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對寶寶過敏知識大全

不要以為只有濕疹是過敏, 其實寶寶的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都有可能產生過敏, 小編綜合整理了崔玉濤的書籍、講座、微博等內容, 希望能説明到各位新手媽媽們~

什麼是過敏

嬰幼兒過敏目前是全世界最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之一, 被稱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流行性的非感染性疾病現象。

當人體免疫系統對來自空氣、水源、接觸物或食物中天然無害物質出現過度反應時就可認為人體出現了過敏。 其中的三個關鍵字是:人體免疫系統、天然無害物質和過度反應。 過敏不是因為免疫功能低下,

Advertisiment
反而是免疫功能異常增強而導致的。

過敏主要累及皮膚、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 累及皮膚可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或特異性皮炎(濕疹);累及消化系統可出現嘔吐、噁心、腹痛、腹瀉、便秘、大便帶黏液及血液、生長遲緩;累及呼吸系統可出現頻繁打噴嚏、流鼻涕、咳嗽、喘息等。 除了皮膚表現, 過敏的其他表現不夠特異, 往往很難在早期得到診斷。

過敏的三種類型

根據發生的不同機理, 過敏可分為IgE(血液免疫球蛋白E)介導、非IgE介導和IgE—非IgE聯合介導三種類型。

IgE介導類型發病急, 遇到過敏原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病。 皮膚可表現出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系統表現出鼻炎、眼結膜炎、哮喘等;消化系統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等。

Advertisiment

非IgE介導類型發病緩慢, 遇到過敏原後48至72小時才發病。 主要出現消化道表現, 類似腸炎。 IgE—非IgE聯合介導類型發病有時急, 多數情況較為緩慢, 以特異性皮炎(濕疹)或胃腸病為表現。

平常提到的過敏原檢測包括皮膚點刺試驗、血IgE(免疫球蛋白E)檢測都是針對IgE介導過敏而言, 所以不是所有過敏都能通過過敏原檢測確定。 孩子進食、接觸或吸入某些物質後的反應及回避後症狀消失的速度和程度, 以及再次進食、接觸和吸入後同樣症狀再次出現的速度和程度才是診斷過敏最準確的指標。

過敏的三個不同階段

過敏是人體免疫系統對外來物質的異常反應過程, 它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 過敏有皮膚和胃腸道、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三個不同階段的表現。

Advertisiment

過敏主要影響人體三大系統:皮膚、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 其中胃腸和皮膚表現最早。 進食後出現嘔吐(注意不是溢奶)、腹瀉、便秘, 特別是腹瀉、便秘交替出現以及嚴重腹絞痛等都可能是過敏表現。 過敏常見於皮膚。 急性過敏, 即IgE介導過敏, 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局部或全身風團表現——急性蕁麻疹。 嘴唇、臉部和眼周的急性血管神經性水腫也是過敏的急性表現。 慢性皮膚過敏表現除了瘙癢、紅斑外, 主要為特異性皮炎(濕疹)。 瞭解急慢性表現, 目的是為了盡可能從生活中尋找過敏原。

過敏時間較長後, 可侵襲呼吸道。 上呼吸道表現類似“感冒”, 反復流涕、咳嗽、扁桃體腫大、腺樣體肥大等。 急性、IgE介導過敏的上呼吸道症狀,

Advertisiment
包括鼻癢、打噴嚏、流涕或鼻塞、結膜炎等;下呼吸道症狀包括咳嗽、胸悶、喘息或氣短。 對於“反復”呼吸道感染, 必須區分是免疫功能低下所致, 還是與過敏相關。 沒有結論之前, 不要輕易使用免疫增強劑, 以免過敏加重。

家長不要以為過敏會隨著孩子成長一定會自動改善, 過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 有些情況會越發展越難治。 家長只有瞭解了過敏的發展轉變, 瞭解了過敏的嚴重性, 才能夠做到及早預防和治療。 找到過敏原, 才是根治過敏的辦法。

如何尋找過敏原

現在很多醫院都在開展過敏診斷, 包括皮膚點刺試驗和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等。

皮膚點刺試驗和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測試雖然都是測試IgE介導的過敏原,

Advertisiment
也都是常規檢查, 但測試機理不同。 皮膚點刺試驗是將過敏原試劑點刺於挑破的表皮內, 以觀察反應情況。 如果測試前服用過抗過敏藥物, 必然會影響測試結果。 而血液IgE檢測是直接測定, 不受藥物影響。 但是, 只有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才可被檢測到。 因此, 往往是過敏症狀在前, IgE陽性檢測結果在後, 所以1歲之內或過敏症狀短於6個月的嬰幼兒, 檢測IgE不一定能得到陽性結果。

不論皮膚點刺試驗還是血液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都是針對IgE介導的急性過敏, 過敏還有非IgE介導的慢性過敏。 過敏原檢測陽性說明一定有過敏, 但陰性也不能說明就沒有過敏。 所以要通過生活中孩子對食物或環境的切實反應來確定過敏原。

當懷疑存在過敏時,應及時去除懷疑的食物或遠離懷疑的環境。若症狀明顯見好,再有意識地接觸被懷疑的食物或環境;若過敏症狀再次出現,即可確定過敏。若家長不能準確判斷,可以請教醫生。“食物回避+激發”是診斷過敏的主要方法,血液檢測等手段只能作為輔助。

千萬不要依據過敏原檢測結果作為孩子食譜的選擇依據。

如何處理過敏原

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還處於發育過程中,因此如果早些發現過敏原,及早給予回避,隨著嬰幼兒免疫系統的逐漸成熟,過敏就會越來越弱,乃至完全根治。

對於過敏,很多時候家長不一定是不清楚過敏原,而是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過敏原。

去除過敏原就是回避引起過敏的食物、躲避引起過敏的環境,應在家進行。比如:對於蟎蟲、粉塵過敏,就應該去除家中地毯、掛毯、毛絨玩具等可能附著這些過敏原的物品;擦洗地面和桌面時,儘量使用清水,避免使用吸塵器;牛奶蛋白過敏,除了非常果斷地更換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外,還不能進食任何含牛奶的食物和補充劑,更不要考慮繼續試用或換成豆奶、羊奶;雞蛋過敏就要果斷停掉雞蛋,同樣不能進食任何含雞蛋的食物;黴菌過敏,除了避免潮濕環境外,還要去除食用菌及發酵食物,包括發酵類食品。對待其他過敏的原則亦是同理。

很多家長認為中斷過敏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只要從生活中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絕對可以找到過敏原。一旦找到過敏原,嚴格回避至少6個月,情況自然會有明顯好轉。

什麼是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反復暴露於某種食物後人體免疫系統出現的異常反應,不是所有食物進入人體都會出現異常反應,只有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或免疫系統受破壞後(如反復使用抗生素等)才可能出現過敏。

食物過敏的最先、最常見的表現是消化道症狀。進食一種食物後,快速出現唇、舌和上齶的血管神經性水腫,表現為明顯口腔瘙癢或出現噁心、急性絞窄樣腹痛、嘔吐、腹瀉等都應考慮為食物過敏。這些表現為IgE介導的過敏,也就是急性過敏。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停掉可疑食物,服用抗過敏藥物。

食物引起過敏很多時候表現為慢性症狀,比如治療不見效的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經常不明原因的腹痛、治療效果不明顯的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頑固性便秘、肛周紅腫、皮膚蒼白且經常疲憊等。遇到這些情況,請教醫生,考慮是否與食物過敏有關。

如果發現兒童生長緩慢並伴有濕疹及至少一條胃腸道症狀,包括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腹痛、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便秘、肛周紅腫等,應該考慮食物過敏。家長不能明確診斷時,應該請教有經驗的兒科醫生。

家長應該知道的小兒食物過敏知識

孩子出現了過敏,很多家長都會自責地認為是自己給孩子選擇食物選擇錯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孩子免疫系統對這種天然無害物質出現了過度反應,問題在於免疫系統。

食物過敏是什麼?是人體對食物出現了不耐受以後表現出來的一些異常表現,主要是消化道的表現。比如吃了某種食物以後,口腔可能出現瘙癢或疼痛等異樣的表現;食物被咽下去以後,胃部會受到刺激而出現反流、嘔吐,再往下會出現腹瀉或便秘。如果有些食物人體的異樣反應沒有使我們認識到是食物過敏,我們繼續給孩子吃,吸收到孩子體內,在體內出現反應,就可能出現皮疹,例如濕疹,所以濕疹實際是晚於消化道表現的。

很多家長對消化道表現認識的不是特別明瞭,因為我們剛才提到的反流、嘔吐、腹瀉、便秘,好像在小孩身上特別常見,家長不覺得這是一個什麼特別的問題,很少會考慮到食物過敏。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吃了一種食物,出現了這樣的反應,馬上要停掉,如果停下來以後,這種表現就會消失,或者是明顯的減輕,那就證實是這種食物引起了不耐受或過敏的表現。

那家長又會提出一個問題,孩子每天吃多種食物,我怎麼知道是他對哪種食物過敏呢?在我們嬰兒餵養過程中,為了能夠確切地知道孩子對這種食物是否耐受,在給他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從單一品種做起。比如我們給孩子吃米粉,就吃純米粉,嬰兒營養米粉。純米粉吃著有問題,那就是米粉的問題。如果直接給他吃了奶米粉或麥米粉,出了問題後是米粉的問題,還是麥子的問題,還是奶的問題就不容易判斷了。

比如說給寶寶輔食時添加雞蛋,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吃的食物很雜,不是一種一種去吃,而是集中混在一塊給孩子添加,一旦出現了問題,就將所有的都停掉,此時即使症狀得到緩解,營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不停掉,到底是哪種出的問題又很難猜測。所以對於食物過敏,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免疫系統在逐漸的發育過程中,對某種食物可能會出現不耐受或過敏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添加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從單一品種加起,一種一種逐漸地加。加到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馬上就把這個品種的食物停掉,至少三個月以後再給孩子嘗試,如果哪個品種吃了以後沒有這樣的反應,就可以繼續添加。這樣在孩子免疫系統逐漸發育、身體狀況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既能夠接受你給他提供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品種,又能保證孩子安全正常成長。

預防過敏一定要從第一口奶開始

嬰幼兒過敏大都從食物過敏起步,現在太多嬰兒出生後第一口吃的是配方奶。雖然媽媽們有諸多理由,生後還沒有母乳、孩子哭鬧、怕孩子出現黃疸、怕孩子營養不夠等,但殊不知,第一口接受配方奶可造成牛奶蛋白過敏的開始——致敏。致敏也就是體內免疫系統出現異常表現——IgE增高,當增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過敏症狀。

預防過敏要從出生後第一口奶做起。嬰兒出生後,吸吮媽媽乳☆禁☆房時,首先接觸到的是媽媽乳☆禁☆頭上需要氧氣才能生存的需氧菌,繼之是乳管內的不需要氧氣也能存活的厭氧菌,然後才能吸吮到乳汁。生理母乳餵養是先喂細菌再喂乳汁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促進孩子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不僅利於母乳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成熟,預防過敏發生。

當嬰兒出生後體重下降未超過出生體重的7%時,就應堅持母乳餵養。若體重下降達到體重的7%,則需在每次母乳餵養後補充配方粉,但應該是部分水解配方粉。堅持這個原則,很多嬰兒就會直接進入純母乳餵養過程。先吃普通配方奶,即使做到了純母乳餵養,也可能出現“母乳餵養下牛奶蛋白過敏”。

治療過敏的三種辦法:

1、過敏的對症治療

對過敏進行對症治療,我們經常會採用藥物。過敏跟人體內一種特殊的免疫球蛋白E有關,免疫球蛋白E會刺激人體肥大細胞膜使細胞膜破潰,進而釋放一種物質--組織胺,從而引起紅腫癢等過敏症狀。現在最常見的抗組織胺藥物一種叫開瑞坦,一種叫苯海拉明,還有一種叫仙特明。至於大家熟知的撲爾敏,現在已經很少給嬰兒和兒童使用。

當出現過敏症狀時,由於體內被稱為肥大細胞的一類特殊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引起紅腫癢等症狀,用這種抗組織胺藥物,組織胺就會減少,紅腫癢等症狀也就會減輕。

肥大細胞破壞會產生組織胺,使用抗組織胺藥物雖然可以抵消組織胺引起的症狀,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組織胺的產生。所以如果想長時間消除症狀,就必須長時間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但這樣不可避免會產生副作用。另外一種穩定肥大細胞膜的藥物,就是激素。激素在治療過程中特別常見,比如氫化可的松、派瑞松等等。激素會穩定肥大細胞,減少或避免組織胺的釋放。儘管這兩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和激素,在治療過程中非常常見,但都不是治療過敏原因的藥物。如果將過敏看做一個從頭到尾的鏈條,那麼藥物只是治療的最後一個環節,既非最佳,亦非最徹底。最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是針對病因的治療。

2、過敏的對因治療

在開始考慮過敏的對因治療前,我們首先需要考慮引起過敏的原因。比如,孩子存在牛奶蛋白過敏,那我們就要選擇特殊的水解牛奶蛋白製劑。什麼叫“特殊”呢?一個完整的牛奶蛋白,嬰幼兒對它會出現過敏,那我們就可以將它分為很多很小的部分。這樣,牛奶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得以保存,而由於生物結構不完整,過敏性就會明顯降低或消失。這種將牛奶蛋白結構變小的技術稱為水解技術,水解後的蛋白質稱為水解蛋白。根據水解的程度,將水解蛋白分成部分水解、深度水解和氨基酸配方。因為蛋白質最小的結構成分是氨基酸,所以對牛奶過敏的嬰幼兒就只能懸著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

當然過敏不僅僅有牛奶蛋白過敏這一種類型,它還有很多其他過敏原。比如,嬰幼兒有蟎蟲過敏,我們使用的脫敏療法。脫敏療法是用特殊的製劑,根據特殊的規程,逐漸刺激孩子,從而使他最終達到脫敏。一般剛開始的時候,用特別少的抗原劑刺激孩子,然後慢慢地逐漸增多,最後達到他自己能夠適應大劑量抗原,即對這個東西不過敏了,也就是耐受了。由於這是特殊的製劑,是經醫學特別加工的製劑來給他進行脫敏療法,所以這種脫敏療法需要的時間有點長,一般在兩三年的時間內才能做完。不是打幾針就能解決問題,因此如果孩子具有脫敏指征的話,需要給他連續使用。

3、過敏的益生菌療法

除了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以外,還有一種特別普遍的治療過敏的辦法--益生菌療法。其實過敏主要是從食物過敏開始的。食物過敏是食物吃到肚子裡,胃腸道沒有很好地消化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對人體內的刺激。沒有很好消化就吸收,是因為腸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可導致食物在未能充分消化的狀態下被吸收。由於食物消化吸收中需要腸道細菌的參與,所以說細菌是消化吸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腸道細菌沒有建立好,食物當然就不能很好消化而被吸收,這樣在人體內自然就會引起過敏反應。益生菌治療就是使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逐漸恢復健康,它可以通過刺激腸道細胞間的樹枝狀細胞、抗原遞呈細胞等免疫細胞促進腸道成熟,與此同時又刺激了全身免疫系統的成熟。這個過程正好可以抵抗導致過敏出現的途徑。

我們腸道中所有的細菌都是外來的,是通過食物、接觸物等媒介進入消化道。沒有一個腸道細菌是內在產生,所以家長不用擔心服用益生菌會使腸道內在的細菌受到破壞。實際上,服用益生菌可清除腸道內部健康的細菌,保存健康的細菌。這樣腸道才能更加健康,更好地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避免過敏,這也是從根本上治療過敏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法。

為什麼孩子的腸道菌群不健康?這和兩個因素有關:第一,家裡太乾淨。太幹就,接觸物中的細菌減少,食物中的細菌減少,導致孩子吃進去的細菌的機會也減少。第二,消毒劑使用得太頻繁,導致吃進去消毒劑的機會增多。想告訴大家,我們家裡頭不需要消毒劑,因為我們家裡頭部需要無菌,只需要乾淨。乾淨是通過清水擦洗以保持清潔的方法和狀態。消毒劑的濫用,加上抗生素的濫用,會破壞腸道的正常菌群,導致腸道不健康。

當懷疑存在過敏時,應及時去除懷疑的食物或遠離懷疑的環境。若症狀明顯見好,再有意識地接觸被懷疑的食物或環境;若過敏症狀再次出現,即可確定過敏。若家長不能準確判斷,可以請教醫生。“食物回避+激發”是診斷過敏的主要方法,血液檢測等手段只能作為輔助。

千萬不要依據過敏原檢測結果作為孩子食譜的選擇依據。

如何處理過敏原

由於嬰幼兒免疫系統還處於發育過程中,因此如果早些發現過敏原,及早給予回避,隨著嬰幼兒免疫系統的逐漸成熟,過敏就會越來越弱,乃至完全根治。

對於過敏,很多時候家長不一定是不清楚過敏原,而是不知如何面對和處理過敏原。

去除過敏原就是回避引起過敏的食物、躲避引起過敏的環境,應在家進行。比如:對於蟎蟲、粉塵過敏,就應該去除家中地毯、掛毯、毛絨玩具等可能附著這些過敏原的物品;擦洗地面和桌面時,儘量使用清水,避免使用吸塵器;牛奶蛋白過敏,除了非常果斷地更換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外,還不能進食任何含牛奶的食物和補充劑,更不要考慮繼續試用或換成豆奶、羊奶;雞蛋過敏就要果斷停掉雞蛋,同樣不能進食任何含雞蛋的食物;黴菌過敏,除了避免潮濕環境外,還要去除食用菌及發酵食物,包括發酵類食品。對待其他過敏的原則亦是同理。

很多家長認為中斷過敏原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實際上只要從生活中耐心尋找,加上過敏原檢測,絕對可以找到過敏原。一旦找到過敏原,嚴格回避至少6個月,情況自然會有明顯好轉。

什麼是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反復暴露於某種食物後人體免疫系統出現的異常反應,不是所有食物進入人體都會出現異常反應,只有免疫系統不成熟的嬰兒或免疫系統受破壞後(如反復使用抗生素等)才可能出現過敏。

食物過敏的最先、最常見的表現是消化道症狀。進食一種食物後,快速出現唇、舌和上齶的血管神經性水腫,表現為明顯口腔瘙癢或出現噁心、急性絞窄樣腹痛、嘔吐、腹瀉等都應考慮為食物過敏。這些表現為IgE介導的過敏,也就是急性過敏。遇到這種情況,要及時停掉可疑食物,服用抗過敏藥物。

食物引起過敏很多時候表現為慢性症狀,比如治療不見效的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經常不明原因的腹痛、治療效果不明顯的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頑固性便秘、肛周紅腫、皮膚蒼白且經常疲憊等。遇到這些情況,請教醫生,考慮是否與食物過敏有關。

如果發現兒童生長緩慢並伴有濕疹及至少一條胃腸道症狀,包括胃食道反流症、稀水便且排便次數增多、大便中含有血液和/或黏液、腹痛、嬰兒腸絞痛、拒食或厭食、便秘、肛周紅腫等,應該考慮食物過敏。家長不能明確診斷時,應該請教有經驗的兒科醫生。

家長應該知道的小兒食物過敏知識

孩子出現了過敏,很多家長都會自責地認為是自己給孩子選擇食物選擇錯了,其實不是這樣,而是孩子免疫系統對這種天然無害物質出現了過度反應,問題在於免疫系統。

食物過敏是什麼?是人體對食物出現了不耐受以後表現出來的一些異常表現,主要是消化道的表現。比如吃了某種食物以後,口腔可能出現瘙癢或疼痛等異樣的表現;食物被咽下去以後,胃部會受到刺激而出現反流、嘔吐,再往下會出現腹瀉或便秘。如果有些食物人體的異樣反應沒有使我們認識到是食物過敏,我們繼續給孩子吃,吸收到孩子體內,在體內出現反應,就可能出現皮疹,例如濕疹,所以濕疹實際是晚於消化道表現的。

很多家長對消化道表現認識的不是特別明瞭,因為我們剛才提到的反流、嘔吐、腹瀉、便秘,好像在小孩身上特別常見,家長不覺得這是一個什麼特別的問題,很少會考慮到食物過敏。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孩子吃了一種食物,出現了這樣的反應,馬上要停掉,如果停下來以後,這種表現就會消失,或者是明顯的減輕,那就證實是這種食物引起了不耐受或過敏的表現。

那家長又會提出一個問題,孩子每天吃多種食物,我怎麼知道是他對哪種食物過敏呢?在我們嬰兒餵養過程中,為了能夠確切地知道孩子對這種食物是否耐受,在給他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從單一品種做起。比如我們給孩子吃米粉,就吃純米粉,嬰兒營養米粉。純米粉吃著有問題,那就是米粉的問題。如果直接給他吃了奶米粉或麥米粉,出了問題後是米粉的問題,還是麥子的問題,還是奶的問題就不容易判斷了。

比如說給寶寶輔食時添加雞蛋,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吃的食物很雜,不是一種一種去吃,而是集中混在一塊給孩子添加,一旦出現了問題,就將所有的都停掉,此時即使症狀得到緩解,營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不停掉,到底是哪種出的問題又很難猜測。所以對於食物過敏,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免疫系統在逐漸的發育過程中,對某種食物可能會出現不耐受或過敏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添加食物的時候一定要從單一品種加起,一種一種逐漸地加。加到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馬上就把這個品種的食物停掉,至少三個月以後再給孩子嘗試,如果哪個品種吃了以後沒有這樣的反應,就可以繼續添加。這樣在孩子免疫系統逐漸發育、身體狀況逐漸成熟的過程中,既能夠接受你給他提供的各種各樣的食物品種,又能保證孩子安全正常成長。

預防過敏一定要從第一口奶開始

嬰幼兒過敏大都從食物過敏起步,現在太多嬰兒出生後第一口吃的是配方奶。雖然媽媽們有諸多理由,生後還沒有母乳、孩子哭鬧、怕孩子出現黃疸、怕孩子營養不夠等,但殊不知,第一口接受配方奶可造成牛奶蛋白過敏的開始——致敏。致敏也就是體內免疫系統出現異常表現——IgE增高,當增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過敏症狀。

預防過敏要從出生後第一口奶做起。嬰兒出生後,吸吮媽媽乳☆禁☆房時,首先接觸到的是媽媽乳☆禁☆頭上需要氧氣才能生存的需氧菌,繼之是乳管內的不需要氧氣也能存活的厭氧菌,然後才能吸吮到乳汁。生理母乳餵養是先喂細菌再喂乳汁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夠促進孩子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不僅利於母乳的消化吸收,而且能夠促進免疫系統成熟,預防過敏發生。

當嬰兒出生後體重下降未超過出生體重的7%時,就應堅持母乳餵養。若體重下降達到體重的7%,則需在每次母乳餵養後補充配方粉,但應該是部分水解配方粉。堅持這個原則,很多嬰兒就會直接進入純母乳餵養過程。先吃普通配方奶,即使做到了純母乳餵養,也可能出現“母乳餵養下牛奶蛋白過敏”。

治療過敏的三種辦法:

1、過敏的對症治療

對過敏進行對症治療,我們經常會採用藥物。過敏跟人體內一種特殊的免疫球蛋白E有關,免疫球蛋白E會刺激人體肥大細胞膜使細胞膜破潰,進而釋放一種物質--組織胺,從而引起紅腫癢等過敏症狀。現在最常見的抗組織胺藥物一種叫開瑞坦,一種叫苯海拉明,還有一種叫仙特明。至於大家熟知的撲爾敏,現在已經很少給嬰兒和兒童使用。

當出現過敏症狀時,由於體內被稱為肥大細胞的一類特殊細胞會釋放組織胺,引起紅腫癢等症狀,用這種抗組織胺藥物,組織胺就會減少,紅腫癢等症狀也就會減輕。

肥大細胞破壞會產生組織胺,使用抗組織胺藥物雖然可以抵消組織胺引起的症狀,但是不能從根本上阻止組織胺的產生。所以如果想長時間消除症狀,就必須長時間使用抗組織胺藥物,但這樣不可避免會產生副作用。另外一種穩定肥大細胞膜的藥物,就是激素。激素在治療過程中特別常見,比如氫化可的松、派瑞松等等。激素會穩定肥大細胞,減少或避免組織胺的釋放。儘管這兩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和激素,在治療過程中非常常見,但都不是治療過敏原因的藥物。如果將過敏看做一個從頭到尾的鏈條,那麼藥物只是治療的最後一個環節,既非最佳,亦非最徹底。最標本兼治的治療方法是針對病因的治療。

2、過敏的對因治療

在開始考慮過敏的對因治療前,我們首先需要考慮引起過敏的原因。比如,孩子存在牛奶蛋白過敏,那我們就要選擇特殊的水解牛奶蛋白製劑。什麼叫“特殊”呢?一個完整的牛奶蛋白,嬰幼兒對它會出現過敏,那我們就可以將它分為很多很小的部分。這樣,牛奶蛋白的營養價值可得以保存,而由於生物結構不完整,過敏性就會明顯降低或消失。這種將牛奶蛋白結構變小的技術稱為水解技術,水解後的蛋白質稱為水解蛋白。根據水解的程度,將水解蛋白分成部分水解、深度水解和氨基酸配方。因為蛋白質最小的結構成分是氨基酸,所以對牛奶過敏的嬰幼兒就只能懸著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配方。

當然過敏不僅僅有牛奶蛋白過敏這一種類型,它還有很多其他過敏原。比如,嬰幼兒有蟎蟲過敏,我們使用的脫敏療法。脫敏療法是用特殊的製劑,根據特殊的規程,逐漸刺激孩子,從而使他最終達到脫敏。一般剛開始的時候,用特別少的抗原劑刺激孩子,然後慢慢地逐漸增多,最後達到他自己能夠適應大劑量抗原,即對這個東西不過敏了,也就是耐受了。由於這是特殊的製劑,是經醫學特別加工的製劑來給他進行脫敏療法,所以這種脫敏療法需要的時間有點長,一般在兩三年的時間內才能做完。不是打幾針就能解決問題,因此如果孩子具有脫敏指征的話,需要給他連續使用。

3、過敏的益生菌療法

除了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以外,還有一種特別普遍的治療過敏的辦法--益生菌療法。其實過敏主要是從食物過敏開始的。食物過敏是食物吃到肚子裡,胃腸道沒有很好地消化吸收了,造成了未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對人體內的刺激。沒有很好消化就吸收,是因為腸道菌群不太健康所致。

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可導致食物在未能充分消化的狀態下被吸收。由於食物消化吸收中需要腸道細菌的參與,所以說細菌是消化吸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腸道細菌沒有建立好,食物當然就不能很好消化而被吸收,這樣在人體內自然就會引起過敏反應。益生菌治療就是使不太健康的腸道菌群逐漸恢復健康,它可以通過刺激腸道細胞間的樹枝狀細胞、抗原遞呈細胞等免疫細胞促進腸道成熟,與此同時又刺激了全身免疫系統的成熟。這個過程正好可以抵抗導致過敏出現的途徑。

我們腸道中所有的細菌都是外來的,是通過食物、接觸物等媒介進入消化道。沒有一個腸道細菌是內在產生,所以家長不用擔心服用益生菌會使腸道內在的細菌受到破壞。實際上,服用益生菌可清除腸道內部健康的細菌,保存健康的細菌。這樣腸道才能更加健康,更好地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避免過敏,這也是從根本上治療過敏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法。

為什麼孩子的腸道菌群不健康?這和兩個因素有關:第一,家裡太乾淨。太幹就,接觸物中的細菌減少,食物中的細菌減少,導致孩子吃進去的細菌的機會也減少。第二,消毒劑使用得太頻繁,導致吃進去消毒劑的機會增多。想告訴大家,我們家裡頭不需要消毒劑,因為我們家裡頭部需要無菌,只需要乾淨。乾淨是通過清水擦洗以保持清潔的方法和狀態。消毒劑的濫用,加上抗生素的濫用,會破壞腸道的正常菌群,導致腸道不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