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打人的孩子如何“修理”

對孩子來說, 打這個舉動意味著排除, 對於他不喜歡的東西, 他就用打或者咬人、說“不”等等動作來表示, 這裡的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打, 而是兒童意志獨立的一個標誌。 但是, 如果大人這時大驚小怪地訓斥孩子:“不要打人!”孩子看到大人反映強烈, 他就領悟到:“啊, 這就是打人!”那麼, 孩子以後的打可能就是真的打了。

案例:我家有個剛滿三歲的男寶寶, 最近特別喜歡打人, 每次帶他出去玩, 他總能找到攻擊目標, 有時看見遠處的小弟弟, 都會跑過去打一下再跑開。 昨天帶他下樓玩, 他又打了一個坐在手推車裡的寶寶,

Advertisiment
每次我都溫和地制止他, 他當時答應不打人了, 可下一次又故態萌發。 請問, 我該怎麼糾正寶寶的“愛打人”的行為呢?

辣媽支招:我每次去樓下花園裡散步, 都會饒有興趣地觀察周圍的孩子, 他們之間時常會爆發“戰爭”, 有些小朋友會如你所說的那樣搞突然襲擊, 有些小朋友前一分鐘彼此還玩得很好, 後一分鐘就以拳頭和尖叫互相示威了。 我常開玩笑地說, 看著他們, 就知道1萬年前, 我們的祖先在語言匱乏和教化缺席的狀態下是如何相處的。

按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特梭利的說法,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會進入一個“打人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 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 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 在某個時間段內,

Advertisiment
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 並不斷重複實踐的過程。 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 兒童的心智水準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孩子打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如果他本能地覺得受到了侵犯, 語言能力又沒有發展到可以有效地跟別人溝通, 那就只好用拳頭“說話”了;二是他不過是想跟別的寶寶交朋友, 但又不知道怎麼更有禮貌地跟人家說“hello”, 只好“以武會友”。

所以, 在寶寶出手打人後, 只溫和地制止他是不夠的, 還要向他示範正確的相處之道。 下次他再出手的時候, 記得跟他說:“你是不是想跟小弟弟做朋友啊?如果想跟他做朋友, 可以握握他的手, 也可以把你的玩具拿出來跟他一起玩。

Advertisiment
你看, 你打小弟弟就只會把他弄哭。 ”這樣, 你不僅能讓孩子知道“不該做什麼”, 更能讓他知道怎麼做效果更好, 要知道, 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 堅持一段時間, 他的攻擊性行為很可能就會減少。

另外, 我要提醒你的是, 孩子常常出手打人, 必然也會遭到反擊, 在他挨打的時候別過於心疼, 不要輕易出手保護他, 等他挨過打來向你哭訴的時候, 告訴他, 如果不想被人打, 那也不要輕易打別人。 對兒童來說, 媽媽的多次溫和阻止, 或許都不如一次挨打的“自然後果”來得有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