一般35℃即可, 然後從35℃逐漸下調到28℃, 下降過程一定要慢, 這樣寶寶才能適應。
另外, 房間要經常通風換氣, 以減少室內外的溫度差。 睡覺時, 被子不要蓋太厚, 這樣寶寶呼吸道黏膜能接觸更多的冷空氣刺激, 提升抵抗力, 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幾率。
4多進行戶外活動
多帶寶寶參加戶外活動,
Advertisiment
在寶寶進行戶外活動時, 衣服可以比平時少穿一件, 這樣既不會束縛四肢影響活動, 又不會因為穿太多導致出汗太多影響熱量的散發。
5把握好穿衣的度
當氣溫驟降時, 老人以及一些沒有經驗的父母首先想到的是給孩子多穿衣服, 卻沒有想到寶寶新陳代謝旺盛, 常會出一身汗, 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護理, 反而會導致孩子出汗著涼,
Advertisiment
那麼寶寶穿多少比較合適呢?袋鼠麻麻的建議是, 讓寶寶穿的跟大人一樣, 或者是比大人少穿一件。 還有一個簡單方法也可以分辨:如果孩子鎖骨處是溫暖的, 說明衣服穿得正合適;如果脖子後面或後背出汗, 說明穿多了, 應趕緊為寶寶擦乾身體並適當減衣服。
此外, 秋天天氣多變, 給寶寶穿的衣服一定要容易穿脫。 如果要外出, 最好再多帶一件稍厚一點的衣服, 以便於根據當時的天氣情況、寶寶的活動程度及出汗情況來增減。 當室內外溫差大時, 外出歸來後, 不要立馬給寶寶脫去衣服, 需等十分鐘左右, 等寶寶適應了室內的溫度時, 再脫掉外套。
65個部位不能凍
身體有五個部位比較脆弱不能受“凍”,
Advertisiment
頭部:秋季不宜晨起洗頭, 頭部出汗亦不能立即沖涼, 否則容易感冒、頭痛。
頸部:頸部受涼, 容易引起血管收縮, 影響腦部供血, 引起頭痛、感冒等症狀。
腹部:肚子很怕冷, 尤其是肚臍部位。 因其皮下沒有脂肪, 對外部刺激極其敏感, 寒氣極易通過肚臍入侵體內, 肚臍一旦著涼, 腹痛腹瀉在所難免。
關節:膝關節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 最怕冷, 一旦受寒邪侵襲就容易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症狀, 經年累月便會引起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腳部:人們常說“腳冷則全身冷”, 主要是因為腳離心臟最遠, 血液迴圈較差, 特別容易受涼, 一旦因腳部受涼而引起全身不適時, 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
袋鼠麻麻有話說:
寶寶經過長時間的冷適應鍛煉,不僅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血管彈性,還能有效改善和增強呼吸道的功能,提高肺活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凍凍更健康哦~
寶寶經過長時間的冷適應鍛煉,不僅能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血管彈性,還能有效改善和增強呼吸道的功能,提高肺活量,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凍凍更健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