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懷孕前後,怎麼防護牙齒?

懷孕會引起生理上的一連串的變化, 口腔部分也會因為內分泌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而使孕婦容易患許多口腔及牙齦的病變。 據估計, 80%的孕婦有牙疼、牙齦出血等牙科併發症。 在懷孕第一個三月期因胎兒發育易受藥物影響而導致畸形兒, 這段時間儘量不要使用藥物。 有些口腔手術, 手術前後都須服用治療藥劑, 如果是時間長並刺激的口腔手術, 易致流產。

在懷孕末期, 時間長的手術, 亦會有早產的病例報告。 雖然目前研究報告指出, 手術及麻醉本身對胎兒並無傷害, 早產或流產純系病人緊張情緒所致,

Advertisiment
但是, 小瑞醫生認為:孕婦如有無法忍受的, 持續的牙痛, 還是應該及時拔牙或手術。 目前, 人們觀念保守, 在懷孕時, 即使痛得幾天睡不著覺, 還是有所顧忌, 不願接受治療, 像這種病例, 我們經常都是愛莫能助, 眼看著忍痛到生產以後。

經常困擾孕婦的口腔內疾病有如下幾種, 孕婦應提高警覺, 隨時檢查防範, 及時治療。

【懷孕期的牙齦炎】

懷孕本身並不會引起牙齦炎, 但由於懷孕期間, 動情激素及助孕酮的增加, 會促使牙齦中微小血管叢的擴張、扭曲及迴圈滯留, 使牙齦對機械刺激較為敏感, 而且這種荷爾蒙的增加, 會破壞牙齦肥大細胞, 放出組織胺及溶蛋白酶等, 都會牙齦對外來刺激的反應更激烈。 因此一些輕微刺激的存在(如只有少數的牙菌斑)在未懷孕前都不會引起不適的症狀,

Advertisiment
但是懷孕後會出現嚴重牙齦發炎、腫脹現象。 通常類懷孕末期第二到第三個月時, 牙齦炎開始加重, 在懷孕第八個月前, 變得更加嚴重。 有些翻版的病例, 更會出現一些分散的瘤塊, 稱之為懷孕腫瘤。 因此, 懷孕前, 及早將此類牙齒斑、牙結石等局部刺激因素去除是迫切需要的。

【蛀牙】

一般婦女會有“懷孕時一定會壞牙”的錯誤觀念, 而任由牙齒蛀蟲, 實在非常不幸。 其實, 懷孕不一定會壞牙, 而是因為懷孕時, 孕婦生理及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 常會疏忽, 全身倦怠, 並且常有激烈嘔吐的現象, 一刷牙就會嘔吐, 因此很容易停止或荒廢刷牙。 胃酸滯留口中,

Advertisiment
或常喜歡吃酸性食物, 致使唾液PH值改變, 也是造成孕婦容易蛀牙的原因。

【急性牙根炎】

有些較厲害的蛀牙, 如果牙髓神經已經壞死, 反而不會痛, 病人一無知覺, 但漫漫十月懷胎, 便可能爆發急性尖牙周炎, 根尖牙槽炎、根尖牙槽腫脹等急性症狀, 也會有無法忍受的腫痛。 因此, 但凡無髓牙、殘根或以前已作根管治療而明顯地有根尖病灶的牙齒, 都應該及早求診早治療, 以避免懷孕期間疼痛。

那麼, 懷孕後, 怎麼防護牙齒?

孕婦在懷孕期間一定要注意:

第一, 定期到口腔科檢查, 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第二, 口腔疾患的治療不要選擇在妊娠期的前3個月和第7個月之後, 這期間孕婦遇刺激易發生流產和早產。

第三, 保持口腔的清潔,

Advertisiment
特別是進餐之後漱口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 妊娠期的母體比平時更需要營養物質, 尤其對鈣、磷、鐵、氟等微量元素的補充直接關係到母體與胎兒的身體健康。

相關用戶問答