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5、6歲時,
女兒竟慢慢開始“冷漠”起來,
動不動就命令我們給她做這做那,
而且稍不滿意就大吼大叫,
無理呵斥。
女兒小時候嘴巴特別甜,
與人相處時也很大方懂事,
碰到別人給她零食或玩具,
她每次都一個勁兒地道謝;家裡有什麼好吃的,
她也總不忘給爸媽和外婆分一點。
可到了5、6歲時, 女兒竟慢慢開始“冷漠”起來, 動不動就命令我們給她做這做那, 而且稍不滿意就大吼大叫, 無理呵斥。 最讓我痛心的是去年發生的一件事:那天下著小雨, 我送女兒去上學, 我在前, 她在後。 我一時沒注意, 腳打滑了, 一下子摔倒在地,
Advertisiment
痛定思痛,
我和妻子經過商議決定,
要在家裡開設“感恩課堂”,
讓女兒學會感恩。
課題一:
解決女兒吃飯“剩一點”的問題
每頓飯,
女兒碗裡總要剩下不少飯菜,
要麼挑剔地說不好吃,
要麼說太飽了吃不下。
起初,
我們總是命令她吃,
可她往往只扒幾粒就跑遠了。
於是我們改變策略, 創設情景讓她感受糧食得來的辛苦:教她背誦唐詩《憫農》, 一字一句給她解釋詩意, 還照著詩意編排成小品, 分角色扮演;空閒時, 我搬出生物知識, 給她講“種子的生長”, 讓她知道收穫一粒米要經過播種、栽插、施肥、收割、涼曬等很多環節, 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看到電視上播放有關“憶苦思甜”、“貧困交加”的節目內容,
Advertisiment
漸漸地,
女兒明白了許多事理,
吃飯時碗裡“剩一點”的習慣得到了徹底改變,
而且花錢大手大腳、穿著打扮挑三揀四的毛病也得到了改正。
課題二:
解決女兒“只知受恩不知感恩”的問題
女兒喜歡模仿,
沒有做過的事情總喜歡去嘗試一番,
我們便抓住這個特點,
適時引導。
為了讓女兒對“感恩課堂”不感到厭煩和枯燥,
我們總是想方設法把內容辦得更豐富些,
把形式搞得更多彩些。
當有些內容適宜講故事時,
我們就開展講故事比賽;或者我們講,
女兒複述。
比如教女兒謙讓,
我們就講“孔融讓梨”這類小故事,
讓她細細品味其中的道理。
Advertisiment
課題三:
解決女兒“不珍惜勞動成果”的問題
針對於此, 我們讓她學會把自己的事做好, 比如起床後疊被子, 做完作業後整理文具, 弄髒了地板自己負責打掃等, 培養女兒的責任心, 也感知家長照顧她起居的不易。 “感恩課堂”開辦一年多來, 女兒變得越來越懂事, 在一次次的互動中, 我們一家人的感情也更融洽了。 前不久的一個星期天, 女兒主動要求切菜。 面對又硬又圓的胡蘿蔔, 女兒堅決不讓我們幫忙,
Advertisiment
看到女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們深切體會到:感恩教育,
是家教中的重要環節,
和孩子日後的性格塑造、習慣養成緊密相關。
孩子不知感恩,
不是長輩給孩子的愛太少,
而是賜予他們的愛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