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管理:叩開孩子的心扉
“愛”是個多麼無私的字眼!但凡提及它, 為人父母總能歷數付出的點點滴滴:上班下班, 起早貪黑, 鞠躬盡瘁, 無怨無悔……一幕幕記起來、記不起來的情節, 著實耗費了太多的精力。 然而, 盡其所能讓孩子吃飽穿暖算得上最好的養育了嗎?衣食住行的豐厚保障能否擔當起“愛”的全部?答案自是否定的。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 在其身心綜合發展的漫長過程裡, 除卻物力的支撐, 父母用心陪護至關重要。 比方他的依賴、信任抑或抵觸、排斥;他鍾愛開朗地笑, 還是時常羞赧地躲避?對於孩子而言,
Advertisiment
科學研究表明, 孩子在三歲左右已經擁有自我意識的萌芽, 但年齡尚小, 語言表達和行動能力比較欠缺, 即使面對父母“蠻不講理”的管教最多也就哭哭鬧鬧, 一覺醒來便煙消雲散了, “小孩子沒有隔夜仇”大致如此吧。 到了六七歲, 特別是進入到學校, 孩子在新環境中接觸到家人以外的諸位老師和同學, 情感反應的社會性將進一步增強, 周圍人的態度表現可以直接影響他的情緒變化。 此時孩子越發渴求得到自己心目中的權威人士, 譬如班主任、班幹部等的注意, 他盼望建立彼此重視且相互歡喜的心理感應;當然,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 所謂“撥開迷霧見太陽”, 靠的是父母的愛心和細心。 父母要“察言觀色”, 巧妙探索孩子某種行為背後特定的心理狀態, 尤其對待性格靦腆、不愛說話的孩子, 父母一定要擺好心態, 耐住性子, 放低身段, 管住脾氣。 孩子因為偶犯小錯而緊張焦慮時, 父母不妨摸摸他的頭, 親親他的臉, 和顏悅色地引導一番, 讓他立刻意識到大人的立場始終跟他同步, 原來父母是理解他、關愛他的;哪怕再次犯錯, 父母也不要硬生生去強調自己的責備和表達不滿, 要知道孩子打小建立著一定的道德準則, 六七歲的孩子游離在“自我矯正”和“屢教不改”之間,
Advertisiment
夢的修正:尊重孩子的情感
曾幾何時,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天下父母締造神童的至理名言。 儘管“尊重孩子”的口號喊了許久, 儘管素質教育改革一再宣導著“減負輕裝”, 卻依然阻擋不住越來越多的父母“說一套, 做一套”:作文班、奧數班把美好的童年排得滿滿當當;連繪畫、鋼琴這些本能修身養性的情趣也被大人挖空心思弄得走了味。
Advertisiment
初學走路的孩子摔倒了, 年輕的父母往往歸咎于不夠整潔的路面或者一顆絆腳的石子, 現實生活中的絕大多數父母也如此這般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經受風雨, 總是竭盡所能給他們最好的庇護。 老話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Advertisiment
花的養育:守護孩子的事情
孩子年齡漸長,等他們逐步融入以學習為主導任務的校園氛圍以後,越來越多的父母隨之把心思移位至孩子的學習上,除了瞭解學情、檢查作業,查看成績,基本很少顧及其他方面了。父母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當孩子熱情洋溢地提及某件事情,您漫不經心地敷衍一下;當孩子扯住您的衣角欲言又止,您毫無耐心地抽身離去……殊不知這類舉動已經著實傷了孩子的心!他的快樂因為沒有你的共鳴而倍感無趣;他的委屈因為缺乏你的體恤而傷心不已,他的困惑因為得不到你的指點而無所適從……一個不被重視的孩子特別容易沉默寡言,自暴自棄。這是閉鎖心理的成因之一,也是引發孩子極端行為的隱性因數。
在最親密的血緣關係間,假設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久之便在不知不覺中認定孩子的“從屬地位”,即認為他的優點是必須的,進步是應當的,根本不值得讚賞和肯定;犯錯卻是不可原諒的,父母就該“得理不饒人”地教訓一番,從而導致了親情的淡化與親子的隔閡。於是,孩子無法發現自身價值,小小年紀的他難免歎息自己竟一無是處,甚至不惜在“暴風驟雨”的預想中心生恐懼,然後為之逃避。另外,與成年人不同,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於正在進行的一件事情上,比如他看動畫片,那麼面對父母的問詢不會入心,回答就可能敷衍了事。“強扭的瓜不甜”呀,此刻父母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要學會體諒孩子,可以暫緩說話的時機。一般來講,孩子入睡前是精神最放鬆的時刻,父母可以借機陪他一會兒,溫柔地給他提供最充分的安全感,沒准他會主動卸下“防禦扮相”,像個真正的孩子一樣與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在孩子的世界裡,也許一片小樹葉、一顆小棋子、一張小紙條就飽含著一個無比深沉的奇思妙想,這也正是他們接下來做事情的動機和目的所在了,單純以成年人的思維當然無法考量。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要盡可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給孩子相對自由的時間,拿孩子的事兒當事兒,讓孩子切實找尋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感。
“花木成畦手自栽”,每個孩子不都是一棵溫婉的植物嗎?請給他“花”的養育,然後,滿懷信心地靜待花開。
孩子年齡漸長,等他們逐步融入以學習為主導任務的校園氛圍以後,越來越多的父母隨之把心思移位至孩子的學習上,除了瞭解學情、檢查作業,查看成績,基本很少顧及其他方面了。父母是否犯過類似的錯誤?當孩子熱情洋溢地提及某件事情,您漫不經心地敷衍一下;當孩子扯住您的衣角欲言又止,您毫無耐心地抽身離去……殊不知這類舉動已經著實傷了孩子的心!他的快樂因為沒有你的共鳴而倍感無趣;他的委屈因為缺乏你的體恤而傷心不已,他的困惑因為得不到你的指點而無所適從……一個不被重視的孩子特別容易沉默寡言,自暴自棄。這是閉鎖心理的成因之一,也是引發孩子極端行為的隱性因數。
在最親密的血緣關係間,假設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自居,久之便在不知不覺中認定孩子的“從屬地位”,即認為他的優點是必須的,進步是應當的,根本不值得讚賞和肯定;犯錯卻是不可原諒的,父母就該“得理不饒人”地教訓一番,從而導致了親情的淡化與親子的隔閡。於是,孩子無法發現自身價值,小小年紀的他難免歎息自己竟一無是處,甚至不惜在“暴風驟雨”的預想中心生恐懼,然後為之逃避。另外,與成年人不同,通常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於正在進行的一件事情上,比如他看動畫片,那麼面對父母的問詢不會入心,回答就可能敷衍了事。“強扭的瓜不甜”呀,此刻父母千萬不要大發雷霆,要學會體諒孩子,可以暫緩說話的時機。一般來講,孩子入睡前是精神最放鬆的時刻,父母可以借機陪他一會兒,溫柔地給他提供最充分的安全感,沒准他會主動卸下“防禦扮相”,像個真正的孩子一樣與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
在孩子的世界裡,也許一片小樹葉、一顆小棋子、一張小紙條就飽含著一個無比深沉的奇思妙想,這也正是他們接下來做事情的動機和目的所在了,單純以成年人的思維當然無法考量。無論父母還是老師,都要盡可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給孩子相對自由的時間,拿孩子的事兒當事兒,讓孩子切實找尋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心靈的歸屬感。
“花木成畦手自栽”,每個孩子不都是一棵溫婉的植物嗎?請給他“花”的養育,然後,滿懷信心地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