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激障礙症是什麼

應激障礙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應對自身由於各種突如其來的、並給人的心理或生理帶來重大影響的事件, 例如戰爭、火災、水災、地震、傳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災難發生所導致的各種心理生理反應, 應激障礙症也叫做應激相關障礙, 主要包括急性應激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適應障礙三大類。

解析

急性應激反應是在應激災難事件發生之後最早出現的, 其典型表現包括意識改變、行為改變、情緒改變三個方面。 意識的改變出現得最早, 主要表現為茫然, 出現定向障礙, 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Advertisiment
對時間和周圍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比如有些人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後當場昏過去, 醒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不認識周圍的親人, 不知道身在何處。 這種神志不清有時候會持續幾個小時, 也有的能持續幾天。 行為改變主要表現為行為明顯減少或增多並帶有盲目性。 行為減少表現在不主動與家人說話, 家人跟其說話也不予理睬。 日常生活不知料理, 不知道洗臉梳頭, 不知道吃飯睡覺, 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 整個人的生活陷入混亂狀態。 行為增多者表現為動作雜亂、無目的, 甚至衝動毀物。 話多, 或自言自語, 言語內容零亂, 沒有邏輯性。 情緒的改變主要表現為恐慌、麻木、震驚、茫然、憤怒、恐懼、悲傷、絕望、內疚,
Advertisiment
對於突入其來的災難感到無所適從、無法應對。 這些情緒常常表現得非常強烈, 如被打之後出現強烈的憤怒和恐懼, 喪失親人之後出現極度的悲傷、絕望和內疚。 在強烈的不良情緒的影響下, 個體有時候會出現一些過激行為, 比如在極度悲傷、絕望、內疚的情緒支配下, 有些人會採取自殺的行為以解除難以接受的痛苦。 可能還會伴有軀體不適, 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消化道不適、頭暈、頭痛、入睡困難, 做惡夢。

對於受災人群而言, 在災難發生以後通過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心理狀態很快地調整到正常幾乎是很難的。 人非草木, 面對著屍橫遍野, 面對著已經突然倒塌了而曾經溫馨的家, 面對著災難給我們帶來的生死離別,

Advertisiment
我們最正常的狀態應該是什麼?不是節哀順變, 不是無動於衷, 而應該是上述急性應激反應中所描述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的出現只能說明我們的情感反應是正常的, 而不能說明我們脆弱、不堅強, 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 就不可能在這種災難面前無動於衷。

那麼是不是這種反應是正常的, 我們就可以不管不問任由其發展?

當然不是。 由於這種狀態不僅在短時間內會對人們的心理、生理產生了很大影響, 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工作, 如果處理不及時還會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有資料報導, 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親身經歷或目睹過創傷事件, 在這個人群中,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病率有7%-12%。

Advertisiment
其中女性的患病率為10.4%, 男性的患病率為5.0%。

創傷後應激障礙比急性應激反應的發生要晚, 而障礙的持續時間比急性應激反應要長得多, 往往要持續一個月以上, 甚至數年。 表現為難以控制地重新體驗創傷性事件發生時的各種場景以及當時的情緒;回避或不願意提及創傷性事件, 不願意提及更不願意看到事件發生的場所, 甚至不願意去跟事發場所類似的地方, 情感麻木, 回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 從心理學意義上講, 這是一種情感隔離的狀態, 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對健康是不利的, 悲傷、內疚等負性的情感長時間沒有一個合適的發洩管道, 往往會引起更多的心理障礙或心身疾病。

適應性障礙的主要表現是出現情緒障礙,

Advertisiment
伴有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障礙, 從而影響病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使學習、工作、生活及人際交往等受到局限或不正常。 適應性障礙是人群中常見的一種心理障礙, 一般是因環境改變、職務變遷或生活中某些不愉快的事件, 加上患者的不良個性, 而出現的一些情緒反應、及生理功能障礙, 並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及交際能力的減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