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請記住這句話吧:"教會孩子愛父母, 他才會愛他人, 也才會被人愛。 "這幅漫畫, 想來多數人並不陌生。 它是1991年高考"三南"卷寫作題, 漫畫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 不思圖報的不孝子孫。 我對這幅漫畫印象特別深刻, 不僅是因為後來多次在上課時和學生一起分析它, 更在於每次分析它時我就忍不住想:究竟誰之過--孩子?家庭?社會?
放眼今天的獨生子女, 我們更憂慮地發現:孝的觀念正逐漸淡薄, 傳統美德正日益失落。 不少孩子從小就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 養成了飯來張口, 衣來伸手的習慣;不少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
Advertisiment
"媽媽愛吃魚頭", 我希望父母們千萬別再給孩子做這樣的"榜樣"了!
1、讓孩子知道並感恩家長給他的愛。
孩子不孝敬父母是父母嬌慣的結果, 也是"媽媽愛吃魚頭"行為"榜樣"的結果。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
Advertisiment
真心愛孩子, 就要讓孩子懂的感受愛、體味愛。 也許我們許多家長已經習慣于付出, 並不希望得到回報或感恩, 或者認為孩子少不更事, 自己的作為沒有必要對他們解釋, 因此孩子只是靜靜的等待獲取, 從來不知道父母或親人對他的殷殷之情。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2、讓孩子知道並感受父母的艱辛。
現在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從事著怎樣的工作, 更不知道父母的錢是何等的來之不易。 由於不瞭解, 所以不理解, 也就談不上孝敬了。 在這種情況下, 做家長的應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 體會父母掙錢養家的不容易, 體會父母對孩子的親情, 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和愛。 因此父母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上班等, 讓孩子體會到父母是如何關心自己的,
Advertisiment
3、讓孩子知道並稔熟孝的故事。
孝,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有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孝的故事。 父母可充分利用這些故事, 讓傳統的美德流淌在孩子的血脈裡。 "羊兒跪乳, 烏鴉反哺", 教孩子明白孝心是真理和天性;"孔融讓梨", 使孩子懂得分享;"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讓孩子懂得關心父母, 愛在細微處。 與孩子共讀一篇文章, 如《孝心無價》;共唱一首歌, 如《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常回家看看》《燭光裡的媽媽》;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聲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應當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懂得感受愛、體味愛,並實踐愛。唯有如此,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走出狹隘和自私的天地,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共處,學會感恩,學會孝敬,整個世界才會充滿和諧的愛的陽光。
一日,我下班回家。對門家的小姑娘和她奶奶正在門口爭奪一袋垃圾。"我去倒!"小姑娘說。"太髒了,我去!"奶奶不同意。爭執了一會,小姑娘終於放棄了,奶奶提著垃圾下了樓。望著老奶奶顫悠悠的背影,我想說:給孩子孝的機會吧。
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不是長大就能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養成的。要想讓孩子養成孝的習慣,對父母、對他人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家長平時就應當多給孩子表達和實踐孝的機會。
1、呵護孩子的孝心人之初,性本善。在長輩無私的關愛下,很小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對長輩的愛。記得兒子很小時,媽媽帶他去作客,他拿了一顆糖果放在袋裡,說要給爸爸吃。回家後,兒子迫不及待地把糖果遞給我,我欣喜地接過糖果咬下半顆,說"真好吃,謝謝兒子!"並親了親他,兒子稚氣的臉上暫態綻開了燦爛的笑容。經常如此之後,兒子有好吃的總喜歡和爸媽分享,一根雪糕先給爸媽咬一口,一碗涼粉先讓爸媽嘗一嘗,而我們也總是樂意接受。漸漸地就成了習慣,直到成人了也如此。前不久,我和兒子一起喝喜酒,席間上來每人一碗鮑魚羹。兒子嘗了一小口說:"嗯,味道不錯。老爹,給你吃吧,你需要補。"讓我心裡暖暖的。
長輩關愛孩子,孩子孝敬長輩,這種親情關係是互動的。孩子隨時表現出來的對長輩的愛,哪怕是讓你嘗嘗他(她)的零食,玩玩他(她)的玩具,為替你做點事,長輩要樂意接受,並給予肯定和適時地表揚。這樣,孩子就會受到激勵,久之,孩子的孝心很自然地得到了強化。可是許多家長常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行啦行啦,有這份孝心就行了,我心領了。"這很可惜,因為孩子心中剛剛萌發的孝心意識,如果得不到尊重,受到拒絕,這一重要情感就會逐漸淡薄逝去。
是啊,讓孩子養成孝的習慣和品質,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引導培養。比如引導孩子學會關心長輩,懂得陪長輩聊聊天,懂得在節日裡向長輩送上一份祝福。每到母親節和孩子媽生日,我就會提醒兒子送媽媽一份小禮物;每個隔一段時間就提醒兒子去看看爺爺;無論兒子再忙也要帶他去墓地祭奠奶奶等等。比如引導孩子多為父母爭光,哪怕只是老師獎的一朵小紅花,作業中的紅五星。當教師多年,我清楚學生年齡越小為父母讀書的成分就越重,所以家長與其硬逼孩子讀書,還不如在孝心培養上多下功夫。再如引導孩子替父母分擔憂愁,學會自己的事儘量自己做,幫襯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為父母取鞋、取襪,掃地、擦桌子、倒垃圾等;尤其要讓孩子幫長輩添飯、沏茶等,這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逐漸培養孩子為長輩服務的意識和習慣。不過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孝是一種強迫性的勞動,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孝心,要在融洽的氛圍中,在愛心的驅使下,慢慢地養成,並逐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當孩子為長輩服務時,長輩應笑臉相迎或親親孩子,並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孩子覺得為長輩服務很自豪、很值得,是快樂、幸福的事。
3、創造機會讓孩子孝兒子剛讀小學那年,一次我出差在外,他媽媽身體不適,吃過晚飯鞋也沒脫就倒在床上。兒子見了,端來熱水,為媽媽脫去鞋洗了腳,掖好被子,然後退出去自己做作業。我得知後,好好地誇獎了兒子並給了他獎勵。這事給了我一個啟示:其實孩子懂得關愛父母,只是缺少表現的機會,那麼我們何不多創造些機會讓孩子表現呢?孩子孝心的養成需要實踐,如果沒有恰當的機會,縱有滿腔孝心也無從表現,那顆孝心就會被掩藏乃至泯滅。
有時裝病、裝忙、示弱是不錯的方法。讓孩子知道你也是人,也會生病,也需要他人關愛,從而讓孩子主動地為你做些事;電腦前坐久了,我便喊腰背酸痛,兒子就過來替我錘背,有時還幫我錄入文字。雙休日,我常和兒子商量:"我沒時間,你幫爸爸去買菜?"兒子問買什麼菜,我說買你喜歡的和媽媽喜歡的。(天下母親都知道兒女喜歡吃什麼,可是又有多少兒女知道媽媽愛吃什麼菜呢?何不借此讓孩子關心父母呢?)媽媽的示弱,給了兒子一個小男子漢的責任感,有重的東西幫著媽媽抬,我不在家時,夜裡陪媽媽去出診……。在為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孝心的同時也濃厚了親情。
孝,是一種習慣、一種品質,需要親身體驗。孩子只有做了,才能體驗到,只有不斷地實踐強化,才能內化為一種心理品質,形成一種習慣。知心姐姐盧勤曾說:"愛是一個口袋,往裡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當孩子懷著成就感和幸福感,一次次地表達孝心,那麼這一傳統美德最終必將養成,終身受用。
如《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常回家看看》《燭光裡的媽媽》;共誦一首詩詞,如《遊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聲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應當讓孩子知道,讓孩子懂得感受愛、體味愛,並實踐愛。唯有如此,才會使我們的孩子走出狹隘和自私的天地,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共處,學會感恩,學會孝敬,整個世界才會充滿和諧的愛的陽光。
一日,我下班回家。對門家的小姑娘和她奶奶正在門口爭奪一袋垃圾。"我去倒!"小姑娘說。"太髒了,我去!"奶奶不同意。爭執了一會,小姑娘終於放棄了,奶奶提著垃圾下了樓。望著老奶奶顫悠悠的背影,我想說:給孩子孝的機會吧。
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品質,不是長大就能自然形成,而是需要平時一點一滴養成的。要想讓孩子養成孝的習慣,對父母、對他人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家長平時就應當多給孩子表達和實踐孝的機會。
1、呵護孩子的孝心人之初,性本善。在長輩無私的關愛下,很小的孩子就會表現出對長輩的愛。記得兒子很小時,媽媽帶他去作客,他拿了一顆糖果放在袋裡,說要給爸爸吃。回家後,兒子迫不及待地把糖果遞給我,我欣喜地接過糖果咬下半顆,說"真好吃,謝謝兒子!"並親了親他,兒子稚氣的臉上暫態綻開了燦爛的笑容。經常如此之後,兒子有好吃的總喜歡和爸媽分享,一根雪糕先給爸媽咬一口,一碗涼粉先讓爸媽嘗一嘗,而我們也總是樂意接受。漸漸地就成了習慣,直到成人了也如此。前不久,我和兒子一起喝喜酒,席間上來每人一碗鮑魚羹。兒子嘗了一小口說:"嗯,味道不錯。老爹,給你吃吧,你需要補。"讓我心裡暖暖的。
長輩關愛孩子,孩子孝敬長輩,這種親情關係是互動的。孩子隨時表現出來的對長輩的愛,哪怕是讓你嘗嘗他(她)的零食,玩玩他(她)的玩具,為替你做點事,長輩要樂意接受,並給予肯定和適時地表揚。這樣,孩子就會受到激勵,久之,孩子的孝心很自然地得到了強化。可是許多家長常忽視了孩子的"閃光點":"行啦行啦,有這份孝心就行了,我心領了。"這很可惜,因為孩子心中剛剛萌發的孝心意識,如果得不到尊重,受到拒絕,這一重要情感就會逐漸淡薄逝去。
是啊,讓孩子養成孝的習慣和品質,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引導培養。比如引導孩子學會關心長輩,懂得陪長輩聊聊天,懂得在節日裡向長輩送上一份祝福。每到母親節和孩子媽生日,我就會提醒兒子送媽媽一份小禮物;每個隔一段時間就提醒兒子去看看爺爺;無論兒子再忙也要帶他去墓地祭奠奶奶等等。比如引導孩子多為父母爭光,哪怕只是老師獎的一朵小紅花,作業中的紅五星。當教師多年,我清楚學生年齡越小為父母讀書的成分就越重,所以家長與其硬逼孩子讀書,還不如在孝心培養上多下功夫。再如引導孩子替父母分擔憂愁,學會自己的事儘量自己做,幫襯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為父母取鞋、取襪,掃地、擦桌子、倒垃圾等;尤其要讓孩子幫長輩添飯、沏茶等,這不是單純的勞動,而是逐漸培養孩子為長輩服務的意識和習慣。不過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孝是一種強迫性的勞動,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孝心,要在融洽的氛圍中,在愛心的驅使下,慢慢地養成,並逐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當孩子為長輩服務時,長輩應笑臉相迎或親親孩子,並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孩子覺得為長輩服務很自豪、很值得,是快樂、幸福的事。
3、創造機會讓孩子孝兒子剛讀小學那年,一次我出差在外,他媽媽身體不適,吃過晚飯鞋也沒脫就倒在床上。兒子見了,端來熱水,為媽媽脫去鞋洗了腳,掖好被子,然後退出去自己做作業。我得知後,好好地誇獎了兒子並給了他獎勵。這事給了我一個啟示:其實孩子懂得關愛父母,只是缺少表現的機會,那麼我們何不多創造些機會讓孩子表現呢?孩子孝心的養成需要實踐,如果沒有恰當的機會,縱有滿腔孝心也無從表現,那顆孝心就會被掩藏乃至泯滅。
有時裝病、裝忙、示弱是不錯的方法。讓孩子知道你也是人,也會生病,也需要他人關愛,從而讓孩子主動地為你做些事;電腦前坐久了,我便喊腰背酸痛,兒子就過來替我錘背,有時還幫我錄入文字。雙休日,我常和兒子商量:"我沒時間,你幫爸爸去買菜?"兒子問買什麼菜,我說買你喜歡的和媽媽喜歡的。(天下母親都知道兒女喜歡吃什麼,可是又有多少兒女知道媽媽愛吃什麼菜呢?何不借此讓孩子關心父母呢?)媽媽的示弱,給了兒子一個小男子漢的責任感,有重的東西幫著媽媽抬,我不在家時,夜裡陪媽媽去出診……。在為孩子創造機會培養孝心的同時也濃厚了親情。
孝,是一種習慣、一種品質,需要親身體驗。孩子只有做了,才能體驗到,只有不斷地實踐強化,才能內化為一種心理品質,形成一種習慣。知心姐姐盧勤曾說:"愛是一個口袋,往裡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當孩子懷著成就感和幸福感,一次次地表達孝心,那麼這一傳統美德最終必將養成,終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