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該恰當回應:健全的孩子的世界觀

蘇珊抱著四個月大的兒子希登坐在星巴克咖啡館裡。 孩子開始哭鬧時, 蘇珊俯身對他微笑, 逗弄他的下巴, 叫著他的名字, 還在他面前揮動玩具。 但希登卻躬著背, 皺著小臉轉過頭去。 蘇珊給孩子的外部刺激似乎過多了。 但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不但沒帶希登離開這個忙亂、嘈雜、光線太強的地方, 反而在繼續努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這讓孩子更加煩躁不安。

在一個親子早教課上, 艾瑞娜正和十八個月大的女兒安娜一起玩耍。 安娜趴在一輛兒童三輪車上, 十分開心地玩著玩具。 但是, 到了要把兒童三輪車和玩具收走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安娜開始爆發並大哭起來。 受夠了安娜的經常哭泣, 艾瑞娜這次沒有理會女兒, 而是開始與其他媽媽們聊天。 安娜發著脾氣, 坐在艾瑞娜的腳邊, 但艾瑞娜並沒有注意到女兒此時希望得到媽媽的關注, 從而錯過了説明女兒學習分辨以及處理情緒的機會。

馬路對面, 簡尼斯正帶著兩歲半的女兒艾萊希逛街, 準備買件新衣服。 現在她們在逛第四家店, 還有一小時就是艾萊希通常的午睡時間了。 已經很困的艾萊希揉著眼睛, 嘟囔著不想再去下一家店了, 但簡尼斯沒有理睬女兒。 二十分鐘之後, 就在這家商店裡, 艾萊希開始把衣服從衣架上拉下來, 扔在地上。 沒有抓住回應女兒感受的機會,

Advertisiment
也沒有帶她回家去睡午覺, 簡尼斯此刻失控地向艾萊希大吼起來。

作為父母, 我們應該怎樣回應孩子的意圖?在三歲之前, 父母對孩子的回應可以說是形成他世界觀唯一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 這個世界安全嗎?我能相信愛我的那些人嗎?我的要求他們有回應嗎?我是重要的嗎?我可愛嗎?孩子情感的健康發展取決於他們得到的回應, 而這些回應主要來自照料孩子的人, 通常是媽媽, 有的時候也會是爸爸。

作為父母, 要做到的重要事情之一, 就是能夠對孩子的意圖給予恰當的回應。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那些初為父母的人在這方面更會不知所措, 因為他們可能還在為試圖理解沒有學會說話的孩子所表達的意思而努力奮鬥呢。

Advertisiment
對孩子的意圖做出恰當的回應, 滿足他們的需求, 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讓他們感到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如果有人在孩子感覺不舒服時, 喂他們食物、給他們換尿布或者幫助他們, 他們將不必浪費精力和情感去擔憂。 只有當孩子相信基本需求都會得到滿足的時候, 才有精力去學習其他更多更為複雜的技能。

鏡子, 牆上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心理上界定自己的鏡子。 由於嬰兒們原本並沒有自我意識, 他們需要父母來説明他們弄清楚自己是誰, 以及怎樣適應這個世界。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們接觸到的世界也會更廣闊, 他們還會發現身邊更多的鏡子——每天遇到的朋友、親戚、老師、看護員, 從這些人的反應中,

Advertisiment
他們可以看到自己。 但無論是好是壞, 在孩子建立自我意識的過程中, 影響最大的仍然是父母的言行。

嬰兒與周圍的環境有著密切的交互。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有五歲以前的有意識的記憶, 但最初幾年植入我們心靈深處的那些至關重要的東西, 形成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總體印象。 如果周圍的人能夠經常對一個嬰兒的意圖做出恰當回應, 那麼這個嬰兒長大後同樣會期待這種良好的回應。 這種健康的期待能夠幫助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因為他們知道, 有人能幫助他們調節緊張情緒(所有父母都明白嬰兒有許多緊張的情緒)使自己感到安全舒適。 例如, 當一個嬰兒感到緊張不安時開始大哭,

Advertisiment
他的媽媽看到他哭了, 把他抱起來, 安撫他, 直到他平靜下來。 這種別人幫助自己平靜下來的體驗儘管簡單, 但嬰兒會從中逐漸學會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被安慰的體驗也能讓嬰兒明白他是值得安慰的。 由於父母在孩子眼中幾乎無所不能, 他自然相信父母會以他應該得到的方式來處理他的情緒, 這是他已經內化了的資訊。 換句話說, 像威廉·西爾斯博士在他的書《成功的孩子》中簡單概括的那樣, 孩子變得“相信他們自己”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