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我們認為,
對幼兒來說,
知識是“追”來的。
“追星”、“追根”、“追問”,
不管追什麼,
一個“追”字都蘊涵著情不自禁的主動和積極全面的投入。
如果家長能放手讓孩子去“追”知識,
孩子興趣盎然,
家長也沒有疲于應付的苦惱,
何樂而不為呢?
在多多很小的時候,
媽媽在前邊比劃著手指,
一邊走,
一邊對他說:“蟲蟲、蟲蟲飛”。
多多聽著媽媽的聲音,
學著媽媽的動作,
跟在媽媽的後面晃動著手臂說:“蟲蟲、蟲蟲飛。
”這樣反復的學了幾次,
很快,
小多多就學會了這個好玩的遊戲。
這一天,
爸爸正坐在桌前支著雙手思考問題,
Advertisiment
當咿呀學語的孩子模仿母親的口型發出“媽媽”的音節時, 孩子的學習就這樣開始了。 多多就是這樣追著爸爸媽媽, 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知識。
有的家長朋友總是覺得家庭教育裡面好像有什麼秘密, 或者孩子的學習有什麼法寶, 只要獲得那些法寶, 找到那些秘密, 家庭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 孩子的學習也可以一日千里, 這都是不切實際, 說得嚴重一點, 是不負責任的想法。 實際上, 家長的潛移默化是最有效果的教育,
Advertisiment
有的家長專門抽出時間, 一本正經、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 結果搞得氣氛很緊張, 孩子只顧看家長的臉色, 沒有心思學習知識, 孩子的心不在焉又使得家長很惱火, 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 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板臉型”。 另外一些家長也專門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 也很注意方式方法, 教育的效果也還不錯, 但是, 在平常的時間, 自己卻表現得懶懶散散, 對孩子的問題愛理不理, 不知不覺使孩子碰了一鼻子灰, 時間一長, 孩子就會失去對家長的親和和信任, 那些專門的教育也就形同虛設了。 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變臉型”。 “蟲蟲飛”這個小遊戲當中, 多多不僅知道了“蟲蟲要飛”這樣的知識,
Advertisiment
小案例
正月初六, 天氣很晴朗, 吃過中午飯, 爸爸、媽媽帶著多多去天安門廣場玩, 快到廣場的東口時, 多多忽然掙脫爸爸的手, 跑向歷史博物館的北牆下面, 一邊招呼:“爸爸, 媽媽快來看呀, 這麼多的小黃花花、小紅花花。 ”
爸爸、媽媽有些納悶, 以為多多又在和自己開玩笑, 但轉過頭去一看。 在東長安街的南邊, 靠近歷史博物館北牆下的草坪上, 黃黃的花朵, 有的綻放, 有的初生, 底下是嫩綠的葉子,
Advertisiment
“多多, 這是迎春花。 ”
“我知道, 爸爸。 可是春天還沒有到呀。 ”
“2月4日就立春了, 已經是春天了。 ”
“可是, 你不是說過, 3月15號以後暖氣停了, 春天才算來了, 我才可以換衣服嗎?”
多多的問題提醒了爸爸, 迎春花沒有這麼早的開花期呀。
“昨天還下雨了呢”, 媽媽補充說。
“對了, 多多, 你過來。 ”爸爸想起了什麼。
“多多, 你知道這迎春花怎麼開得這麼早嗎?”爸爸問。
媽媽說:“多多的書上不是寫了嗎, 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土壤, 是不是這些迎春樹向陽呀。 ”
“這裡明明是背陰的地方。
Advertisiment
“是不
是誰在那邊放了花肥呀?”媽媽又猜測說。
“不對,
不對”,
爸爸有些生氣了:“多多你還沒有想起來嗎?”
多多歪著小腦袋說:“沒有。
”
“迎春花裡有熱氣”,
爸爸提醒說,
“你怎麼會忘了呢?”
“對了,
對了!”媽媽想起來了,
他們和多多一起看過一本幼兒自主學習的書,
裡面講一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的時候發現一棵迎春花底下埋了熱力管線,
所以它的樹根一直比較暖和,
加上春天確實也開始了,
所以提前開花,
幼稚園的老師非常讚賞這位小朋友的探索精神,
爸爸媽媽也一直鼓勵多多自己探索知識。
媽媽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
恍然大悟地說:“肯定是春節期間園林局的叔叔為了美化長安街,
特意在那些樹的下面加了熱吧。
”
“我們還一起說過,暖和是最重要的,對吧?多多。”爸爸還在啟發多多。
多多似乎還是有些疑惑,嘟囔著說:“我看這裡沒有熱力井呀。”
“那好吧,你自己再看看。”爸爸媽媽繼續向前走,多多又跑向了前面的一叢花。
“爸爸、媽媽,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大聲嚷嚷。爸爸媽媽有些呆住了。
“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又重申了一遍。
爸爸媽媽相互看了一眼,一起走了過去,嗅了嗅那些花,又低下頭去仔細觀察,才發現那些花朵、樹葉都是用絹布做成的,但是非常逼真,加上樹幹都是真的,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來。
爸爸媽媽啞然失笑,一起誇獎,要不是多多自己主動細緻觀察,他們會一直被蒙在鼓裡的。
“真是的,迎春花的旁邊還有桃花和榆葉梅,它們不會一起開的呀。我們怎麼就沒有仔細想一想呢。”爸爸感慨的說。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典型案例。“迎春花底下有熱力井”,這本來是一個孩子自己探求知識,很有啟發意義的案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迎春花都因為在熱力井附近而早開,也不是所有“早開”的迎春花都是因為有熱力井的緣故。我們在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聊天的過程中常常能瞭解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很高明的態度和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當我們“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新鮮的,不新鮮了,原來靈驗的,不靈驗了,原來有趣的,不有趣了。多多的父母一開始就是因為受“熱力井”的影響,被惟妙惟肖的假迎春花“蒙”住了,實際上是被他們自己的成見“蒙”住了。假如他們以前不知道迎春花與熱力井的關係,他們反而不會自以為是。可見,任何發明創造,任何先進的方法,任何有價值的思想都有可能成為“成見”。
有些家長似乎總是在誤區中,應試教育盛行的時候,讓孩子從小拼命演算,提倡素質教育的時候,又讓孩子瘋玩。這是家庭教育特別要警惕的。像多多那樣不是躺在過去的知識上睡大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則是需要特別提倡的。
人的知識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不管多麼有趣,或者多麼有啟發性,以前的知識如果變成了教條,就事與願違了。懶惰的人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連接受都不願意,勤奮的人不僅主動追求知識,還能“不依不饒”地追問某種知識是否合理、是否到處可行——這才是真正的勤奮。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象多多的爸爸媽媽一樣,不強迫孩子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問題,自己尋求答案,那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這就是我們所極力主張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說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發展孩子的主體性,說白了是讓孩子自己學,而不是替孩子學,或者強迫孩子學;同時,孩子的學習就是為了追尋到一個他自己信服,並能夠說服別人的答案,而不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或者其他什麼獎勵,更不是為了躲避某種懲罰而學習。
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生來是喜歡學習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比如說五個多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
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孩子好奇的動作就更加多了,看到下雪就要出去走走,聽聽踏雪的聲音,嘗嘗白雪的滋味,摸摸雪的冷暖;看到皮球一蹦一跳,就要抱著皮球仔細的琢磨,這皮球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是不是它的裡面有彈簧啊。做家長的要堅信孩子是愛學習的,多引導孩子主動求知,積極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圍世界,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著解決問題,並因此而感到成功與快樂。
陳鶴琴先生在他著名的《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這本書裡提到過一鳴在兩歲兩個月的時候,居然能夠把釘子釘在木板裡,不但沒有敲著手指,而且次次敲著釘頭。“這種動作並不是遺傳的,也不是模仿的,乃是由經驗得來的。”家長往往過多地看到幼兒的無知和對教育者的依賴,以致降低了對其獨立性和經驗的準確判斷,不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學習。所以說家長不要誇大幼兒的“無知”。
像多多一樣,一旦有了自主的機會,孩子們一般都會表現出“追根問底”和樂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家長要特別注意保護這種積極主動性,相信幼兒是認真負責的。説明孩子在主動負責的情況下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這對於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特別有幫助。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比如說父母愛讀書,孩子看著你的樣,自己也就自然學著父母的樣子讀起書來;父母愛問“這是怎麼回事?”孩子也就愛對著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然後知因”,家庭教育也是這樣。更何況當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很多家教的失敗,都在於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要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以為承認自己不懂會喪失做父母的尊嚴,所以有時候糊弄孩子,或者以大壓小,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造成越來越嚴重的隔閡。孩子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會想方設法得去敷衍和搪塞,而不是尋求徹底的解決。
人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我們認為,對幼兒來說,知識是“追”來的。“追星”、“追根”、“追問”,不管追什麼,一個“追”字都蘊涵著情不自禁的主動和積極全面的投入。如果家長能放手讓孩子去“追”知識,孩子興趣盎然,家長也沒有疲于應付的苦惱,何樂而不為呢?
在多多很小的時候,媽媽在前邊比劃著手指,一邊走,一邊對他說:“蟲蟲、蟲蟲飛”。
多多聽著媽媽的聲音,學著媽媽的動作,跟在媽媽的後面晃動著手臂說:“蟲蟲、蟲蟲飛。”這樣反復的學了幾次,很快,小多多就學會了這個好玩的遊戲。
這一天,爸爸正坐在桌前支著雙手思考問題,多多見爸爸一副不開心的模樣,於是就爬到爸爸的身上,用力掰開爸爸的兩隻大手,天真爛漫地說:“蟲蟲、蟲蟲飛。”一家人看到多多認真的樣子,被他的可愛逗得前仰後合。
當咿呀學語的孩子模仿母親的口型發出“媽媽”的音節時,孩子的學習就這樣開始了。多多就是這樣追著爸爸媽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知識。
有的家長朋友總是覺得家庭教育裡面好像有什麼秘密,或者孩子的學習有什麼法寶,只要獲得那些法寶,找到那些秘密,家庭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孩子的學習也可以一日千里,這都是不切實際,說得嚴重一點,是不負責任的想法。實際上,家長的潛移默化是最有效果的教育,孩子的很多知識都是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學來的。
有的家長專門抽出時間,一本正經、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結果搞得氣氛很緊張,孩子只顧看家長的臉色,沒有心思學習知識,孩子的心不在焉又使得家長很惱火,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板臉型”。另外一些家長也專門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也很注意方式方法,教育的效果也還不錯,但是,在平常的時間,自己卻表現得懶懶散散,對孩子的問題愛理不理,不知不覺使孩子碰了一鼻子灰,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對家長的親和和信任,那些專門的教育也就形同虛設了。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變臉型”。“
蟲蟲飛”這個小遊戲當中,多多不僅知道了“蟲蟲要飛”這樣的知識,而且體會到了“飛”的過程,他自己興趣盎然,也使家長獲得了意外的愉快。像這樣孩子跟在家長後面主動學習,並且能夠給與家長積極回饋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型,”正是自主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案例
正月初六,天氣很晴朗,吃過中午飯,爸爸、媽媽帶著多多去天安門廣場玩,快到廣場的東口時,多多忽然掙脫爸爸的手,跑向歷史博物館的北牆下面,一邊招呼:“爸爸,媽媽快來看呀,這麼多的小黃花花、小紅花花。”
爸爸、媽媽有些納悶,以為多多又在和自己開玩笑,但轉過頭去一看。在東長安街的南邊,靠近歷史博物館北牆下的草坪上,黃黃的花朵,有的綻放,有的初生,底下是嫩綠的葉子,佈滿了樹枝。特別是枝頭的幾朵嫩嫩的花朵,像是羞答答地探出頭的小姑娘,在還有些料峭的西風裡準備伸胳臂伸腿。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處花叢,也很亮麗,有的遊人在旁邊照相。
“多多,這是迎春花。”
“我知道,爸爸。可是春天還沒有到呀。”
“2月4日就立春了,已經是春天了。”
“可是,你不是說過,3月15號以後暖氣停了,春天才算來了,我才可以換衣服嗎?”
多多的問題提醒了爸爸,迎春花沒有這麼早的開花期呀。
“昨天還下雨了呢”,媽媽補充說。
“對了,多多,你過來。”爸爸想起了什麼。
“多多,你知道這迎春花怎麼開得這麼早嗎?”爸爸問。
媽媽說:“多多的書上不是寫了嗎,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土壤,是不是這些迎春樹向陽呀。”
“這裡明明是背陰的地方。”爸爸立刻否定了媽媽的想法。
“是不是誰在那邊放了花肥呀?”媽媽又猜測說。
“不對,不對”,爸爸有些生氣了:“多多你還沒有想起來嗎?”
多多歪著小腦袋說:“沒有。”
“迎春花裡有熱氣”,爸爸提醒說,“你怎麼會忘了呢?”
“對了,對了!”媽媽想起來了,他們和多多一起看過一本幼兒自主學習的書,裡面講一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的時候發現一棵迎春花底下埋了熱力管線,所以它的樹根一直比較暖和,加上春天確實也開始了,所以提前開花,幼稚園的老師非常讚賞這位小朋友的探索精神,爸爸媽媽也一直鼓勵多多自己探索知識。
媽媽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恍然大悟地說:“肯定是春節期間園林局的叔叔為了美化長安街,特意在那些樹的下面加了熱吧。”
“我們還一起說過,暖和是最重要的,對吧?多多。”爸爸還在啟發多多。
多多似乎還是有些疑惑,嘟囔著說:“我看這裡沒有熱力井呀。”
“那好吧,你自己再看看。”爸爸媽媽繼續向前走,多多又跑向了前面的一叢花。
“爸爸、媽媽,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大聲嚷嚷。爸爸媽媽有些呆住了。
“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又重申了一遍。
爸爸媽媽相互看了一眼,一起走了過去,嗅了嗅那些花,又低下頭去仔細觀察,才發現那些花朵、樹葉都是用絹布做成的,但是非常逼真,加上樹幹都是真的,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來。
爸爸媽媽啞然失笑,一起誇獎,要不是多多自己主動細緻觀察,他們會一直被蒙在鼓裡的。
“真是的,迎春花的旁邊還有桃花和榆葉梅,它們不會一起開的呀。我們怎麼就沒有仔細想一想呢。”爸爸感慨的說。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典型案例。“迎春花底下有熱力井”,這本來是一個孩子自己探求知識,很有啟發意義的案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迎春花都因為在熱力井附近而早開,也不是所有“早開”的迎春花都是因為有熱力井的緣故。我們在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聊天的過程中常常能瞭解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很高明的態度
和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當我們“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新鮮的,不新鮮了,原來靈驗的,不靈驗了,原來有趣的,不有趣了。多多的父母一開始就是因為受“熱力井”的影響,被惟妙惟肖的假迎春花“蒙”住了,實際上是被他們自己的成見“蒙”住了。假如他們以前不知道迎春花與熱力井的關係,他們反而不會自以為是。可見,任何發明創造,任何先進的方法,任何有價值的思想都有可能成為“成見”。
有些家長似乎總是在誤區中,應試教育盛行的時候,讓孩子從小拼命演算,提倡素質教育的時候,又讓孩子瘋玩。這是家庭教育特別要警惕的。像多多那樣不是躺在過去的知識上睡大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則是需要特別提倡的。
人的知識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不管多麼有趣,或者多麼有啟發性,以前的知識如果變成了教條,就事與願違了。懶惰的人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連接受都不願意,勤奮的人不僅主動追求知識,還能“不依不饒”地追問某種知識是否合理、是否到處可行——這才是真正的勤奮。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象多多的爸爸媽媽一樣,不強迫孩子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問題,自己尋求答案,那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這就是我們所極力主張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說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發展孩子的主體性,說白了是讓孩子自己學,而不是替孩子學,或者強迫孩子學;同時,孩子的學習就是為了追尋到一個他自己信服,並能夠說服別人的答案,而不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或者其他什麼獎勵,更不是為了躲避某種懲罰而學習。
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生來是喜歡學習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比如說五個多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孩子好奇的動作就更加多了,看到下雪就要出去走走,聽聽踏雪的聲音,嘗嘗白雪的滋味,摸摸雪的冷暖;看到皮球一蹦一跳,就要抱著皮球仔細的琢磨,這皮球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是不是它的裡面有彈簧啊。做家長的要堅信孩子是愛學習的,多引導孩子主動求知,積極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圍世界,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著解決問題,並因此而感到成功與快樂。
陳鶴琴先生在他著名的《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這本書裡提到過一鳴在兩歲兩個月的時候,居然能夠把釘子釘在木板裡,不但沒有敲著手指,而且次次敲著釘頭。“這種動作並不是遺傳的,也不是模仿的,乃是由經驗得來的。”家長往往過多地看到幼兒的無知和對教育者的依賴,以致降低了對其獨立性和經驗的準確判斷,不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學習。所以說家長不要誇大幼兒的“無知”。
像多多一樣,一旦有了自主的機會,孩子們一般都會表現出“追根問底”和樂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家長要特別注意保護這種積極主動性,相信幼兒是認真負責的。説明孩子在主動負責的情況下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這對於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特別有幫助。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比如說父母愛讀書,孩子看著你的樣,自己也就自然學著父母的樣子讀起書來;父母愛問“這是怎麼回事?”孩子也就愛對著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然後知因”,家庭教育也是這樣。更何況當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很多家教的失敗,都在於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要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以為承認自己不懂會喪失做父母的尊嚴,所以有時候糊弄孩子,或者以大壓小,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造成越來越嚴重的隔閡。孩子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會想方設法得去敷衍和搪塞,而不是尋求徹底的解決。 
“我們還一起說過,暖和是最重要的,對吧?多多。”爸爸還在啟發多多。
多多似乎還是有些疑惑,嘟囔著說:“我看這裡沒有熱力井呀。”
“那好吧,你自己再看看。”爸爸媽媽繼續向前走,多多又跑向了前面的一叢花。
“爸爸、媽媽,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大聲嚷嚷。爸爸媽媽有些呆住了。
“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又重申了一遍。
爸爸媽媽相互看了一眼,一起走了過去,嗅了嗅那些花,又低下頭去仔細觀察,才發現那些花朵、樹葉都是用絹布做成的,但是非常逼真,加上樹幹都是真的,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來。
爸爸媽媽啞然失笑,一起誇獎,要不是多多自己主動細緻觀察,他們會一直被蒙在鼓裡的。
“真是的,迎春花的旁邊還有桃花和榆葉梅,它們不會一起開的呀。我們怎麼就沒有仔細想一想呢。”爸爸感慨的說。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典型案例。“迎春花底下有熱力井”,這本來是一個孩子自己探求知識,很有啟發意義的案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迎春花都因為在熱力井附近而早開,也不是所有“早開”的迎春花都是因為有熱力井的緣故。我們在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聊天的過程中常常能瞭解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很高明的態度和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當我們“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新鮮的,不新鮮了,原來靈驗的,不靈驗了,原來有趣的,不有趣了。多多的父母一開始就是因為受“熱力井”的影響,被惟妙惟肖的假迎春花“蒙”住了,實際上是被他們自己的成見“蒙”住了。假如他們以前不知道迎春花與熱力井的關係,他們反而不會自以為是。可見,任何發明創造,任何先進的方法,任何有價值的思想都有可能成為“成見”。
有些家長似乎總是在誤區中,應試教育盛行的時候,讓孩子從小拼命演算,提倡素質教育的時候,又讓孩子瘋玩。這是家庭教育特別要警惕的。像多多那樣不是躺在過去的知識上睡大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則是需要特別提倡的。
人的知識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不管多麼有趣,或者多麼有啟發性,以前的知識如果變成了教條,就事與願違了。懶惰的人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連接受都不願意,勤奮的人不僅主動追求知識,還能“不依不饒”地追問某種知識是否合理、是否到處可行——這才是真正的勤奮。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象多多的爸爸媽媽一樣,不強迫孩子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問題,自己尋求答案,那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這就是我們所極力主張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說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發展孩子的主體性,說白了是讓孩子自己學,而不是替孩子學,或者強迫孩子學;同時,孩子的學習就是為了追尋到一個他自己信服,並能夠說服別人的答案,而不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或者其他什麼獎勵,更不是為了躲避某種懲罰而學習。
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生來是喜歡學習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比如說五個多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
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孩子好奇的動作就更加多了,看到下雪就要出去走走,聽聽踏雪的聲音,嘗嘗白雪的滋味,摸摸雪的冷暖;看到皮球一蹦一跳,就要抱著皮球仔細的琢磨,這皮球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是不是它的裡面有彈簧啊。做家長的要堅信孩子是愛學習的,多引導孩子主動求知,積極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圍世界,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著解決問題,並因此而感到成功與快樂。
陳鶴琴先生在他著名的《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這本書裡提到過一鳴在兩歲兩個月的時候,居然能夠把釘子釘在木板裡,不但沒有敲著手指,而且次次敲著釘頭。“這種動作並不是遺傳的,也不是模仿的,乃是由經驗得來的。”家長往往過多地看到幼兒的無知和對教育者的依賴,以致降低了對其獨立性和經驗的準確判斷,不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學習。所以說家長不要誇大幼兒的“無知”。
像多多一樣,一旦有了自主的機會,孩子們一般都會表現出“追根問底”和樂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家長要特別注意保護這種積極主動性,相信幼兒是認真負責的。説明孩子在主動負責的情況下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這對於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特別有幫助。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比如說父母愛讀書,孩子看著你的樣,自己也就自然學著父母的樣子讀起書來;父母愛問“這是怎麼回事?”孩子也就愛對著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然後知因”,家庭教育也是這樣。更何況當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很多家教的失敗,都在於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要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以為承認自己不懂會喪失做父母的尊嚴,所以有時候糊弄孩子,或者以大壓小,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造成越來越嚴重的隔閡。孩子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會想方設法得去敷衍和搪塞,而不是尋求徹底的解決。
人的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我們認為,對幼兒來說,知識是“追”來的。“追星”、“追根”、“追問”,不管追什麼,一個“追”字都蘊涵著情不自禁的主動和積極全面的投入。如果家長能放手讓孩子去“追”知識,孩子興趣盎然,家長也沒有疲于應付的苦惱,何樂而不為呢?
在多多很小的時候,媽媽在前邊比劃著手指,一邊走,一邊對他說:“蟲蟲、蟲蟲飛”。
多多聽著媽媽的聲音,學著媽媽的動作,跟在媽媽的後面晃動著手臂說:“蟲蟲、蟲蟲飛。”這樣反復的學了幾次,很快,小多多就學會了這個好玩的遊戲。
這一天,爸爸正坐在桌前支著雙手思考問題,多多見爸爸一副不開心的模樣,於是就爬到爸爸的身上,用力掰開爸爸的兩隻大手,天真爛漫地說:“蟲蟲、蟲蟲飛。”一家人看到多多認真的樣子,被他的可愛逗得前仰後合。
當咿呀學語的孩子模仿母親的口型發出“媽媽”的音節時,孩子的學習就這樣開始了。多多就是這樣追著爸爸媽媽,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很多知識。
有的家長朋友總是覺得家庭教育裡面好像有什麼秘密,或者孩子的學習有什麼法寶,只要獲得那些法寶,找到那些秘密,家庭教育就可以一勞永逸,孩子的學習也可以一日千里,這都是不切實際,說得嚴重一點,是不負責任的想法。實際上,家長的潛移默化是最有效果的教育,孩子的很多知識都是在家長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學來的。
有的家長專門抽出時間,一本正經、煞有介事地教育孩子,結果搞得氣氛很緊張,孩子只顧看家長的臉色,沒有心思學習知識,孩子的心不在焉又使得家長很惱火,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板臉型”。另外一些家長也專門抽出時間來教育孩子,也很注意方式方法,教育的效果也還不錯,但是,在平常的時間,自己卻表現得懶懶散散,對孩子的問題愛理不理,不知不覺使孩子碰了一鼻子灰,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失去對家長的親和和信任,那些專門的教育也就形同虛設了。我們把這種教育方法叫做“變臉型”。“
蟲蟲飛”這個小遊戲當中,多多不僅知道了“蟲蟲要飛”這樣的知識,而且體會到了“飛”的過程,他自己興趣盎然,也使家長獲得了意外的愉快。像這樣孩子跟在家長後面主動學習,並且能夠給與家長積極回饋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方法叫做“自然型,”正是自主教育的重要內容。
小案例
正月初六,天氣很晴朗,吃過中午飯,爸爸、媽媽帶著多多去天安門廣場玩,快到廣場的東口時,多多忽然掙脫爸爸的手,跑向歷史博物館的北牆下面,一邊招呼:“爸爸,媽媽快來看呀,這麼多的小黃花花、小紅花花。”
爸爸、媽媽有些納悶,以為多多又在和自己開玩笑,但轉過頭去一看。在東長安街的南邊,靠近歷史博物館北牆下的草坪上,黃黃的花朵,有的綻放,有的初生,底下是嫩綠的葉子,佈滿了樹枝。特別是枝頭的幾朵嫩嫩的花朵,像是羞答答地探出頭的小姑娘,在還有些料峭的西風裡準備伸胳臂伸腿。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處花叢,也很亮麗,有的遊人在旁邊照相。
“多多,這是迎春花。”
“我知道,爸爸。可是春天還沒有到呀。”
“2月4日就立春了,已經是春天了。”
“可是,你不是說過,3月15號以後暖氣停了,春天才算來了,我才可以換衣服嗎?”
多多的問題提醒了爸爸,迎春花沒有這麼早的開花期呀。
“昨天還下雨了呢”,媽媽補充說。
“對了,多多,你過來。”爸爸想起了什麼。
“多多,你知道這迎春花怎麼開得這麼早嗎?”爸爸問。
媽媽說:“多多的書上不是寫了嗎,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水和土壤,是不是這些迎春樹向陽呀。”
“這裡明明是背陰的地方。”爸爸立刻否定了媽媽的想法。
“是不是誰在那邊放了花肥呀?”媽媽又猜測說。
“不對,不對”,爸爸有些生氣了:“多多你還沒有想起來嗎?”
多多歪著小腦袋說:“沒有。”
“迎春花裡有熱氣”,爸爸提醒說,“你怎麼會忘了呢?”
“對了,對了!”媽媽想起來了,他們和多多一起看過一本幼兒自主學習的書,裡面講一個小朋友在上幼稚園的時候發現一棵迎春花底下埋了熱力管線,所以它的樹根一直比較暖和,加上春天確實也開始了,所以提前開花,幼稚園的老師非常讚賞這位小朋友的探索精神,爸爸媽媽也一直鼓勵多多自己探索知識。
媽媽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恍然大悟地說:“肯定是春節期間園林局的叔叔為了美化長安街,特意在那些樹的下面加了熱吧。”
“我們還一起說過,暖和是最重要的,對吧?多多。”爸爸還在啟發多多。
多多似乎還是有些疑惑,嘟囔著說:“我看這裡沒有熱力井呀。”
“那好吧,你自己再看看。”爸爸媽媽繼續向前走,多多又跑向了前面的一叢花。
“爸爸、媽媽,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大聲嚷嚷。爸爸媽媽有些呆住了。
“這些迎春花全都是假的!”多多又重申了一遍。
爸爸媽媽相互看了一眼,一起走了過去,嗅了嗅那些花,又低下頭去仔細觀察,才發現那些花朵、樹葉都是用絹布做成的,但是非常逼真,加上樹幹都是真的,不仔細分辨,根本看不出來。
爸爸媽媽啞然失笑,一起誇獎,要不是多多自己主動細緻觀察,他們會一直被蒙在鼓裡的。
“真是的,迎春花的旁邊還有桃花和榆葉梅,它們不會一起開的呀。我們怎麼就沒有仔細想一想呢。”爸爸感慨的說。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典型案例。“迎春花底下有熱力井”,這本來是一個孩子自己探求知識,很有啟發意義的案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迎春花都因為在熱力井附近而早開,也不是所有“早開”的迎春花都是因為有熱力井的緣故。我們在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聊天的過程中常常能瞭解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很高明的態度
和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當我們“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新鮮的,不新鮮了,原來靈驗的,不靈驗了,原來有趣的,不有趣了。多多的父母一開始就是因為受“熱力井”的影響,被惟妙惟肖的假迎春花“蒙”住了,實際上是被他們自己的成見“蒙”住了。假如他們以前不知道迎春花與熱力井的關係,他們反而不會自以為是。可見,任何發明創造,任何先進的方法,任何有價值的思想都有可能成為“成見”。
有些家長似乎總是在誤區中,應試教育盛行的時候,讓孩子從小拼命演算,提倡素質教育的時候,又讓孩子瘋玩。這是家庭教育特別要警惕的。像多多那樣不是躺在過去的知識上睡大覺,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則是需要特別提倡的。
人的知識往往會受到已有知識的局限。不管多麼有趣,或者多麼有啟發性,以前的知識如果變成了教條,就事與願違了。懶惰的人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連接受都不願意,勤奮的人不僅主動追求知識,還能“不依不饒”地追問某種知識是否合理、是否到處可行——這才是真正的勤奮。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象多多的爸爸媽媽一樣,不強迫孩子接受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探索問題,自己尋求答案,那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這就是我們所極力主張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說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發展孩子的主體性,說白了是讓孩子自己學,而不是替孩子學,或者強迫孩子學;同時,孩子的學習就是為了追尋到一個他自己信服,並能夠說服別人的答案,而不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或者其他什麼獎勵,更不是為了躲避某種懲罰而學習。
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孩子生來是喜歡學習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周圍的事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比如說五個多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去拿。到了四五歲,孩子好奇的動作就更加多了,看到下雪就要出去走走,聽聽踏雪的聲音,嘗嘗白雪的滋味,摸摸雪的冷暖;看到皮球一蹦一跳,就要抱著皮球仔細的琢磨,這皮球為什麼會跳起來呢?是不是它的裡面有彈簧啊。做家長的要堅信孩子是愛學習的,多引導孩子主動求知,積極運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圍世界,在探索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著解決問題,並因此而感到成功與快樂。
陳鶴琴先生在他著名的《家庭教育——怎樣教小孩》這本書裡提到過一鳴在兩歲兩個月的時候,居然能夠把釘子釘在木板裡,不但沒有敲著手指,而且次次敲著釘頭。“這種動作並不是遺傳的,也不是模仿的,乃是由經驗得來的。”家長往往過多地看到幼兒的無知和對教育者的依賴,以致降低了對其獨立性和經驗的準確判斷,不相信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探索而學習。所以說家長不要誇大幼兒的“無知”。
像多多一樣,一旦有了自主的機會,孩子們一般都會表現出“追根問底”和樂於承擔責任的態度。家長要特別注意保護這種積極主動性,相信幼兒是認真負責的。説明孩子在主動負責的情況下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這對於鞏固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特別有幫助。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榜樣。比如說父母愛讀書,孩子看著你的樣,自己也就自然學著父母的樣子讀起書來;父母愛問“這是怎麼回事?”孩子也就愛對著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
古人說,教學相長,“教然後知因”,家庭教育也是這樣。更何況當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很多家教的失敗,都在於家長在孩子面前總是要表現出無所不知的樣子,以為承認自己不懂會喪失做父母的尊嚴,所以有時候糊弄孩子,或者以大壓小,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造成越來越嚴重的隔閡。孩子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也會想方設法得去敷衍和搪塞,而不是尋求徹底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