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你我就黏著你

被孩子黏著是幸福的。 這樣的時光只有短短幾年。 忽的一下, 孩子就長大了。 屆時, 你再想拉他回來黏你, 也是枉然。 走向獨立, 是他作為一個“人”最大的心理需求與動力, 沒有人可以逆轉。 擁有的幸福不懂得珍惜, 非要等它失去了, 才能體會到它的可貴, 此為人類的通病。

孩子最黏誰?無疑是媽媽。 倘若媽媽無作為, 他才會轉而去黏其他人。 孩子與媽媽之間的聯結最為緊密。 還在母體內, 他就已經與媽媽聲息相通。 因此, 沒有人可以與媽媽相比。 十月懷胎, 妊娠的不僅僅是一個胎兒, 還有一顆完美的心靈。 媽媽的每一分付出,

Advertisiment
都是有意義的, 儘管孩子無法描述, 但他能感受到。 也因此, 他對媽媽的愛才會如此純粹。

我們理解不了孩子的黏人, 是因為我們無端的擔憂——擔心孩子不獨立, 擔心孩子黏慣了我們, 不敢走向外面。 當然, 我們還有一些自私的想法, 擔心孩子黏著我們, 我們不再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等到孩子一天天走向獨立, 那種失落感才會警醒我們, 孩子黏人的那幾年是多麼的可貴!

讓我們把時光向前推, 去回想我們戀愛的時光。 一對熱戀著的人兒是不是恨不得時時刻刻相守在一起呢?如果我們深愛著對方, 而對方一邊聲稱也愛我們, 一邊總在找藉口把我們往外推, 我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熱戀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總有意無意將一些事情留給對方來做,

Advertisiment
給他/她一個表現的機會, 同時享受被寵愛的感覺?既然我們愛一個人, 就想靠近他/她, 守候他/她, 通過各種方式與他/她發生聯結, 為何就接受不了孩子黏我們呢?試想, 不管我們接納他與否, 不管我們態度溫和還是強硬, 也不管我們的某些言行是否傷到他, 他全不在意, 一如既往地依戀我們。 我們的孩子, 他不正以最純粹的方式愛著我們嗎?雖然親子之愛與兩情相悅的愛截然不同, 但是愛的機制是一模一樣的呀!孩子黏我們, 首先基於無條件的愛。 理解這點, 我們才能全然地接納孩子的黏人行為。

懂得黏人, 是孩子心智發育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的事。 要從眾多的人臉中分辨出那張有著特殊意義的臉,

Advertisiment
明白這張臉會突然消失, 又突然出現, 有著某種不確定性, 是需要學習的。 因此, 太小的孩子不會黏人。 雖然他也懂得區別對待不同的人。 當媽媽靠近的時候, 他顯得更開心。 對其他人的熱情次之。 通常到一兩歲, 孩子才會出現明顯的黏人行為。 當然, 這個年齡段並非絕對, 孩子心智發育水準存在個體差異。 有的孩子幾個月就出現明顯的黏人行為, 有的孩子則要滯後一些。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儘管孩子們之間存在這種差異, 但這不能作為衡量孩子智商高低的標準。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育進程表, 與他們最終的發育高度沒有必然的聯繫。 黏人是孩子心智發育水準上了一個新臺階的信號。
Advertisiment
既然如此, 孩子從不黏人發展到黏人, 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我們又何必為此煩惱呢?

當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時候, 我們最擔心的問題是, 這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實際上, 孩子黏不黏人, 與他將來獨立沒有必然的聯繫。 相反, 在孩子需要黏我們, 還沒有準備好獨立的時候, 倘我們急於將他推出去, 他會有無所依靠的感覺。 這樣的做法只會帶給他更多的不安全感, 導致他更加難以邁步走向獨立。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 一兩歲的孩子在外面玩兒的時候, 他總是時不時叫一聲媽媽, 若聽不到回應, 他就會轉頭急切地四處搜尋。 一旦他發現媽媽就在他的身邊, 笑眯眯地看著他玩兒, 他就會很滿足, 繼續專注地玩下去。

Advertisiment
若媽媽突然消失了, 他會驚恐地大哭。 有的孩子可能還會跑到媽媽身邊, 需要媽媽擁抱一下, 然後才能繼續跑出去玩兒。 正如孩子們所表現的那樣, 獲得媽媽的回應, 是孩子補充心理能量的有效方式。 擁有足夠的心理能量, 他們才能更自如地走向外部世界, 探索外部世界。

孩子黏人, 我有深刻的體驗。 琛琛小的時候, 黏我黏得厲害。 只要我在, 他誰都不要。 記得他半歲的時候, 我們帶他去動物園玩過一次。 奶奶、爸爸和我們娘兒倆, 四人同行。 在裡面逛了五六個小時, 我一個人抱了他五六個小時。 就算奶奶或者爸爸趁他看得高興, 悄悄給抱過去都不行。 小傢伙立刻敏感地察覺到這種差異, 大哭著往我懷裡鑽。 那一天下來, 我胳膊都僵了。當然,除了讓我抱,他對我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照顧”——洗澡,要媽媽洗;餵飯,要媽媽喂;開答錄機,要媽媽開;拿個玩具,要媽媽拿……總之,所有與他相關的事情,只要我在,哪怕我累得筋疲力盡,他也一定要我來做。愛孩子的秉性成就了我,因此,我對他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無條件地滿足他的這些需求,不管他多纏人,我都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因為如此,我充分地滿足了他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對他後續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光無條件滿足他還不夠。面對這個黏人的小傢伙,我需要做的另一項工作是,在滿足他需求的同時,以我自己作為橋樑,盡可能尋找機會,幫助他與其他家人發生聯繫。

“奶奶在幹嗎呢?我們去拿一個蘋果給奶奶吃吧!”給完奶奶,再把目標瞄準爺爺。通過類似的活動,琛琛把爺爺奶奶哄高興了,也從他們充滿愛意的表情裡感受到了快樂。慢慢地,他也就與他們有了更多的互動。

“爸爸,你快來看。琛琛會雙腳跳了哦!來,給爸爸表演一個。嘿,不錯吧?”展示自己的新本領,是孩子最樂意去做的事情之一。這是引導孩子與其他家人發生聯繫很自然的一種方式。

“我們把這片樹葉悄悄地塞爸爸脖子裡,嚇他一跳好不好?輕點呀,別讓他發現了。”當然,我會大聲把這個計畫說出來,以便爸爸配合。孩子天生就有幽默感,只要我們提供機會,他的幽默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且,因為他關注的重心在“捉弄”爸爸,自然就不會排斥爸爸了。更何況,孩子與其他家人之間,原本就有一種割不斷的聯繫呢?

當年,我每週上六天班,週四晚上還必須住在單位。三個半月產假休完,我就上班了。於是,週四晚上他只能跟奶奶睡。每天一大早,琛琛還沒醒,我就出門。等他大一點兒了,一到我出門,他就醒,但是不吭聲。他很清楚,我必須走,沒有條件可講。等我一出門,他就折磨奶奶,要奶奶帶著去找媽媽。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只有晚上回家之後,他入睡前那一小段時光,外加一個周日。因為貪戀晚上跟我玩的那段時光,琛琛總是比同齡的孩子睡得更晚一些。那些日子,我陪孩子的時間不算多。但是,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拋開一切,全心全意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時光。所以,我陪孩子的品質相對比較高。所幸,在琛琛1歲半的時候,我們在單位申請到一間宿舍,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因為前期跟琛琛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外加每週要分離一天,與其他孩子比,琛琛兩歲前安全感建立得相對要差一些,以致那時候家裡不能來客人,客人一進門他就哭,直到把人給哭走。看他如此,我倒是很鎮定。因為,我堅信這只是個階段性的問題。那些日子,我盡我所能多陪他,滿足他黏我的需求。他感受到了我無條件的愛及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一樣很滿足。慢慢的,他的安全感建立起來,變得越來越獨立了。

兩歲零八個月,琛琛上了幼稚園。上幼稚園之前,鄰居、同事、朋友紛紛預言“這孩子這麼黏人,上了幼稚園還不哭得天昏地暗的。沒有一兩個月,肯定適應不了。”然而,正是這個小傢伙,上幼稚園居然出人意料地順利,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表現。小傢伙以他的實際行動徹底“粉碎”了叔叔阿姨們的預言。過了3歲,他的目光轉向外面,轉向小夥伴,顯得更加獨立了。當年我們住在部隊大院,很安全,孩子們都四處撒歡兒地玩。通常,一群孩子,有一個成人在旁邊招呼一下就足夠了。不過到了晚上,他一定要跟我們睡。我也就由他。等他上了小學,某一天他突然就不跟我們睡了。偶爾的,他還會黏過來:“媽媽,今天我要跟你睡。”他願意跟我們睡,就讓他睡一晚。睡了這一晚,他又自己一個人睡去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從一年級下學期後半期開始,琛琛就自信滿滿,吵嚷著不讓我們接送。因為要過一個車流洶湧的十字路口,我們不放心,於是,每天都跟地下工作者似的,悄悄地跟在他後面,看他進了學校門再返身回去。二年級開始,小傢伙更鬼了,跟都不讓跟了。到了三年級,他就脖子上掛一把鑰匙,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了。

在孩子黏人的時候,只要我們滿足他這個階段性的需求,他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心理能量,走向獨立更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了。

我胳膊都僵了。當然,除了讓我抱,他對我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殊“照顧”——洗澡,要媽媽洗;餵飯,要媽媽喂;開答錄機,要媽媽開;拿個玩具,要媽媽拿……總之,所有與他相關的事情,只要我在,哪怕我累得筋疲力盡,他也一定要我來做。愛孩子的秉性成就了我,因此,我對他有足夠的耐心,能夠無條件地滿足他的這些需求,不管他多纏人,我都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因為如此,我充分地滿足了他這個階段的心理需求,對他後續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光無條件滿足他還不夠。面對這個黏人的小傢伙,我需要做的另一項工作是,在滿足他需求的同時,以我自己作為橋樑,盡可能尋找機會,幫助他與其他家人發生聯繫。

“奶奶在幹嗎呢?我們去拿一個蘋果給奶奶吃吧!”給完奶奶,再把目標瞄準爺爺。通過類似的活動,琛琛把爺爺奶奶哄高興了,也從他們充滿愛意的表情裡感受到了快樂。慢慢地,他也就與他們有了更多的互動。

“爸爸,你快來看。琛琛會雙腳跳了哦!來,給爸爸表演一個。嘿,不錯吧?”展示自己的新本領,是孩子最樂意去做的事情之一。這是引導孩子與其他家人發生聯繫很自然的一種方式。

“我們把這片樹葉悄悄地塞爸爸脖子裡,嚇他一跳好不好?輕點呀,別讓他發現了。”當然,我會大聲把這個計畫說出來,以便爸爸配合。孩子天生就有幽默感,只要我們提供機會,他的幽默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且,因為他關注的重心在“捉弄”爸爸,自然就不會排斥爸爸了。更何況,孩子與其他家人之間,原本就有一種割不斷的聯繫呢?

當年,我每週上六天班,週四晚上還必須住在單位。三個半月產假休完,我就上班了。於是,週四晚上他只能跟奶奶睡。每天一大早,琛琛還沒醒,我就出門。等他大一點兒了,一到我出門,他就醒,但是不吭聲。他很清楚,我必須走,沒有條件可講。等我一出門,他就折磨奶奶,要奶奶帶著去找媽媽。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只有晚上回家之後,他入睡前那一小段時光,外加一個周日。因為貪戀晚上跟我玩的那段時光,琛琛總是比同齡的孩子睡得更晚一些。那些日子,我陪孩子的時間不算多。但是,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拋開一切,全心全意享受跟他在一起的時光。所以,我陪孩子的品質相對比較高。所幸,在琛琛1歲半的時候,我們在單位申請到一間宿舍,我才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因為前期跟琛琛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外加每週要分離一天,與其他孩子比,琛琛兩歲前安全感建立得相對要差一些,以致那時候家裡不能來客人,客人一進門他就哭,直到把人給哭走。看他如此,我倒是很鎮定。因為,我堅信這只是個階段性的問題。那些日子,我盡我所能多陪他,滿足他黏我的需求。他感受到了我無條件的愛及全心全意的陪伴,他一樣很滿足。慢慢的,他的安全感建立起來,變得越來越獨立了。

兩歲零八個月,琛琛上了幼稚園。上幼稚園之前,鄰居、同事、朋友紛紛預言“這孩子這麼黏人,上了幼稚園還不哭得天昏地暗的。沒有一兩個月,肯定適應不了。”然而,正是這個小傢伙,上幼稚園居然出人意料地順利,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表現。小傢伙以他的實際行動徹底“粉碎”了叔叔阿姨們的預言。過了3歲,他的目光轉向外面,轉向小夥伴,顯得更加獨立了。當年我們住在部隊大院,很安全,孩子們都四處撒歡兒地玩。通常,一群孩子,有一個成人在旁邊招呼一下就足夠了。不過到了晚上,他一定要跟我們睡。我也就由他。等他上了小學,某一天他突然就不跟我們睡了。偶爾的,他還會黏過來:“媽媽,今天我要跟你睡。”他願意跟我們睡,就讓他睡一晚。睡了這一晚,他又自己一個人睡去了。一切都自然而然。

從一年級下學期後半期開始,琛琛就自信滿滿,吵嚷著不讓我們接送。因為要過一個車流洶湧的十字路口,我們不放心,於是,每天都跟地下工作者似的,悄悄地跟在他後面,看他進了學校門再返身回去。二年級開始,小傢伙更鬼了,跟都不讓跟了。到了三年級,他就脖子上掛一把鑰匙,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了。

在孩子黏人的時候,只要我們滿足他這個階段性的需求,他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與心理能量,走向獨立更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