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世界上環境質量最好的國家之一。 這既應歸功于德國完備、詳盡的環境立法, 更應歸功于德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
一、環境教育理念:注重情感與實踐
人的環境素養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
它不僅包括環境知識和技能,
還包括環境意識和價值觀。
而這種環境意識和價值觀來自人們自幼對環境問題的深切感受。
德國環境教育學者賴納·多拉瑟(RainerDollase)指出,
環境教育“情感基礎第一,
不是認知第一”1。
早先德國教育界認為“人們掌握環境知識才會保護環境”,
后來才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人們熱愛環境才會保護環境”。
Advertisiment
針對幼兒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 德國幼兒園注重把幼兒情感目標放在首位, 認為只有讓幼兒到環境中去認識自然, 感受自然, 欣賞自然的美, 才能使他們真正熱愛自然, 關心環境。
在德國的幼兒園里, 沒有大、中、小班的區分, 所有的幼稚園不分公立還是私立的, 全部采用混齡編班的體制。 德國的幼教界一致認為, 幼兒在混齡的班級里更有利于成長, 這樣孩子可以熟悉各種社會行為, 而且能夠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品質。 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時代里, 混齡編班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大家庭中兄弟姊妹一起成長的感覺, 也使孩子懂得禮讓, 懂得分享, 使孩子們相處更加的融洽、和諧。 (德國幼稚園不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的教育目標,
Advertisiment
在德國大部分的幼稚園只提供半天班。 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更加充分, 使孩子真正體會到親子的樂趣。 德國幼教界非常強調親職教育, 并認為它是無法通過幼稚園教育來取代的。 鑒于此, 幼稚園盡量只提供半天班, 只有少數的幼稚園提供全天班, 幫助那些因是單親家庭、或雙親均為大學生、亦或父母正在接受職業訓練家庭照顧和教育幼兒。 一般家中有0~3歲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可以向所屬工作單位申請長達三年的教育假, 留職停薪, 而政府在此段時間內每月發給父母教育津貼, 因此在德國收0~3歲幼兒的托兒所數量并不多。 有3~6歲幼兒的家庭通常父母親中會有一方只上半天班,
Advertisiment
德國環境教育協會和教師培訓中心赫爾曼教授通過研究發現, 更多地傳授知識并不一定意味著行為的改變, 而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幼兒參與實際行動。 德國的幼兒園顯然十分強調這一點, 如他們讓孩子們去野外觀察動植物, 學習種植莊稼, 自己動手改變幼兒園面貌, 布置活動室, 從中慢慢積累與環境共處的經驗, 為形成良好的環境素養打好基礎。
二、幼兒園環境創設:崇尚自然
走進德國的幼兒園,
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環境樸素而自然。
Advertisiment
Advertisiment
我們參觀的兩所幼兒園的室內布置處處洋溢著一種純樸自然的清新感:簡簡單單的原木家具, 隨處可見的綠色植物, 樹根、干草編制而成的藝術造型……活動室墻上貼的、掛的都是幼兒的作品, 幼兒園里每一個角落都體現了孩子們獨具匠心的構思與設計, 落葉、枯枝、堅果、貝殼等無不成為他們進行藝術想象與創造的素材。
三、戶外活動:靈活多樣
如今的孩子, 特別是城市里的孩子, 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實在太少了。 德國弗勒博格市生態中心的主任伯格曼說, “很多孩子呆在室內的時間太長。 我希望他們能有機會親近自然, 并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 教師除了努力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滲透在課程中以外, 還應精心策劃,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到森林、田野去接觸和探究大自然。
1.別開生面的“森林日”
德國的幼兒園沒有統一的課程要求,但它們幾乎都把環境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像上面提到的Hunstein幼兒園,孩子們每天除了進入花園活動外,每個小組(混齡班)每周都有一個“森林日”。這一天,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里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教師常常通過一些游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里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手觸摸樹林里的各種生物。教師有時讓孩子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里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有時帶領孩子們種花植樹,種植莊稼,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這樣,幼兒園通過“森林日”活動誘導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2.全天候的戶外活動
在卡塞爾,我們參觀了Waldkindergarten,這是一所不同尋常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整天在森林或戶外活動。德國大約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人們稱它們是“沒有房頂和圍墻的幼兒園”。
Waldkindergarten有兩個混齡小組,其中一個組包括下午放學的小學生。每組大約有20個孩子,兩個專業教師,一個實習員,還有一些志愿者。上午9點鐘,孩子到幼兒園門口集中,相互問好、唱歌,然后開始向森林進發。他們在森林里玩耍,無拘無束,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觀察植物和小動物。有時玩一些探險游戲。我們參觀那天,教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做向導。5歲的路易斯拉著我的手踩著厚厚的落葉走向密林深處,如同在自己家里那般熟悉。他帶我認識了薄荷樹,觀察了滿地的薄荷殼;領我探索了狐貍洞,通過觀察洞口的落葉來判斷有沒有狐貍住在里面:教我尋找點火石,通過撞擊兩塊石頭來獲得火種……我驚詫于孩子豐富的自然知識。……德國專家談嬰幼兒急救
活動當天,無論什么天氣,孩子們都要穿防雨衣褲和靴子。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背包,里面裝有防水墊子、保溫瓶和飯盒。中午,大家圍坐一圈,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談論各自在樹林里的新發現。那天,飯后的集體活動是到樹林里收集各種各樣的自然物,如落葉、枯枝、青苔、石頭等,并在空地上集體創作一幅拼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一方面自由地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秘,一方面盡情發揮想象力。當然,他們會遵守一些規則,如不去傷害周圍的動植物。
這類幼兒園改變傳統、封閉的教學環境,使孩子完全投身于自然界,身臨其境地感受風霜雨雪,觀察春夏秋冬。在陽光和新鮮空氣的沐浴下,孩子們無拘無柬,健康成長,從中他們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豐富的環境教育資源
充分利用當地環境教育資源,如環境教育中心、自然博物館及國家公園等環境教育機構,是德國幼兒園的另一戶外教學途徑。德國幾乎每一個市鎮都有類似機構,它們一方面承擔著培訓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的任務,另一方面為學校提供戶外活動的場所,因為校園的環境資源畢竟有限。這些機構每年提供一份菜單式的活動計劃,不同層次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內容,并在約定的時間帶孩子們去聽取由環境教育中心等機構配備的專業教師的講課。對于年齡小、生活經驗有限的幼兒來說,這些機構采取的直觀、生動、綜合、互動的活動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法蘭克福的環境教育中心(Naturschutzhaus)主要是讓孩子們觀察動物、經歷種植過程、食用有機蔬菜以及學習如何減少浪費等。“中心”有真正的蜂窩、鳥巢,供孩子考察學習用。其中既有專業教師極富人性化的解說,又有嚴謹、科學的文字解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獲得需要的知識。有些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如孩子們蒙上眼睛赤腳走過鋪有泥土、石子、松子等不同材料的地面,并用手觸摸旁邊的植物,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特性。
卡塞爾的水實驗中心(Wassererlebnishaus)也是一個學習自然環境知識,聯絡人與自然之間感情的好地方。這里展示了以水為主題的各種設備和裝置,如水的循環凈化系統模型,水流沖擊堤壩導致淤泥堆積的模擬裝置,以及水車將水由低處引向高處的模型,等等。這里有齊備的水桶、撈網、放大鏡,孩子可以捕撈、觀察各種水生物;這里有琳瑯滿目的工具間,供孩子動手探索自然的奧秘;這里還有孩子們建造的“昆蟲旅館”,吸引著各種各樣的昆蟲來安家落戶。這里所有的設備與裝置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卡塞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里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木頭圖書館,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樹木。一種樹木做成一本書的形狀,里面掏空放置這種樹的葉子、果實等標本或蠟制品。不需任何文字說明,孩子便可一目了然地了解這一植物的基本特性。這里除了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標本以外,還有一些活的動物。我們參觀時展覽的主題是“冰河時代”,館內展示了冰河時代的各種生物以及遠古人類生活的場景。另外,這里還特地準備了一個手工車間,為孩子們——這些“石器時期的藝術家”提供制作各種手工藝品的用具和材料。
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浸潤于環境之中、讓孩子們親身參與的環境教育,無疑對德國公民的環境意識與環境素養的培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所說:“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的。如果他們漠然,那是現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歪曲。讓孩子們,特別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親近大地,帶領他們在自然里做游戲,去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來立有的和諧和平衡,這不僅是為了環境教育,也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和陶冶……”……一位德國父親對女兒的性教育
德國幼兒教育“以兒童為本”
德國慕尼黑國家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馮納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學、人類學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長達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國政府作相關決策時具有一定影響力。他認為:
父母角色應有區別
家庭中,父母雙方經常爭論“到底誰該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哪一方占優勢”。馮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際上,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當,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僅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們在各方面對孩子的角色影響也有區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問題,都是父親影響大于母親;在親子關系方面,母親的影響遠甚于父親。 ……一個德國典型家庭的生活
夫妻關系影響孩子
馮納教授說,許多調查表明,“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條件”、“父母學歷高低”等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直接影響,但父母的社會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特別是夫妻關系的質量對孩子的影響尤甚。
一般來說,夫妻關系好、家庭穩定,孩子的快樂程度就高,也絕少會出現心理問題。而如果夫妻關系不好或者離異,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調查表明,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中,有24%無法接受“父母離異”這個事實,需要接受心理咨詢;而如果父母離異后再婚,那么需要接受心理咨詢的孩子比例就急劇上升到47%。
親子需要優質時間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父母(特別是父親)往往因為工作忙而很少有時間跟孩子相處。因此而有愧疚心理的為人父母者大多以為,盡量多擠時間跟孩子相處,就可以“補償”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馮納教授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好壞,不在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在于相處的質量如何,即要用優質時間進行親子活動。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了解孩子心理。特別是工作繁忙的父親,更應想方設法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妻子要積極鼓勵丈夫參加撫養孩子,教會丈夫盡快進入育子角色。……寶寶心理發育和早期教育
要50%投資在家教上
這里的投資指的是家庭為了教育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時間等的總和。馮納教授說:“我參觀過中國的幼兒園、學校,父母出許多錢讓孩子上那么好的學校,真羨慕這里的孩子。”但是,中國的父母大多以為孩子上了學,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了。其實不然,在孩子長大成人前,父母必須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氣。馮納教授指出,如果將一個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資以“1”為計算單位,那么父母就應將其中的50%投資在家庭教育上。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想了解更多的關于親子的話題嗎?快進入搜狐母嬰“寶寶手冊”欄目瀏覽更多的內容,或者進入搜狐母嬰“媽媽教室”社區和更多的網友交流經驗吧!
編輯:美娜
還應精心策劃,帶領孩子走出幼兒園,到森林、田野去接觸和探究大自然。1.別開生面的“森林日”
德國的幼兒園沒有統一的課程要求,但它們幾乎都把環境教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像上面提到的Hunstein幼兒園,孩子們每天除了進入花園活動外,每個小組(混齡班)每周都有一個“森林日”。這一天,教師會帶領孩子們到附近的森林進行教學活動。他們在森林里認識動植物,探究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感受四季的氣候變化。教師常常通過一些游戲讓孩子們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里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讓他們用手觸摸樹林里的各種生物。教師有時讓孩子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里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有時帶領孩子們種花植樹,種植莊稼,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就這樣,幼兒園通過“森林日”活動誘導孩子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2.全天候的戶外活動
在卡塞爾,我們參觀了Waldkindergarten,這是一所不同尋常的森林幼兒園,孩子們整天在森林或戶外活動。德國大約有370多個森林幼兒園,人們稱它們是“沒有房頂和圍墻的幼兒園”。
Waldkindergarten有兩個混齡小組,其中一個組包括下午放學的小學生。每組大約有20個孩子,兩個專業教師,一個實習員,還有一些志愿者。上午9點鐘,孩子到幼兒園門口集中,相互問好、唱歌,然后開始向森林進發。他們在森林里玩耍,無拘無束,與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主要活動是觀察植物和小動物。有時玩一些探險游戲。我們參觀那天,教師讓孩子們給我們做向導。5歲的路易斯拉著我的手踩著厚厚的落葉走向密林深處,如同在自己家里那般熟悉。他帶我認識了薄荷樹,觀察了滿地的薄荷殼;領我探索了狐貍洞,通過觀察洞口的落葉來判斷有沒有狐貍住在里面:教我尋找點火石,通過撞擊兩塊石頭來獲得火種……我驚詫于孩子豐富的自然知識。……德國專家談嬰幼兒急救
活動當天,無論什么天氣,孩子們都要穿防雨衣褲和靴子。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背包,里面裝有防水墊子、保溫瓶和飯盒。中午,大家圍坐一圈,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談論各自在樹林里的新發現。那天,飯后的集體活動是到樹林里收集各種各樣的自然物,如落葉、枯枝、青苔、石頭等,并在空地上集體創作一幅拼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一方面自由地探索、發現大自然的奧秘,一方面盡情發揮想象力。當然,他們會遵守一些規則,如不去傷害周圍的動植物。
這類幼兒園改變傳統、封閉的教學環境,使孩子完全投身于自然界,身臨其境地感受風霜雨雪,觀察春夏秋冬。在陽光和新鮮空氣的沐浴下,孩子們無拘無柬,健康成長,從中他們親近自然、珍愛生命,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豐富的環境教育資源
充分利用當地環境教育資源,如環境教育中心、自然博物館及國家公園等環境教育機構,是德國幼兒園的另一戶外教學途徑。德國幾乎每一個市鎮都有類似機構,它們一方面承擔著培訓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的任務,另一方面為學校提供戶外活動的場所,因為校園的環境資源畢竟有限。這些機構每年提供一份菜單式的活動計劃,不同層次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活動內容,并在約定的時間帶孩子們去聽取由環境教育中心等機構配備的專業教師的講課。對于年齡小、生活經驗有限的幼兒來說,這些機構采取的直觀、生動、綜合、互動的活動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法蘭克福的環境教育中心(Naturschutzhaus)主要是讓孩子們觀察動物、經歷種植過程、食用有機蔬菜以及學習如何減少浪費等。“中心”有真正的蜂窩、鳥巢,供孩子考察學習用。其中既有專業教師極富人性化的解說,又有嚴謹、科學的文字解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獲得需要的知識。有些活動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如孩子們蒙上眼睛赤腳走過鋪有泥土、石子、松子等不同材料的地面,并用手觸摸旁邊的植物,說出它們的名稱和特性。
卡塞爾的水實驗中心(Wassererlebnishaus)也是一個學習自然環境知識,聯絡人與自然之間感情的好地方。這里展示了以水為主題的各種設備和裝置,如水的循環凈化系統模型,水流沖擊堤壩導致淤泥堆積的模擬裝置,以及水車將水由低處引向高處的模型,等等。這里有齊備的水桶、撈網、放大鏡,孩子可以捕撈、觀察各種水生物;這里有琳瑯滿目的工具間,供孩子動手探索自然的奧秘;這里還有孩子們建造的“昆蟲旅館”,吸引著各種各樣的昆蟲來安家落戶。這里所有的設備與裝置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卡塞爾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這里有一個非常特殊的木頭圖書館,匯集了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樹木。一種樹木做成一本書的形狀,里面掏空放置這種樹的葉子、果實等標本或蠟制品。不需任何文字說明,孩子便可一目了然地了解這一植物的基本特性。這里除了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標本以外,還有一些活的動物。我們參觀時展覽的主題是“冰河時代”,館內展示了冰河時代的各種生物以及遠古人類生活的場景。另外,這里還特地準備了一個手工車間,為孩子們——這些“石器時期的藝術家”提供制作各種手工藝品的用具和材料。
從幼兒園就開始的浸潤于環境之中、讓孩子們親身參與的環境教育,無疑對德國公民的環境意識與環境素養的培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國“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先生所說:“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的。如果他們漠然,那是現代都市生活對童心的歪曲。讓孩子們,特別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親近大地,帶領他們在自然里做游戲,去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來立有的和諧和平衡,這不僅是為了環境教育,也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和陶冶……”……一位德國父親對女兒的性教育
德國幼兒教育“以兒童為本”
德國慕尼黑國家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馮納斯基斯教授是教育學、人類學博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長達25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德國政府作相關決策時具有一定影響力。他認為:
父母角色應有區別
家庭中,父母雙方經常爭論“到底誰該管孩子多些”、“家庭教育中,父親與母親哪一方占優勢”。馮納教授的研究表明,實際上,父親與母親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作用旗鼓相當,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僅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有高下,他們在各方面對孩子的角色影響也有區別:孩子的自我價值、受教育程度及心理問題,都是父親影響大于母親;在親子關系方面,母親的影響遠甚于父親。 ……一個德國典型家庭的生活
夫妻關系影響孩子
馮納教授說,許多調查表明,“父母給孩子提供的經濟條件”、“父母學歷高低”等都對孩子的成長沒有直接影響,但父母的社會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長,特別是夫妻關系的質量對孩子的影響尤甚。
一般來說,夫妻關系好、家庭穩定,孩子的快樂程度就高,也絕少會出現心理問題。而如果夫妻關系不好或者離異,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調查表明,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中,有24%無法接受“父母離異”這個事實,需要接受心理咨詢;而如果父母離異后再婚,那么需要接受心理咨詢的孩子比例就急劇上升到47%。
親子需要優質時間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父母(特別是父親)往往因為工作忙而很少有時間跟孩子相處。因此而有愧疚心理的為人父母者大多以為,盡量多擠時間跟孩子相處,就可以“補償”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馮納教授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好壞,不在于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長短,而在于相處的質量如何,即要用優質時間進行親子活動。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學會如何與孩子相處,了解孩子心理。特別是工作繁忙的父親,更應想方設法積極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妻子要積極鼓勵丈夫參加撫養孩子,教會丈夫盡快進入育子角色。……寶寶心理發育和早期教育
要50%投資在家教上
這里的投資指的是家庭為了教育孩子而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時間等的總和。馮納教授說:“我參觀過中國的幼兒園、學校,父母出許多錢讓孩子上那么好的學校,真羨慕這里的孩子。”但是,中國的父母大多以為孩子上了學,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了。其實不然,在孩子長大成人前,父母必須在家庭教育上花大力氣。馮納教授指出,如果將一個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投資以“1”為計算單位,那么父母就應將其中的50%投資在家庭教育上。因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想了解更多的關于親子的話題嗎?快進入搜狐母嬰“寶寶手冊”欄目瀏覽更多的內容,或者進入搜狐母嬰“媽媽教室”社區和更多的網友交流經驗吧!
編輯: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