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普通感冒只是病毒感染, 即便不吃藥一周時間也會自行好轉。 然而, 車醫生卻收到了一位媽媽的來信說, 自己的寶寶, 因為感冒而最終誘發了腦炎。 那麼, 小小的感冒真的會引發可怕的腦炎嗎?又該怎麼辦呢?
媽媽來信:小小的感冒 居然引發了腦炎您好, 想請教個問題, 我家姑娘3歲, 之前發燒一直在家護理, 反復了兩天后, 燒退了, 但有感冒症狀, 沒有吃感冒藥, 因為以前都是這樣慢慢好的。 不過, 雖然退燒了, 但精神狀態卻不好。 去醫院看, 診斷為病毒性☆禁☆感染侵入到大腦, 輕微腦炎。
請問醫生, 不是說病毒感染是不用吃藥治療的嗎?但是不吃藥這次又發展到腦炎,
Advertisiment
我們已經知道, 普通感冒都是病毒感染, 不需要用抗病毒藥物, 但引起感冒的病毒卻並不止引起感冒, 它們同樣可以引起腦炎、肺炎、心肌炎等等, 包括最近正流行的手足口病, 這也是病毒感染, 每年都有不少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
在解釋來信媽媽的問題之前, 我們首先要清楚以下兩點:
無論是腦炎、肺炎、心肌炎、還是重症、手足口病, 其發生率都是比較低的, 同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感冒次數相比, 這些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並不大,
Advertisiment
這些併發症、重症是無法事先預測, 也無法通過藥物來預防的。 也就是說, 當你在感染初期只有感冒症狀的時候, 沒有方法能夠預測你會不會發展成為重症, 如果你最終發展成了重症, 那麼不管你在感染初期應用了什麼藥物, 都改變不了這個最終的結果。
唯一例外的只有流感, 在48小時內應用相應的抗病毒藥物有可能有用, 但也不是一定能阻止重症的發生。 所以說, 這些情況既不是“燒出來的”也不是“拖出來的”, 而是疾病自然發展的過程, 只有少數孩子會發展到這一步。
雖“無藥可用”, 但不等於“什麼都不做”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問, 既然用什麼藥都沒有用, 那我們就只能等著嗎?
當然不是。 “沒有藥可以用”≠“什麼都不做”。
Advertisiment
精心護理, 注意觀察
作為家長, 這個時候要做的事情很多, 包括密切的觀察、精心的護理, 以及適當的對症治療等。 比如說, 給孩子多喝水, 準備易於消化的食物, 適時應用退熱藥物以減輕不適感, 以及充分的安慰和陪伴, 這都是家長需要做的, 而最重要的任務則是觀察病情變化, 尤其是孩子的精神狀態,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要注意。
這裡的精神狀態主要是指退熱後的精神狀態, 因為有的孩子體溫升高時會伴隨比較重的全身症狀(頭暈、頭疼、肌肉關節疼、肚子疼等), 從而表現出精神不好, 而一旦吃過退燒藥體溫降下來後就恢復生龍活虎的狀態, 這種情況是不需要擔心的。
出現重症信號, 及時就診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精神萎靡或者異常煩躁, 或者大年齡的孩子出現了性格改變或者行為異常, 那麼一定要去醫院, 因為這有可能就是重症的信號。 當然了, 如果你已經給孩子應用了足量的退燒藥和足夠多的飲水, 但體溫仍然不降並且精神不好, 那也應該上醫院。
其他可能提示重症的信號包括:面色蒼白或青紫、喘憋、呼吸急促(安靜及體溫正常時), 頻繁的嘔吐或腹瀉, 肢體抽搐, 尿量減少等。
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 也需要上醫院進一步確診。
無重症信號時, 去醫院意義不大也許有家長會問, 你說得這麼複雜, 我們自己也不懂, 那我們從一開始就去醫院待著不是更好?
這樣想也是不對的。
醫院的措施:對症治療
要理解這個問題, 首先要瞭解重症的孩子到醫院後醫生能做些什麼。
Advertisiment
對症治療的目的:爭取時間, 幫助孩子自己“挺”過去
因為絕大多數病毒並沒有真正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存在, 即使是重症感染也一樣。 醫生用這些輔助的手段, 目的是儘量讓孩子的生命體征保持在一個更穩定的狀態, 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來等待機體自己“挺過去”, 同什麼都不做完全靠自己挺相比, 有這些手段的幫助,挺過去的可能性更大,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應用了這些手段之後還是不行,這種情況醫生也就沒有辦法了。
在你沒有出現重症表現的時候,去醫院待著又有什麼意義呢?何況待在醫院有可能會交叉感染,醫院嘈雜而陌生的環境也令孩子感到不安,影響孩子的睡眠,不利於病情恢復,而且前面已經講過,從概率上來說,出現重症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為了一點不大的風險就每次發燒都去醫院留觀也是不合適的。
病毒感染有可能合併細菌有的家長說,我們上次一開始醫生也說是病毒,後來好幾天不退燒,再來看就變成細菌了,最後還得靠消炎藥(抗生素)才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抗生素,要在確診有細菌感染才可用
首先,病毒感染之後再合併細菌感染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感染最後都會合併細菌,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的,而抗生素要在確定存在細菌感染之後才能用,所以我們不應該為了只是有可能會發生的“細菌感染”而提前應用抗生素,這樣會造成嚴重的濫用。
就診,避免言語誤導醫生
所以,也請家長們千萬不要跟醫生說“我們上次就是這樣,結果後來加重了”之類的話,因為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絕大多數聽到這句話的醫生都會選擇自我保護而給你增加不必要的治療。
現在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提問,這位媽媽其實已經做得很好,只是在遭遇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腦炎”之後變得不自信,其實,腦炎的發生率不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倒楣碰上了,與吃不吃藥沒有關係,完全不需要自責,同樣也不需要因此而動搖信念,畢竟我們一生中,得感冒的次數要遠比得腦炎的次數多得多。
有這些手段的幫助,挺過去的可能性更大,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應用了這些手段之後還是不行,這種情況醫生也就沒有辦法了。在你沒有出現重症表現的時候,去醫院待著又有什麼意義呢?何況待在醫院有可能會交叉感染,醫院嘈雜而陌生的環境也令孩子感到不安,影響孩子的睡眠,不利於病情恢復,而且前面已經講過,從概率上來說,出現重症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為了一點不大的風險就每次發燒都去醫院留觀也是不合適的。
病毒感染有可能合併細菌有的家長說,我們上次一開始醫生也說是病毒,後來好幾天不退燒,再來看就變成細菌了,最後還得靠消炎藥(抗生素)才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抗生素,要在確診有細菌感染才可用
首先,病毒感染之後再合併細菌感染的情況是存在的,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毒感染最後都會合併細菌,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的,而抗生素要在確定存在細菌感染之後才能用,所以我們不應該為了只是有可能會發生的“細菌感染”而提前應用抗生素,這樣會造成嚴重的濫用。
就診,避免言語誤導醫生
所以,也請家長們千萬不要跟醫生說“我們上次就是這樣,結果後來加重了”之類的話,因為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絕大多數聽到這句話的醫生都會選擇自我保護而給你增加不必要的治療。
現在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提問,這位媽媽其實已經做得很好,只是在遭遇了一次意料之外的“腦炎”之後變得不自信,其實,腦炎的發生率不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倒楣碰上了,與吃不吃藥沒有關係,完全不需要自責,同樣也不需要因此而動搖信念,畢竟我們一生中,得感冒的次數要遠比得腦炎的次數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