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孩子,請給他“花”的養育

愛的管理:叩開孩子的心扉

“愛”是個多麼無私的字眼!但凡提及它, 為人父母總能歷數付出的點點滴滴:上班下班, 起早貪黑, 鞠躬盡瘁, 無怨無悔……一幕幕記起來、記不起來的情節, 著實耗費了太多的精力。 然而, 盡其所能讓孩子吃飽穿暖算得上最好的養育了嗎?衣食住行的豐厚保障能否擔當起“愛”的全部?答案自是否定的。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 在其身心綜合發展的漫長過程裡, 除卻物力的支撐, 父母用心陪護至關重要。 比方他的依賴、信任抑或抵觸、排斥;他鍾愛開朗地笑, 還是時常羞赧地躲避?對於孩子而言,

Advertisiment
天賦的秉性與後天的打磨共同構建著他們的未來, 成長路途上這些細微的變化不容小覷。

科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三歲左右已經擁有自我意識的萌芽, 但年齡尚小, 語言表達和行動能力比較欠缺, 即使面對父母“蠻不講理”的管教最多也就哭哭鬧鬧, 一覺醒來便煙消雲散了, “小孩子沒有隔夜仇”大致如此吧。 到了六七歲, 特別是進入到學校, 孩子在新環境中接觸到家人以外的諸位老師和同學, 情感反應的社會性將進一步增強, 周圍人的態度表現可以直接影響他的情緒變化。 此時孩子越發渴求得到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士, 譬如班主任、班幹部等的注意, 他盼望建立彼此重視且相互歡喜的心理感應;當然,

Advertisiment
倘若事與願違, 內心的“小魔咒”也會“教唆”出生氣、破壞、嘲笑、撒謊等令人瞠目結舌的不良言行喲。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 所謂“撥開迷霧見太陽”, 靠的是父母的愛心和細心。 父母要“察言觀色”, 巧妙探索孩子某種行為背後特定的心理狀態, 尤其對待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擺好心態, 耐住性子, 放低身段, 管住脾氣。 孩子因為偶犯小錯而緊張焦慮時, 父母不妨摸摸他的頭, 親親他的臉, 和顏悅色地引導一番, 讓他立刻意識到大人的立場始終跟他同步, 原來父母是理解他、關愛他的;哪怕再次犯錯, 父母也不要硬生生去強調自己的責備和表達不滿, 要知道孩子打小建立著一定的道德準則, 六七歲的孩子游離在“自我矯正”和“屢教不改”之間,

Advertisiment
“屢錯屢犯”不過是最真實的感性使然罷了;當然, 如果孩子的舉動是過分的, 父母則需要講明個中利害關係, 同時留給孩子充分的思維緩衝, 允許他自我辯解和反思, 幫助實現進一步的自我反省和約束, 從而鍛造出生活的原則性——這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

夢的修正:尊重孩子的情感

曾幾何時,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天下父母締造神童的至理名言。 儘管“尊重孩子”的口號喊了許久, 儘管素質教育改革一再宣導著“減負輕裝”, 卻依然阻擋不住越來越多的父母“說一套, 做一套”:作文班、奧數班把美好的童年排得滿滿當當;連繪畫、鋼琴這些本能修身養性的情趣也被大人挖空心思弄得走了味。

Advertisiment
不可否認, 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對個人的文化修養和知識儲備有了相應更高的要求, 從這個角度分析, “虎媽虎爸”的“拼”也真真算得上良苦用心啦。 “以偏概全”地掌控了孩子的當下, 能夠如願以償地把握到孩子的未來嗎?應該知道, 孩子的喜好與生俱來, 興趣必須逐步培養。 父母要在發現孩子天賦的基礎上予以正確地挖掘, “逆流而上”“揠苗助長”的做法只怕扼殺了天性與靈性, 最終荒廢了成長的時光吧。

初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了, 年輕的父母往往歸咎于不夠整潔的路面或者一顆絆腳的石子, 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父母也如此這般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經受風雨, 總是竭盡所能給他們最好的庇護。 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Advertisiment
即便是小孩子, 也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煩心事, 尤其在入學以後, 人際圈子廣了, 競爭壓力大了, 自我主張和個性愈加凸顯, 對於成功, 他未必有明確的概念, 但毫無疑問, 他們超級喜歡愉悅的感受, 比方老師的讚賞, 同學的擁護等。 這時父母需要多花些心思觀察和應對了, 一是多給孩子提供與人交往的平臺, 讓其體會溝通、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給孩子失敗的權利, 不要輕易剝奪他們“想嘗試”、“想幫忙”的樂趣, 鼓勵他們大膽從事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且陪同那個嘗到苦頭以後萬般沮喪的小傢伙面對現實, 總結經驗。 當孩子收穫到失敗的價值時, 他已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花的養育:守護孩子的事情

孩子年齡漸長,等他們逐步融入以學習為主導任務的校園氛圍以後,越來越多的父母隨之把心思移位至孩子的學習上,除了瞭解學情、檢查作業,查看成績,基本很少顧及其他方面了。父母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當孩子熱情洋溢地提及某件事情,您漫不經心地敷衍一下;當孩子扯住您的衣角欲言又止,您毫無耐心地抽身離去……殊不知這類舉動已經著實傷了孩子的心!他的快樂因為沒有你的共鳴而倍感無趣;他的委屈因為缺乏你的體恤而傷心不已,他的困惑因為得不到你的指點而無所適從……一個不被重視的孩子特別容易沉默寡言,自暴自棄。這是閉鎖心理的成因之一,也是引發孩子極端行為的隱性因數。

在最親密的血緣關係間,假設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久之便在不知不覺中認定孩子的“從屬地位”,即認為他的優點是必須的,進步是應當的,根本不值得讚賞和肯定;犯錯卻是不可原諒的,父母就該“得理不饒人”地教訓一番,從而導致了親情的淡化與親子的隔閡。於是,孩子無法發現自身價值,小小年紀的他難免歎息自己竟一無是處,甚至不惜在“暴風驟雨”的預想中心生恐懼,然後為之逃避。另外,與成年人不同,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於正在進行的一件事情上,比如他看動畫片,那麼面對父母的問詢不會入心,回答就可能敷衍了事。“強扭的瓜不甜”呀,此刻父母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要學會體諒孩子,可以暫緩說話的時機。一般來講,孩子入睡前是精神最放鬆的時刻,父母可以借機陪他一會兒,溫柔地給他提供最充分的安全感,沒准他會主動卸下“防禦扮相”,像個真正的孩子一樣與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在孩子的世界裡,也許一片小樹葉、一顆小棋子、一張小紙條就飽含著一個無比深沉的奇思妙想,這也正是他們接下來做事情的動機和目的所在了,單純以成年人的思維當然無法考量。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要盡可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給孩子相對自由的時間,拿孩子的事兒當事兒,讓孩子切實找尋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感。

“花木成畦手自栽”,每個孩子不都是一棵溫婉的植物嗎?請給他“花”的養育,然後,滿懷信心地靜待花開。 

孩子年齡漸長,等他們逐步融入以學習為主導任務的校園氛圍以後,越來越多的父母隨之把心思移位至孩子的學習上,除了瞭解學情、檢查作業,查看成績,基本很少顧及其他方面了。父母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當孩子熱情洋溢地提及某件事情,您漫不經心地敷衍一下;當孩子扯住您的衣角欲言又止,您毫無耐心地抽身離去……殊不知這類舉動已經著實傷了孩子的心!他的快樂因為沒有你的共鳴而倍感無趣;他的委屈因為缺乏你的體恤而傷心不已,他的困惑因為得不到你的指點而無所適從……一個不被重視的孩子特別容易沉默寡言,自暴自棄。這是閉鎖心理的成因之一,也是引發孩子極端行為的隱性因數。

在最親密的血緣關係間,假設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久之便在不知不覺中認定孩子的“從屬地位”,即認為他的優點是必須的,進步是應當的,根本不值得讚賞和肯定;犯錯卻是不可原諒的,父母就該“得理不饒人”地教訓一番,從而導致了親情的淡化與親子的隔閡。於是,孩子無法發現自身價值,小小年紀的他難免歎息自己竟一無是處,甚至不惜在“暴風驟雨”的預想中心生恐懼,然後為之逃避。另外,與成年人不同,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於正在進行的一件事情上,比如他看動畫片,那麼面對父母的問詢不會入心,回答就可能敷衍了事。“強扭的瓜不甜”呀,此刻父母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要學會體諒孩子,可以暫緩說話的時機。一般來講,孩子入睡前是精神最放鬆的時刻,父母可以借機陪他一會兒,溫柔地給他提供最充分的安全感,沒准他會主動卸下“防禦扮相”,像個真正的孩子一樣與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在孩子的世界裡,也許一片小樹葉、一顆小棋子、一張小紙條就飽含著一個無比深沉的奇思妙想,這也正是他們接下來做事情的動機和目的所在了,單純以成年人的思維當然無法考量。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要盡可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給孩子相對自由的時間,拿孩子的事兒當事兒,讓孩子切實找尋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感。

“花木成畦手自栽”,每個孩子不都是一棵溫婉的植物嗎?請給他“花”的養育,然後,滿懷信心地靜待花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