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注意在生活小事中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意識

把一個一無所知的嬰兒培養教育成一個獨立的、具有良好社會公德的社會人, 這是父母終生的責任和事業。
從孩子出生那天起, 不管父母在主觀上是否有教育的願望,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耳濡目染的影響, 它會一絲絲地滲透到孩子的心田,所以說,孩子是父母翻版.
父母的人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什麼事令父母感動,什麼事令父母歡喜,怎樣待人接物,怎樣與人交談,甚至打電話的口氣,做飯的方法,愛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夫妻間說話的方式等等。 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較大的影響,

Advertisiment
甚至直接影響到往後孩子的社會公德意識的形成。
很多父母過於看重孩子, 孩子要什麼給什麼, 這種做法對孩子是有百弊而無一利的。 我們應該看到,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的欲望也會愈來愈大, 如果一味給予滿足, 就一發而不可收。 這樣, 一旦孩子不能得到滿足, 不滿情緒就產生了, 甚至出現惡劣行為, 比如恐嚇大人, 或偷偷地從父母錢包裡拿錢, 甚至開始行竊等。 所以父母應該有一個原則, 即"特別意義原則"。 比如說, 孩子的生日, 或者"六·一"兒童節、過年等, 特別是當他做了一件值得稱讚的事, 表現出好孩子的良好品行時, 應該給予獎勵。 在這種"特別意義原則"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懂得克制自己不良的物質欲望, 這對他們長大步入社會時"他人意識"和"良好社會公德意識"的形成是很有幫助的。
還有一點應該引起父母的注意。 不少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或旅行時, 總是攜帶著大量的食品和飲料, 車子一開動, 四廂內便如同舉行茶話會,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 人手一袋, 同時還要喋喋不休地談笑風生, 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 車開多久, "茶話會"就舉行多久。 這種太隨意的生活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因為這種太隨意的生活習慣養成後, 當他們進入集體生活環境, 便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集體活動會讓他們覺得難以忍受。 這樣, 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意識, 所以家長應該從這些生活小事中對孩子從嚴要求。
Advertisiment

在公共汽車上,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理所當然地坐在位子上, 心安理得地讓媽媽站在一旁, 甚至還有的孩子因為沒有座位而哭鬧, 東張西望地指望有誰能給自己讓座。 這種現象並不正常, 孩子長到四五歲時, 體力其實已經能夠自理。 所以, 平時遇到這種情況,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站著, 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和關愛他人的意識。 即使有人讓座, 也應該婉言謝絕。 當孩子在公園蕩秋千或滑滑梯時, 父母要告訴他應按順序排隊, 千萬不要提什麼"我的孩子小, 請優先"的要求, 因為孩子再小, 也應該遵守社會公德。
在家裡與孩子玩遊戲, 父母是否經常有意讓孩子贏呢?很多父母認為,
Advertisiment
"與孩子玩, 何必爭高低", 因而, 一味地讓孩子贏。 可是我們知道, 當他與同齡人共同玩耍時, 決不會得到這樣的謙讓。 在今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 只有靠他自己的不懈努力, 才能得到自己的那一份"乳酪", 才能真正享受到奮鬥之後換來的幸福。 所以, 父母在與孩子玩耍時, 應適時地與他認真決一"勝負", 讓他去感受失敗的遺憾和悔恨, 從而對自己進行反思:為什麼會輸, 輸在哪裡:從而總結出經驗教訓, 激勵他再一次加倍努力, 真正品嘗到勝利的喜悅。

總而言之, 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衣、食、住、行、玩哪一方面, 父母都會面臨著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 這就要求父母把握好尺寸, 適時適度地抑制孩子的一些不良欲望, 從小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