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懲罰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今, 在現實生活中, 父母給孩子們的鼓勵、支持和諄諄教導實在太少, 而責駡、嘲諷和懲罰的次數卻往往很多。 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器"或者"棒頭出孝子"的信條, 使一些孩子幾乎都在指責和漫駡聲中成長;有的孩子還不時地忍受著父母施予他們的罰站、罰跪或者毆打等體罰。 誠然, 大人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説明他們認識自己不當的或者是錯誤的言行, 促使他們立即改正;可是懲罰是壓力教育, 對孩子來說, 其結果往往是壓而不服, 更何況年幼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柔弱的, 懲罰只會使他們產生懼怕,

Advertisiment
引起自我防護的叛逆心理。 所以, 懲罰不但不能喚起孩子們的良知, 而且還侮辱了他們的人格, 也嚴重地影響著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懲罰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例如, 有一個三歲的男孩被父母送入全托幼稚園, 雖然他在園內活潑、好動、合群, 但因為他十分想家, 在入園後不久的某天早晨, 趁教師不備, 溜出大門回家。 在自家門口, 他高興地呼喊正要上班的媽媽, 卻被父母一頓數落;隨即父親從單位趕回, 又把他狠罵一頓。 當時, 他似乎還是無所謂的樣子, 不一會, 因為玩弄桌上的酒杯, 後腦袋遭母親重打一掌, 他即刻躲閃到牆角邊, 許久不能動彈, 之後便哈哈大笑, 大叫"坦克車來壓死我了, 把我的骨頭壓碎了"等等。

Advertisiment
次日, 他發呆及哭笑無常。 數日後, 他大聲叫喊"老虎來了, 快走", 躲進了衣櫥, 父母只得送他去住院治療。

不久前, 某報登載一名12歲的小學生, 因為不能忍受父母的粗暴管教而服毒自盡身亡。

獎勵和懲罰是相對的兩種教育孩子的方法。 從以上事例說明, 懲罰的效率不僅很低, 而且懲罰的結果往往只能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粗野、遲鈍, 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它破壞了成年人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聯繫, 父母的教育也宣告失敗。 因而, 懲罰總是失大於利, 甚至有百弊而無一利。

有經驗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 總是運用提醒、支持、鼓勵和說服等教育方法。 在年幼的孩子出現良好行為的時候, 父母給他們一個微笑, 撫摸他們的小腦袋, 拍一拍他們的肩頭,

Advertisiment
或者摟抱他們一下, 都會起激勵孩子的作用, 並且對他們良好的行為規矩的形成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於少年兒童, 父母如果能夠留意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 經常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贊許, 可以激發他們的良知, 他們的行為改善了, 父母自然也會更加喜歡他們。 這樣, 一個奇妙的良性迴圈就會開始運轉起來。

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請家長們更多地瞭解自己的孩子, 對他們要嘴下留情, 手下留情, 不要"懲罰", 應從正面去積極教育, 使他們在健康和愉快的氣氛中茁壯成長

(實習編輯:朱小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