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在桐桐心中, 是件特別重要的事兒。 雖然有時意味著爸爸晚上不能回家吃飯, 媽媽不能準時下班;但她同時也認定, 開會是只有大人才擁有的權力。 因此, 當我們很正式地告訴桐桐:“我們覺得你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好, 所以我們想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你將和爸爸媽媽一起, 每週日晚上一起討論關於家裡的問題。 ”不出所料, 桐桐歡欣鼓舞, 激動異常。
第一次會議, 我特意將書房裡的小方桌收拾乾淨, 3個人圍坐桌旁, 我還拿了一個小本子做記錄。 討論的內容非常簡單——家務分配。 經過討論決定, 每天晚上,
Advertisiment
一周很快過去, 第二次會議又召開了。 由於爸爸晚上加班, 家庭會議由我和桐桐召開。 桐桐對上周的總結讓我驚訝:“開始兩天比較好, 後來不怎麼好。 有時不想擦了, 有時擦得不乾淨。 ”這是一個3歲半的孩子在完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對自己的總結, 不僅描述了工作品質, 還點評了自己的工作態度。 我們的二人會議最後決定, 下一周還是執行同樣的任務安排。
第三次會議比較有意思, 第一項議程仍然是討論上周任務執行情況,
Advertisiment
我出來打圓場:“忘記也不能當成理由, 下周大家要互相提醒。 ”接著我們繼續討論家務分配。 桐桐第一時間表示, 不要擦客廳的茶几,
Advertisiment
這就是我家已經召開的三次家庭會議, 形式嚴肅, 內容簡單, 效果理想。 由於桐桐年齡還比較小, 我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一開始只是建立家庭會議的制度, 讓她明白我們可以討論什麼問題, 如何討論問題, 同時借助這種形式讓她逐步開始承擔部分責任(以家務勞動為切入點);之後慢慢增加對家庭成員不足之處的改進討論, 允許她對爸爸媽媽的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待她各方面能力比較好的時候,
Advertisiment
也許有人會說太形式化, 孩子根本不懂什麼是開會。 但我認為, 有著固定時間、固定頻率的家庭會議, 不僅是家庭溝通的好機會, 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因為她被視為家庭裡重要的一員參與討論, 而不是父母決定了什麼再通知她, 這讓她感覺到自己的能力。 形式感越強, 孩子越重視, 越會花時間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