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愛有時需要等待,慢慢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媽媽的腿受傷了, 有些紅腫和疼痛。 孩子正在家裡玩玩具, 見到媽媽回來了, 很開心, 跑過去擁抱媽媽, 結果不小心碰到了媽媽的傷口。 媽媽叫了起來, 把孩子推開, 面色不悅。 孩子嚇到了, 以為媽媽生氣了。 媽媽告訴孩子, 自己的腿受傷了, 有些疼, 所以才會這樣。

孩子見後, 有些害怕, 走開了。 這時, 媽媽心裡有些傷心, 以為孩子不關心自己。 過了一會兒, 媽媽去房間找孩子, 看到整潔的房間弄得亂七八糟, 她以為孩子在找玩具玩, 頓時有些生氣, 就說了孩子幾句。 沒想到, 孩子慢慢把放在背後的手伸出來, 手裡拿著藥水和棉簽。

Advertisiment
這時媽媽才明白, 原來孩子在找這些東西, 他將手放在背後, 不讓媽媽看見, 想給她一個驚喜。 媽媽知道錯怪了孩子, 心裡有些愧疚和難受。 她向孩子道歉, 孩子望著她說:“沒關係, 媽媽受傷了心情會不好的, 容易發脾氣, 有時候我就是這樣。 媽媽, 你坐下來, 我給你擦藥, 等會兒就不疼了。 以後你受傷了, 我都會給你擦藥, 還給你按摩, 就像我每次受傷, 你也這樣對我一樣, 好嗎?”媽媽感動極了, 也為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感到羞愧, 她連忙說:“好好好, 真是媽媽的好兒子。 ”

為何面對這種情況時, 成人和孩子的反應會有差別?為何案例中的媽媽最先想到的是孩子不好的一面, 對孩子產生誤解?其實, 像這樣的誤解, 生活中並不少見。

Advertisiment
一方面, 成人與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思維的方式和表達的方式等都是有差異的, 正因為這些差異, 容易造成他們之間的交流障礙、理解誤差, 因而產生矛盾與誤會。 另一方面, 正因為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存在差異, 所以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現實中, 我們總是習慣于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時, 成人的第一反應是以自身的感受和理性去看待它們, 因而出現偏差, 這更多的是由於我們對兒童的不瞭解所引起的。 就像案例中的媽媽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只知道玩耍、不會關心人。 當她看到孩子弄亂房間的行為後, 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在找玩具, 而不是關心自己。
Advertisiment
同時, 她以成人的反應方式和速度去理解孩子的反應。 她以為孩子和她一樣, 看到某些事情後, 能及時做出反應和表達, 而在孩子沒有及時出現她期待的行為時, 她以為孩子是沒有這些行為的。 其實, 她沒想到, 她期待的這些行為只是滯後了一些。 當然, 也正是因為這樣, 才發生了這樣一個有關愛和感動的故事, 一個關於教育與反思的故事。

就像龍應台寫的《孩子, 你慢慢來》, 其實, 孩子原本就是“慢慢來”的, 只是我們成人有些著急罷了。 真正應該慢下來的是成人, 我們不僅需要蹲下來, 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對話, 我們更需要慢下來, 耐心地等待孩子的表達, 等待孩子的成長。 愛有時需要等待, 讓我們慢慢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