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攀比的孩子,其實可以這樣"攀比"!

鏡頭一:

小冰快要過生日了, 爸爸媽媽想要簡單點在家裡度過, 小冰聽到後就堅決地說要在五星級酒店過一個隆重的生日派對, 媽媽說:我們可以把你的好夥伴邀請過來, 在家裡一樣可以過得很隆重的生日派對。 小冰卻一臉不滿地說:不行, 我的好朋友凡凡的生日派對就在五星級酒店舉行的, 我也要。

鏡頭二:

媽媽為東東買了一雙運動鞋, 原本想要給他一個意外驚喜, 誰知道, 東東見到後並沒有她所預想的興奮, 而是說:這不是我喜歡的那個名牌的, 我不要這個鞋子。 就算媽媽說這個鞋子跟那個名牌的差不多,

Advertisiment
但東東堅決說:除了我喜歡的那個牌子外, 其它牌子的鞋子我都不穿。

鏡頭三:

有一天, 娜娜從幼稚園放學回來, 就跟媽媽說要買一條白色公主裙。 娜娜一直都不會主動說要買什麼東西, 而且剛剛給她買了幾條裙子, 於是媽媽就問:怎麼突然要買白色公主裙啊?是不是幼稚園要表演需要用的?娜娜就說:不是, 我班上有個同學買了一條白色公主裙, 大家都說她穿起來很漂亮, 她還笑我沒有穿起來很漂亮的裙子呢。

小小的孩子, 已經知道吃飯要到五星級酒店, 衣服要穿名牌品牌, 別人有的東西, 自己一定要有, 甚至還要比別人的更好, 這是孩子真正懂得生活, 還是攀比心理在作祟?

誰是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徵,

Advertisiment
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 通常產生攀比心理的個體與被選作為參照的個體之間往往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導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過分誇大, 虛榮動機增強, 甚至產生極端的心理障礙和行為。

造成孩子攀比心理是

生活水準提高, 為孩子的攀比心理提供了物質基礎。

父母的過分溺愛, 對孩子有求必應, 使孩子覺得想要的東西可以唾手可得, 加劇孩子的攀比心理。

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 認為別人有的我也有, 是正確的行為。

父母的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影響孩子的價值觀的樹立。

我們可以怎麼幫助有攀比心理的孩子?

父母要反思自己是否過度追求物質上的享受。

Advertisiment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父母的言行無時無刻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生活條件的改善, 使大家都捨得在物質上花錢, 而孩子愛模仿的天性就會有樣學樣, 如果父母批評他的話, 甚至還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挨批評, 還會反問一句:爸爸媽媽也是這樣的, 那為什麼我就不行?

父母要愛得有道。 有些父母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並不好, 為了不讓孩子重走自己的道路, 或者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相比就差一大截, 會對自己的孩子過度大方, 甚至縱容, 花過多的錢在物質上的比較。 父母愛孩子並不是錯誤, 而是要愛得有道。 不能答應孩子的過分要求, 愛孩子也要把握在一個合理的度,

Advertisiment
不能以愛孩子為幌子而承擔力所不能及的消費。

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攀比心理。 攀比也並不是全都是不好的影響, 父母可以聰明地轉化一下, 讓孩子在修養上、學習上與小夥伴們相比較。 當孩子說班上的誰誰有一件很有趣的玩具, 自己也要買一個的時候, 父母可以跟著他的話題走:哦, 誰誰有一個這麼棒的玩具, 但是, 我聽說, 他是一個很熱心的小朋友, 那你要不要也像他一樣, 做一個熱心幫助別人的好孩子?讓孩子確定一個良性的比較物件。

經常帶孩子參加一些幫扶活動。 在幫扶別人的同時, 自己與他人的物質條件的懸殊, 更能讓他體會到自己的生活條件已經比別人幸福很多, 同時, 父母可以在旁多加引導,

Advertisiment
讓孩子學會感恩, 學會用自己的能力來説明有需要的人。

讓孩子覺得節約是一種時尚行為。 每一樣食物、衣服都是來之不易, 但是孩子是不知道它們怎麼生產出來的, 只知道只要用錢就可以買到。 孩子還處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的年齡。 父母可以在平時多給孩子宣傳環保節約的事例, 並說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都追潮流講環保。 可以把錢用在有利自己發展或者社會的需要, 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與別人攀比而花不必要的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